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四 风雨中的东吴 独裁时代:权臣的帝国(1 / 1)

说起残酷的权力斗争,东吴政坛的血腥味一点也不亚于魏国。

公元253年,孙峻刺死大将军诸葛恪,展开血腥的屠杀,诸葛恪全家连同亲戚几乎被杀光,前太子孙和也遭株连,被迫自杀。孙峻集丞相、大将军于一身,成为吴国实际统治者,他在吴国的地位,犹如司马昭在魏国的地位。据《三国志》所记,孙峻“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又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可以说,吴国之衰,始于孙峻。

有压迫就有反抗。司马桓虑密谋发动政变,推翻孙峻,不料事泄,参与政变者全部遭到屠杀。不久后,吴国将军孙仪、张怡、林恂等人结党试图铲除独裁者,这起密谋案同样被孙峻侦破,死者数十人,连孙权的女儿孙小虎也受牵连而死。反对孙峻的阴谋接连破产,独裁者更加骄横跋扈,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以供自己**乐之用。

不过,公元256年秋,孙峻暴病而死,时年三十七岁,独揽大权也不过三年而已。据说孙峻之死与诸葛恪有关,他梦见诸葛恪拿着一把剑刺他,就如同当初自己拿着刀砍死诸葛恪一般,于是他因恐惧而一病不起,终于一命呜呼。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是大家起初对诸葛恪不满,后来发现孙峻更糟,自然就为诸葛恪之死而鸣不平,故而编了这么个离奇的故事。把孙峻之死与诸葛恪索命联系起来,这似乎暗合民间因果报应的说法,大家也乐得接受。

临死前,孙峻把大权托付给堂弟孙綝。据史书所载,孙峻只有两个姐妹,没有儿子,也没有亲兄弟,因而堂弟是最亲的人。孙綝以侍中兼武卫将军的身份都督中外诸军事,也就是掌管全国兵权,成为帝国新的掌舵者。

孙綝的上台惹火了一个人,此人是东吴骠骑将军吕据。

吕据是东吴开国元勋吕范的儿子。与许多东吴名将一样,他从剿匪起家,一步步成为吴国重要将领,升任骠骑将军。孙峻死时,吕据正率领部队北伐魏国,打算经淮河、泗水进攻青州、徐州地界。

北伐军尚未到达淮河,便传来孙峻的死讯。当得知孙峻指定孙綝为权力继承人后,吕据勃然大怒。这时孙綝只有二十六岁,仅是一名偏将军。一个军职不高的晚辈后生,何德何能蹿居到国家一把手的地位?这简直是对朝臣们、将军们的戏弄!

吕据怒火中烧,他马上召集诸将领,联名上书皇帝,反对孙綝执掌朝政,并推出丞相人选:滕胤。

当年孙权去世时,指定了五个顾命大臣,分别是诸葛恪、孙弘、孙峻、滕胤、吕据。这五个人,孙弘在密谋反对诸葛恪时被铲除,诸葛恪被孙峻刺死,孙峻暴病而亡,五大臣只剩下滕胤与吕据二人。可以说,此二公乃是东吴最重要的大臣。滕胤还有个特殊身份,他是诸葛恪的亲家,他的女儿嫁给了诸葛恪的儿子。诸葛恪死后,孙峻为了笼络人心,仍然留用滕胤并把他封为高密侯。

在吕据看来,孙綝有什么资格执政?他强烈要求由滕胤出任丞相,执掌权柄。孙綝毕竟有点心虚,为了安抚吕据等将领,他把滕胤提拔为大司马,即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然而,吕据并不领情,他率领部队南返,并派人与滕胤取得联系,打算共同发难,废掉孙綝。

面对吕据咄咄逼人的气焰,孙綝不甘示弱。论名望论资历,他固然无法与吕据、滕胤相比,但他有两个优势:其一,他已经控制朝廷;其二,他乃是皇室宗亲。吕据胆敢以武力相逼,这是造反,必须以武力弹压。孙綝派孙宪引兵北上,屯师于江都,做好抵抗的准备。同时,他以皇帝的名义下诏指示镇北大将军文钦、车骑将军刘纂、前将军唐咨出兵镇压吕据。

孙綝担心滕胤与吕据里应外合,便派侍中华融、中书丞丁晏催促他离开京城,前往武昌赴任。按照吴国的传统,军界一把手并不在京城任职,而是出镇武昌,前上大将军陆逊、前大司马吕岱均是如此。滕胤判断内战已是不可避免,自己与吕据是同一阵营,命运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索性豁出去了,当机立断,扣押华融、丁晏,吞并其部众。

