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有个问题:钟会麾下十几万大军,都是来自魏国,他们愿意跟着他叛变吗?他必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钟会把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及前蜀国官员都召集起来,在蜀皇宫内开会。在殿堂之上,钟会取出一份所谓的“太后遗诏”,这份遗诏密令他起兵废掉司马昭。

太后就是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皇后),刚刚去世不久,正好被钟会拿来当作宣传工具。钟会自称接到太后遗诏,他还从怀里把“遗诏”取出来交给众人过目。难道钟会真有这么一份遗诏吗?当然不是,他只是再施神功,模仿太后笔迹伪造了一份。我们必须说,这家伙真是有两下子,满堂文官武将谁也辨不出真假。不过,钟会也无须理会他们的态度,这些护军、郡守,有些是邓艾的人,有些是司马昭的人,他全都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同时,成都城内实行戒严,城门宫门都关闭,派重兵把守。

只是,狡猾的卫瓘却逃出了城。

卫瓘是司马昭派去监视钟会、邓艾的,按理说,钟会一心要叛变,定要先解决掉卫瓘。可是钟会过于大意,被卫瓘给骗了。卫瓘装作病恹恹的样子,似乎马上要去死神那儿报到,他提出到城外疗养,钟会竟没有识破诡计,批准他出城去了。

谋反已成事实。

钟会之所以走向叛乱之路,除了自己野心膨胀之外,还受到姜维的影响。他视姜维为心腹,可是他哪里晓得,姜维心里打的却是另一个算盘。

姜维的个人品行很端正,有“大义”的观念。所谓“大义”,即是效忠蜀汉朝廷。蜀国灭亡前,他多次为国出征,不辞辛苦,勇挑重担;蜀国灭亡后,是皇帝刘禅的一纸招降书,才让他放下武器,向钟会投降。不过,他投降魏国绝非真心实意,只是蛰伏,耐心地等待机会,相信终有一天能重振汉室江山。为此,他夹起尾巴做人,装作对钟会忠心耿耿的样子,暗中出谋划策,鼓动其叛变。

如今,钟会果然掉入陷阱,姜维离目标又近了一步。他开始策划第二个步骤:劝钟会杀魏军将领。这些将领多数已遭软禁,失去人身自由,但只要还活着,就是一大威胁。姜维的如意算盘是:等钟会杀光魏国将领后,自己便找机会刺死钟会,召集蜀军旧部,坑杀全部魏国士卒。

看来姜维不是人道主义者,倘若他的计谋得逞,蜀地又是一片尸山血海。从这点看,姜维的人道主义精神显然不及邓艾,他只是个复国主义者,为了复国,不惜采取任何极端手段。姜维还写了一封密信给废帝刘禅,信是这么写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站在蜀国的立场,姜维不愧是一代忠臣。

然而,姜维的计谋终于泡汤。

问题出在钟会身上。

我们读历史,要注意一些细节。姜维的节操是很好的,但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惜坑杀十几万魏兵。钟会虽私欲无限,却不似姜维那样漠视他人的生命。当姜维劝他尽诛魏军将领时,钟会没有同意,于心不忍。

只是天下无不透风的墙,渐渐地,有人隐隐约约听到风声。

当时钟会手下有个帐下督,名唤丘建,本是护军胡烈的部下,此人八面玲珑,颇得钟会信任。钟会扛出郭太后“密诏”,以讨伐司马昭为由,割地自雄,对魏军高层进行大清洗,护军胡烈也被囚禁。丘建见老上司被囚,心有不忍,便向钟会提出一个请求:派一名亲兵给胡烈送饭。钟会同意了,只是他没想到,这个随口答应的决定,最终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自从被囚禁后,胡烈就明白了一件事:自己就是政治的牺牲品。钟会要叛乱,势必要清洗掉朝廷委派的官员。只是钟会百密一疏,他抓了胡烈,却漏掉胡烈的儿子胡渊。胡烈当然不甘心束手待毙,但自己身陷囹圄,有什么办法呢?正当这时,老部下丘建派来一名亲兵前来送饭,胡烈心中一喜,计上心头。

他在牢房里写了一封信,让亲兵带给自己的儿子胡渊,并对小兵说:“丘建把绝密消息通报给我,说钟会已经挖好大坑,准备了几千根大木棍,打算把外面的士卒唤进去,以授职为借口,依次击杀,埋入大坑中。”

