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徐阶的时代(1 / 1)

在野之人,看得更真

1554年,张居正回老家江陵养他虚无的病,养“病”期间,他大致做了下面这些事。

第一,读书,拼命读书。

第二,写诗,诗文虽然有着浓厚的田园气息,却丝毫掩饰不了他对政治的热衷。他不想掩饰,因为他有抱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抱负都掩饰,那他成不了什么人物。

第三,为谋杀了他祖父的朱宪·写诗。他回老家不久,朱宪·就找上门来,请他吃饭喝酒。张居正喝起酒来万分小心,生怕蹈了祖父的覆辙。但朱宪·没有要杀他的意思,张居正现在已是翰林院官员,朱宪·虽然不巴结他,可却不敢有害他之心。这种饭局让张居正大为厌恶,因为朱宪·总让他写诗。可他是个深沉有大略的人,所以不动声色地为朱王爷写诗。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他到乡间做实地考察,发现了大地主兼并土地、贫民失业的现实,也发现了政府对农民的横征暴敛。他得到这样一条真理:农民是政权之根,要想根基牢固,就要让根基快乐,而让根基快乐的基础,就是要减轻农民的负担。为了感同身受农民之苦,他亲自下地务农,而且就住在田地边简陋的房子里,风雨无阻。

第五,无时无刻不关注国家信息,尤其是国防。在他回老家那年,东南沿海受到倭寇更加猛烈的侵扰。1555年,俺答汗攻陷大同,进犯怀来,北京戒严。而中央政府中,朱厚熜依然在斋戒祷告,祈求长生;严嵩依然在那里拼命贪污;徐阶依然保持着谨慎的微笑,看着朱厚熜祷告,看着严嵩贪污。

张居正在自己的菜园子里,看着勃发的青菜,攥紧拳头说:国防,皇室。是的,国防和皇室是朱厚熜上任以来国家财政最大的负担。有朝一日,必要将这两件事好好布置。

可他又无可奈何地笑了,因为他站在菜园子里,要解决这两件事,非要站在庙堂,非要站进内阁不可。

父亲张文明对他每天站在菜园里大惑不解,开始唠叨不停。张文明说:“我们张家好不容易出了个进士,却在家里读书种地,这不是对待祖宗应有的态度。况且,天生你这等人才,正如农民制造了个锄头,你不用,对锄头是很不公平的。”

张文明开始絮叨时,张居正还能忍受,但张文明一直絮叨,到最后每天唉声叹气,搞得张居正以为自己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为了父亲能快乐,他决心回北京上班。当然,张文明的唠叨只是一方面,他内心深处,还是对政治热衷,不想轻易离开政治场,因为他所有的抱负都需要靠政治权力来实现。还有一点,他对总给朱宪·写诗,恶心透顶。

回北京前,他写下一首诗,表达其意志:我愿移此心,事君如事亲,临危忧困不爱死,忠孝万古多芳声。

这种伟大的情怀,让人听了热血沸腾,油然而对张居正生出好感。但“孝”他可以做到,而“忠”就有难度了,三年后的1557年回京后,他要“事君”,毫无希望。

徐阶正在为朱厚熜写青词,憋得抓耳挠腮。闻听张居正回来,没有欣喜,反而很讶异:“你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现在你回来也没有意义,干脆,你明年去河南汝宁府主持册封崇端王的仪式吧,完事后,你顺便回家看看。”

张居正对徐老师的安排没有反驳,老老实实地去了汝宁,完成任务后,他回了老家江陵。张文明一看张居正又回来了,大吃一惊。张居正说:“这是徐阁老的安排。”张文明凭借有限的政治智慧,高叫道:“这不是冷藏吗,怎么能是安排?”

张居正当时也不知徐阶为何要这样安排自己。一个月后的1558年三月,张居正大概明白了徐阶让他远离中央政府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