滕胤以华融、丁晏为人质,召来典军杨崇、将军孙咨,告诉他们,孙綝要作乱。他的如意算盘,是把首都城内的禁军部队抓在手中,倒戈一击,推翻孙綝。要实现这个计划,人质华融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华融是侍中兼左将军,直接掌握首都的兵权。滕胤先是采用威胁逼迫的手段,迫使华融、丁晏等人写信给孙綝,要求孙放弃权位。

孙綝收到信后大怒,立即上书皇帝孙亮,称滕胤谋反。皇帝孙亮这时只有十四岁,自从他登基以来,大权落入权臣之手,先是诸葛恪,后是孙峻,皇帝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罢了。傀儡皇帝能做什么主,只能任由孙綝发号施令。孙綝派将军刘丞率领步骑兵攻打滕胤,当然他没忘许诺事成之后赐予高官厚爵。

此时滕胤正寻思如何掌握更多的兵力。京城乃是天子脚下,不同于别的地方,调动军队一定要有皇帝的诏令。华融是侍中,丁晏是中书丞,滕胤逼着他们假传圣旨以召集军队。假传圣旨是灭门之罪,不但自己要死,三族都得遭殃,华融、丁晏不干,滕胤大怒,将两人推出斩首。

没有一支军队,想在京城发动政变是不可能的,有人献策说:“不如抢先进攻皇宫,占据苍龙门,将士们见到是您亲自前来,肯定会跟从你。”作为五位顾命大臣之一,滕胤德高望重,又兼任大司马之职,亲自出马,皇宫禁兵确实有可能倒戈。不过,这样做风险太大了,滕胤不敢冒险,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吕据的部队上,倘若吕据能及时入京,定能一举推翻孙綝。

然而,吕据的兵马并没出现。这时刘丞带着一支军队,杀气腾腾直扑过来。尽管众寡悬殊,滕胤仍然表现出“士”的镇定与从容,他面不改色,谈笑自若,视死如归。他的部众见到此种情景,无不感动,纷纷为其效死,无有降者。不过,胜负没有悬念,滕胤手下的士卒死亡殆尽,敌人却越来越多,一拥而上,十数把兵戈插入他的身体……

滕胤死了,吕据失去了内应。孙綝有皇帝在手,宣布吕据造反,动员数路大军围剿。吕据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有部下劝他投奔魏国。吕据傲然答道:“我耻为叛臣。”大丈夫可以轰轰烈烈地死,怎么能窝窝囊囊地生呢?吕据拔出佩剑,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至此,孙权生前指定的五名顾命大臣,除了孙峻病死外,其余四人全部死于非命。东吴历史进入孙綝独裁时代。

滕胤、吕据死后,孙綝无可争议地成为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应该说,孙綝是有点本事的,否则孙峻也不会把大权交给他,他只有二十六岁,却一举捣碎吕据、滕胤两大巨头的政变,足见其高超的应变能力。平乱的胜利更令他沾沾自喜,以致目空一切,对人傲慢无礼。

有一个人对孙綝的傲慢愈来愈不满,此人是他的堂弟孙宪。孙宪曾经帮助孙峻筹划诛杀诸葛恪,故而深受孙峻的器重,官运亨通,当上右将军、无难督,是个实力派人物。然而孙綝上台后,对他越发冷淡,不把他放在眼里。孙宪大怒,伙同将军王惇搞密谋,企图刺杀孙綝。不料还未动手,事情便泄密,孙綝毫不客气地处死了王惇,并勒令孙宪自杀。

吴国政坛之混乱,比起魏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孙峻当权三年就遭到几次政变,孙綝刚上台便有吕据之乱与孙宪之乱,足见东吴政界的波谲云诡与动**不安。

事情还没完。

吕据、滕胤败亡后,孙綝还不放心,要把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一网打尽。谁与吕据、滕胤的关系最亲密呢?夏口都督孙壹。吕据的妻子与滕胤的妻子,都是孙壹的妹妹。孙壹是孙坚弟弟孙静的孙子,虽然也与皇室沾亲带故,但相对而言是比较远的亲戚。三国时代叛逆罪要屠三族,因而孙壹的两个妹妹都遭到株连,他对孙綝的怨恨之心可想而知。

孙綝决心先下手为强,他派镇南将军朱异突袭夏口,孙壹被打得狼狈而逃。孙壹没有像吕据那样选择自杀,而是带着残兵败将投降魏国去了。司马昭闻讯大喜,当即以朝廷的名义授予孙壹车骑将军之衔,遥领交州牧,同时封吴侯,开府仪同三司。当然,司马昭以如此高的规格对待孙壹,是为了树立榜样,鼓励吴国高层投降,削弱敌国的战斗意志。