胡烈的说法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因为姜维确实有屠杀计划。丘建在这个时候突然派亲兵给胡烈送饭,想必不仅仅是关心老上司的伙食,而是想传递大屠杀的传言。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句传言,足以摧毁整座城市的防御。

很快,大屠杀的传言不胫而走,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所有将士都知道了:钟会要血洗兵营!所有人无不恐惧激愤。这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振臂一呼。此人正是胡烈的儿子胡渊。他率先发动暴动,召集父亲旧部出营,擂响战鼓,向内城进发。其他士卒见到胡渊造反,也纷纷拿起武器,不约而同地跟着去了。暴动的规模迅速升级,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胡渊之外,其余各军的暴动都没有领导者与组织者,士兵们只是为了自保才不惜铤而走险。

此时钟会正在内城里给姜维的部众分发铠甲武器,这似乎应验了他要血洗兵营的传言。突然有人来报,说城外声音喧闹,吵吵嚷嚷的,仿佛是哪儿失火了。起初钟会不以为意,不一会儿,又有人来报,说暴动的士兵正杀向内城。钟会不由得大吃一惊,意识到大事不妙,军队已经失控了!

他慌慌张张地问姜维:“士兵们好像作乱了,如何是好?”姜维并不紧张,从容答道:“怕什么,迎头痛击就是了。”同时他告诫钟会,要马上动手,把软禁的牙将、郡守等斩尽杀绝,没有指挥官,乱兵成不了大事。

事到如今,钟会只能狠下一条心了。他派一支小分队前往牢房处决被囚的军官,但是这件看似简单的任务,却没能完成。牢房里的军官们毕竟有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们团结起来,拿桌子木板顶住大门。奉命前来处决的士兵们拿刀猛砍,一时间却斫不开。

这群饭桶刽子手令钟会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倘若他们及时把军官们的脑袋拎回来,还能对攻城的叛军起到震慑作用。只是他们拖拖拉拉,无所作为。起初姜维还信心满满,但当他望见叛军如潮水一般拥来时,一颗心仿佛坠入冰窟。

此时城外的叛军架起云梯,攀爬而上。内城守兵见到这阵势,拔腿就逃,叛军蜂拥入城,四处放火烧屋,城内飞箭如雨。原本奉命处死牙将、郡守的士兵也都逃光了,诸牙将、郡守逃出牢房,与叛军会合。本是一盘散沙的叛军有了首领,进攻的目标更加明确——杀死钟会与姜维。

抵抗叛军的力量只剩下姜维的亲兵部队,其余的人不是投奔叛军,就是作鸟兽散。姜维带着钟会,且战且退,身边的亲兵越战人越少。姜维寡不敌众,终于身陷重围。这位前蜀国大将军早把生死置之脑后,他大吼一声,拔出宝剑冲向敌人,左劈右砍,砍倒五六人。就在这时,十几把兵戈剑戟刺向姜维,只见血花四溅,姜维晃了几晃,终于倒下了。

姜维死了,钟会已是孤家寡人。怎么处置这位总司令呢?这群士兵你瞧我,我瞧你,都到这个地步了,总司令不死,以后必是我等死,豁出去了!大家一拥而上,刀戈相交,钟会还没等到司马昭前来,就紧随姜维之后,命赴黄泉。叛军一不做二不休,大开杀戒,又杀掉前蜀太子刘璿、姜维的妻子儿女以及钟会的亲信,共计数百人。叛军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成都百姓在蜀国灭亡时未遭殃,反而在这次暴动中死伤无数。大屠杀后的成都城,满目疮痍,遍地狼藉。

钟会的谋反,就如同一出闹剧草草收场。那么,邓艾的命运又如何呢?

成都爆发大骚乱时,邓艾被关在囚车里,正在被押往京师的途中。当初钟会指控邓艾有谋反之心,如今真相水落石出,谋反的人不是邓艾,而是钟会。既然如此,邓艾的冤情可以洗清了吧。部将们赶紧快马加鞭去追赶囚车,打算迎回邓艾。

有一个人慌了,他就是监军卫瓘。

当初卫瓘与钟会联名写信给司马昭,指控邓艾谋反。不仅如此,卫瓘还亲自前往抓捕邓艾。要是邓艾无罪释放,官复太尉原职,试问卫瓘要如何面对?再说了,钟会谋反已经坐实,邓艾要是反咬一口,指控他是钟会的同党,他要如何辩白?总之,邓艾不死,卫瓘就算不被治罪,恐怕政治前途也到头了。

