第二部:拯救帝国 第一章 大调整 留住张佳胤(1 / 1)

中午,窗外的鸣蝉咆哮起来,搅动着空****的内阁中沉重的空气。张居正担任首辅已一月有余,很多官员都在等着他的动作。可是,他没有任何动作。

官场中人都深信不疑一条格言,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任首辅即使是偏瘫,也肯定会在人事上做调整。但过去了一个月,除些例行公事外,张居正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在内阁“调养身体”。

稍具智慧的人都明白,调养身体的同时大脑是不会闲着的。“修齐治平”本来就是一回事,张居正现在终于有机会把这事付诸实践,绝不可能停滞在修身上。

正如外界猜测的那样,张居正在内阁的一个月里,脑袋始终没闲着。他内心涌动的狂流已迫不及待地要破胸而出,他不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只是保守地想把帝国从孱弱中拯救出来。

张居正不是那种对名声特别在乎的人,他是做事的人,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把事做好。至于名声,那是别人口中和笔下的事,他张居正管不了,也不想管。

要做事,先要有个稳定的平台。这个平台现在看上去有,是高拱创建的平台。但大多数有能力的官员都是高拱执政时提拔重用的,所以他要把高拱的平台变成自己的。

张佳胤事件就是他这一想法的最佳执行。

张佳胤是1550年的进士,后来得到高拱的赏识,平步青云,1572年时正在应天巡抚任上。张佳胤聪慧干练,品德高尚,正是国家最需要的那种官员。

高拱去职,张居正升为首辅后,张佳胤心乱如麻。凭多年官场经验,他知道作为高拱曾经的亲信,自己已注定前途无望。可做官多年的人,往往很难洒脱地放弃权力,于是他每日都活在纠结中。

上天有好生之德,用一份状子帮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这份状子控诉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徐阶最小的儿子徐老三。徐老三在两位哥哥充军后,拼命慎独了一段时间。可当高拱去职,张居正荣登首辅后,他又恢复本色,在老家干起了霸占别人良田的好事。

张佳胤收到这份状子时,想秉公办理,可一看被告是徐老三,心里可就起了波澜。徐老三的爹是徐阶,徐阶的弟子是张居正,张居正是当今首辅。如果他袒护徐老三,那不符合他做人原则;如果他惩处徐老三,不正是向张居正的枪口上撞吗?

这是两难,张佳胤考虑了一夜,终于下定决心,选择第三条路:辞职。他给张居正写信说:“我能力有限,不能担当重任,请求卸任回家养老。”

张居正正琢磨张佳胤的信时,徐阶的信也到了。徐阶说:“有人控告唯一还在我身边的儿子,我知道可能属实,但还是希望你能帮忙。我年纪已大,再也经不起生离死别这种事了。”

张居正恍然大悟,张佳胤辞职是因此。这回轮到他陷入两难。徐阶可是他货真价实的恩师,没有徐阶就没有今天的他。从前是能力有限无法帮忙,现在已大权在握,如果不帮老师,那实在太忘恩负义了。可如果帮徐阶,就是得罪了张佳胤,必然冷了那些有能力的官员的心。

和张佳胤不同,他没有逃避,而是勇敢面对。他先给徐阶写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阐述了此事的利害关系,要恩师以国事为重,并且保证会为徐阶家从前受到的不公正待遇鸣冤昭雪。

接着他又给张佳胤回信说:“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区区用舍之间,又何足为嫌哉?”意思是说,很多年前,我就发现你是个人才,无论是谁推荐的你,你和我一样都是为国效力,如果你还有心思区分谁是谁的人,那我觉得你的境界就有点小了。

张佳胤接到信后,犹豫不定。张居正的第二封信又来了,张居正苦口婆心,要他按良知做事,一切事都由他扛着。在信的最后,张居正说:“愿努力勋名,以赴素望。”这是对张佳胤最殷切的希望,张佳胤感动得很想哭鼻子。

翻来覆去地把张居正的信看了多遍,确信张居正说的是肺腑之言,更确信张居正不会因为他是高拱的人而耿耿于怀之后,张佳胤终于重坐回应天巡抚的椅子上,秉公处理了徐老三霸占别人良田一案。

张居正留住的不仅是张佳胤和他的心,还留住了那些高拱的旧臣,他们渐渐放下心来,心无挂碍地继续做事。但有一部分人却仍在不安中,他们没有忘记张居正,张居正也没有忘记他们,这就是那群被张居正深恶痛绝的高拱的言官。

言官们,尤其是高拱的那群言官有多可恶,张居正心知肚明。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真知灼见之人,但绝大多数都喜欢无事生非,更要命的是对高拱死心塌地。高拱已离开两个月了,可那些言官还是眼巴巴地看着北京城外,希望能在尘土飞扬中见到高拱骑驴翩翩而还。

然而,奇迹永不可能出现两次,高拱已是一去不返。张居正正如日中天,注定要搞他们。

但在搞他们之前,张居正先要建立一套自己的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