孙綝绝对算不上一个好的领袖。就在孙壹叛逃的同时,魏国爆发内战,诸葛诞据寿春对抗司马昭,同时向东吴称臣并求援。对吴国来说,这是削弱魏国的最好时机,然而在整个寿春之战中,孙綝表现拙劣,他亲自率军救援寿春,却被魏军挫败,为了推卸责任,竟然杀掉镇南将军朱异,致使吴人胆寒。孙綝未能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重挫魏国,反而丧师辱国,最后不仅诸葛诞覆灭,与之并肩作战的三万名吴国官兵也有去无回。

吴国上下对孙綝的表现非常失望,大家都寄希望于皇帝孙亮亲政,给国家带来新的活力。

一代枭雄孙权一生犯下最大的错误,恐怕就是立幼子孙亮为接班人。孙亮登基时年龄尚不到十岁,如何统治国家?故而孙权一死,吴国立即陷入血腥的权力斗争,政变迭起,血流成河。

公元257年,皇帝孙亮十五岁,开始上朝亲政。皇帝亲政让孙綝非常不安,因为这个小皇帝比他想象的更聪明,也更难控制。以前皇帝只是个摆设,孙綝上个奏章说个事,那只是走走形式。不过,令孙綝恐慌的是,皇帝拒绝当没脑的傀儡,开始不断指出奏章的谬误之处,这让他的背上直冒冷汗。

随着年龄的增长,皇帝孙亮懂的事也渐渐多了,当然也从别人嘴里得知了父亲孙权治理国家的许多故事。他经常取来府库所藏的书册,详细阅读先帝的记录,还对左右侍臣说:“先帝经常亲自写诏书,如今大将军奏事,怎么只让我签字认可呢?”对孙綝独断专行的不满,溢于言表。

种种迹象都表明皇帝正努力摆脱权臣的约束,最明显的是,他居然组建了一支亲兵部队。这支亲兵部队有三千人,多数是军队士兵的子弟,年龄在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领兵的军官则是将军们的子弟,年龄亦相仿。这支青年近卫军每天都在皇家花苑里训练,皇帝说:“我建立这支军队,是要跟他们一同成长。”看到没有,这些士兵年龄都与皇帝差不多,皇帝要把他们视为兄弟,建立一支忠心耿耿的近卫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小皇帝的抱负以及夺回权力的坚定决心。

吴帝孙亮与魏帝曹髦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小皇帝,都十分聪明,都想夺回自己的权力。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孙亮是何等明断。

有一回,皇帝让一个小太监去皇家仓库取一瓶蜜,小太监回来后把蜜交给皇帝,打开一看,里面却有老鼠屎。左右都说,仓库管理员也太不尽责了,居然让老鼠在蜜里拉屎,得追究失职责任。皇帝孙亮派人把仓库管理员叫来,管理员吓得两腿发软,拼命叩头,大家都认为这家伙准得倒霉。不料皇帝却问他:“你说实话,这个小太监是不是曾经向你勒索过东西?”仓库管理员答道:“以前确实勒索过,小人不敢给他。”站在一旁的小太监矢口否认。皇帝微微一笑,令人把老鼠屎捞起破开,大家十分不解,皇帝大笑道:“你们看,倘若老鼠屎浸在蜜中很久,一定里外都湿了。但是眼前这老鼠屎外湿而内干,可见是刚刚被放进去的。这若不是小太监干的,还会是谁呢?”听到这里,小太监吓得魂飞魄散,叩头认罪。左右侍者对皇帝的明断大为惊叹,这事很快也传到诸大臣耳中,有人为国有明主而庆幸,有人却因此而惊慌。

最惊慌的人,莫过于孙綝。眼看皇帝一天天长大,智慧过人,还不时流露出对大将军的不满,甚至建立起一支宫廷少年近卫军。这一切,都是对孙綝权势的挑战。

三国时代的政治与东汉很相似,皇帝与权臣的关系,很多时候是水火不容的,不是你死便是我死。东汉被皇帝干掉的大将军不在少数,被权臣干掉的皇帝也有,汉质帝被大将军梁冀毒死,刘辩当了几天皇帝就被董卓废掉,之后遇害。历史历历在目,吴帝孙亮与大将军孙綝都明白,决战的时刻已经到了。

深感恐惧的孙綝不敢待在京师,担心哪天皇帝冷不丁发动政变把他干掉。为保险起见,他决定前往镬里,这是东吴一个军事基地,他以抱病为由,拒绝上朝。不过,倘若认为孙綝认输了,那是大错特错。虽然离开京师,孙綝仍然通过其党羽遥控首都武装,他的弟弟威远将军孙据宿卫皇宫苍龙门,扼控要害;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等分屯诸兵营。