卫瓘决定干掉邓艾。不过,这件事他不能亲自出马,最好的办法是借刀杀人。卫瓘挑来挑去,最后选中一个人:护军田续。原因很简单,田续与邓艾有仇。

田续与邓艾的恩怨,得从伐蜀战争中的江油之役讲起。当时邓艾出奇兵攻江油,时任护军的田续畏缩不前,邓艾大怒,当场把他拿下,准备开刀问斩。后来江油城不战而降,邓艾的怒气消了一大半,便赦免田续的死罪。田续虽捡回一条命,却深深埋下仇恨的种子,一心想复仇却苦于没机会。如今机会来了。卫瓘找来田续,命令他追上邓艾的囚车,将其就地正法,并怂恿说:“您可以报江油受辱之仇了。”

打仗畏缩不前的田续在杀人上却一马当先,马不停蹄,一路狂奔,终于在绵竹以西追上邓艾。邓艾见到田续脸上的狞笑,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只得仰天长叹。果不其然,田续宣布完邓艾罪状,不容分说,将其父子两人拉下囚车。刀斧手朝着邓艾的脑袋“唰”的就是一刀,鲜血喷涌而出,一颗憔悴的人头滚落在地上。

一代名将邓艾就这样死于荒郊野岭,默无声息。

然而,悲剧还没完。

卫瓘杀了邓艾后,罗织了一套说辞,称蜀地动**不安,担心半途生变,邓艾囚车难以到达京师,所以才杀了邓艾。说实话,司马昭对邓艾之死表现得很淡漠。邓艾活着,他反而担心,自己那么信任的钟会都会走上叛变之路,谁能保证邓艾的忠诚呢?既然杀了邓艾,他的儿子们就必须死,否则容易有后患。当时邓艾的其他几个儿子都在洛阳,糊里糊涂被抓起来,一律问斩。可怜邓艾为魏国建立了丰功伟业,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如何不令读史者扼腕而长叹呢?

伐蜀之战结束一年后,两名主帅竟都死于非命,着实令人感到意外。钟会与邓艾之死,暴露出魏国内部权力斗争引发的矛盾。自从司马氏把持朝政,反司马氏的力量便此起彼伏、前仆后继,淮南三次兵变就是最好的例子。权力这种东西令人失心疯,你想要成为天下至尊,别人也想笑傲江湖,最后若不是分庭抗礼,就是一方被另一方消灭。

钟会本是司马昭的亲信,曾为司马氏立下汗马功劳。在第二次淮南之变后,魏帝诏令司马昭留守许昌,企图削其权力,正是在钟会的及时警告下,司马昭火速入京,掌控权力,避免了被架空的命运。在第三次淮南之变中,钟会再施妙计,逼降吴将全怿,此为战争胜负之一大关键。在伐蜀之役中,钟会攻克天险阳平关,迫使姜维主力回防,为邓艾千里奇袭制造机会,虽说功劳在邓艾之下,亦不乏可圈点之处。

作为一个为司马氏鞍前马后卖命的人,钟会最终竟成为司马氏的敌人,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权力场上人与人的关系微妙而善变,钟会的叛变,一方面出自野心,另一方面也是畏惧功高震主带来兔死狗烹的结局。钟会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司马昭对待邓艾的态度足以说明他的刻薄寡恩。然而,钟会毕竟只是个有小聪明的人,没有真正的大智慧,缺乏统御力。最终,他信任的姜维利用他,他的部下反对他,以致众叛亲离,悲剧收场。

与钟会相比,邓艾更值得怜悯。邓艾是三国后期最出色的将领之一,为稳定魏国西疆做出杰出贡献,令姜维多次北伐无功而返。在伐蜀之战中,他以弱小之偏师完成史无前例的伟业,可谓一代名将。邓艾品行高尚,以人道主义原则对待征服区的百姓,最大限度地制止战争对川蜀的破坏,可称为仁义之将。他的死,一方面是过于自信,沉醉于当川蜀太上皇,引起了朝廷的警觉;另一方面是钟会、卫瓘等人的陷害。不过,这些都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仍然是功高震主。

蜀国灭亡,意味着三国鼎立的格局被改写。

吞并蜀国后,魏国控制长江上游,随时都可以顺流而下进击吴国,已然拥有了先手。人力、兵力、地盘都屈于下风的吴国,要如何抵御魏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