孙綝在京城中实力雄厚,但皇帝也有自己的势力。皇帝孙亮得到了两个人的支持,一个是他的姐姐孙鲁班,另一个是曾经镇压滕胤的将军刘丞。不过,要诛杀孙綝,只靠孙鲁班与刘丞是不够的,必须获得军事上的绝对优势,这就需要拉上一个人:时任太常兼卫将军、中军都督的全尚。全尚手握兵权,更重要的是,他是皇帝孙亮的岳父、全皇后的老爹。

倘若有全尚相助,皇帝胜利在望。不过,这件事一定要隐秘,不能走漏风声,为此,皇帝孙亮把密令交给时任黄门侍郎的全纪,他是全尚的儿子,由他通知老爹最为合适。孙亮唤来全纪,先是历数孙綝的种种罪恶,然后对他说:“你老爹是中军都督,让他秘密集合人马,寡人当亲自出宫到朱雀桥上,率宿卫虎骑、左右无难军,包围桥南孙綝宅第,再下达诏令解散他所统领的军队,不得反抗。如果一切顺利,定能达到目的。你快去,但一定要秘密行事,只告诉你父亲,千万别跟你母亲讲。女人不懂国家大事,况且她是孙綝的堂姐,万一泄露出去,就会坏了大事。”

全纪诺诺而去,他牢记皇帝的话,回家后只把计划告诉给老爹,没让老妈知道。全尚既是皇帝的岳父,理所当然站在皇帝一边。然而,事情坏就坏在全尚身上,这位外戚脑瓜不好使,竟然把皇帝的计划讲给老婆听。女人是比较感性的,她可能不忍心看堂弟被杀,便偷偷派人通知孙綝。只是她不晓得,这么一说,葬送了许多人的性命,也葬送了东吴的未来。

孙綝得到消息后,吓出一身冷汗。惊魂甫定,他恶向胆边生:老子都避得远远的了,你皇帝还想干掉我!好,我倒看看到底谁先死。他迅速行动起来,召集自家兄弟与部属,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

这一年是东吴太平三年,公元258年。

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夜晚,孙綝发动突袭,他的目标很明确,先拿下手握兵权的卫将军兼中军都督全尚。全尚真是个混饭吃的,稀里糊涂就成了阶下囚。控制首都武装后,孙綝派弟弟孙恩进攻皇宫。此时获悉孙綝政变的刘丞也正快马加鞭赶往皇宫救驾,刚到苍龙门,便与孙恩交上手,战斗中刘丞被斩于马下。这么一来,皇宫完全被叛军包围了。

皇帝孙亮密谋了那么久,计划得几乎滴水不漏,甚至连最小的细节也考虑到了——他一再警告全纪别让老妈知道,岂料还是坏了事。这是偶然,还是冥冥之中不可改变的天命呢?然而,就算是天命,他也要搏一把——毕竟,他可是天子!

愤怒的孙亮大吼一声,翻身上马,取来弓箭,打算亲自杀出去,嘴里喊道:“我是先帝的嫡子,在位已经五年了,谁敢不听我的?”(孤大皇帝之适子,在位已五年,谁敢不从者?)

他一夹马肚子,但马没能跑起来,因为左右侍臣包括乳母在内,一拥而上拉住马匹,把皇帝扯了下来。皇帝没办法,只得坐下来长吁短叹,还把全皇后臭骂了一顿:“你老爸昏聩无能,坏了我大事。”全皇后听罢,默然不作声。孙亮意犹未尽,又差人召全纪前来。全纪对来使叩头谢罪道:“我父亲奉诏却不能谨言慎行,有负皇上,臣没脸再见皇上了。”其实这事还真不能怪全纪,是他老爹泄的密,是他老妈告的密。他既不能怪父母,又害了皇帝,除了一死,还能做什么呢?他没有去见皇帝,而是自杀了。

全纪的自杀无济于事,大将军孙綝已经控制住局势,他做了一个震惊全国的决定:废黜孙亮,贬为会稽王。他宣布说:“少帝荒于政事,又多病错乱,不可以居大位,继承大统。我已经祭告先帝把他废黜。诸君若有不同意者,请提出异议。”说是让大家提意见,大将军的眼中却充满杀气,大臣们无不心胆俱裂,哪敢有什么异议,纷纷说:“唯大将军令。”

当年孙权宠爱幼子孙亮而立他为帝,这不是爱,而是害。孙亮在位仅仅五年便被权臣拉下马,年仅十六岁却如同经历了一番生死轮回,他的青春只能在不自由的禁锢中枯萎了。

至于对政变失败负全责的卫将军全尚,其下场可想而知。因为孙綝的胜利完全得益于堂妹全尚夫人的告密,他顾全堂妹的薄面,没有判处全尚死刑,而是流放零陵。不过,孙綝当然明白斩草得除根,他派人在流放路上刺死全尚。可怜全尚夫人救了堂哥,却死了老公与儿子,即便苟且偷生,恐怕一生都要在深深的内疚与悔恨中度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