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氏惨死与曹叡复仇(1 / 1)

无论是孙权还是诸葛亮,都希望曹丕之死能引起魏国政坛的动**与混乱。

不过,这个幻想破灭了。

魏国政权能平稳过渡,与曹丕未雨绸缪有关系。曹植彻底失势,曹彰暴死,曹丕及时清除了帝国可能的隐患,为权力父死子承奠定了基础。

在立太子一事上,曹丕左右为难。为什么呢?依照传统,嫡长子有继承权,但皇后郭氏没有儿子,这不要紧,因为曹丕把儿子曹叡过继给了郭皇后,曹叡实际上就成为嫡子。既然如此,曹丕还在担心什么呢?

这还得从曹叡的生母甄氏说起。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乱世,无论男人与女人,他们的命运都随时局而浮沉。嫁给曹丕之前,甄氏已经嫁过一次了,她的前夫不是别人,正是袁绍的儿子袁熙。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击破袁氏,攻取邺城,袁府家眷忐忑不安。当时刚刚十八岁的曹丕以征服者的身份大摇大摆地进了袁府,甄氏十分害怕,不敢抬头,把头伏在袁绍夫人刘氏膝上。曹丕叫她抬起头,甄氏只得红着脸转过身,与曹丕两眼相对,这一瞥,顿时让曹家公子魂不守舍。只见甄氏天生丽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血气方刚的曹丕不由得春心萌动。漂亮的女人总是权力追逐的对象,从此甄氏成了曹丕的女人。

刚开始时,曹丕对甄夫人极为宠爱,甄氏生了一男一女,儿子便是曹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色衰则爱弛(甄氏比曹丕大五岁),这是后宫女人无法摆脱的命运。当然,曹丕冷落她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她是再嫁,起初爱情热烈时不会在意,但时间长了,热情之火冷却后,未免心里有疙瘩。特别到了公元220年,曹丕登基当了皇帝,对这个曾是袁熙女人的甄氏更是冷落。

甄氏的地位已经被另一个女人取代,此人便是贵嫔郭女王。魏取代汉室后,迁都洛阳,甄氏未能同行,被留在邺城。作为一个后宫女人,连自己的丈夫都见不着,这心里的怨恨得有多深呀。她还写了一首诗,名为《塘上行》,诗里写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诗里出现最多的三个字是“悲”“苦”“愁”,苦大愁深。

倘若只是普通百姓家,发发牢骚也不会惹出杀身之祸,可甄氏偏偏是在帝王之家。前文分析过,曹丕这个人是很看重面子的,甚至心理有些变态。甄氏的牢骚话传到曹丕耳中,他勃然大怒,杀心顿起。可怜的甄氏没有迎来丈夫的回心转意,等待她的竟然是一杯毒酒,她充满怨恨地一饮而尽,香消玉殒。

这里附带说一下。曹植曾写有一篇有名的《洛神赋》,也叫《感甄赋》,有人认为曹植笔下的洛神,原型便是甄氏,也就是说,曹植暗恋着甄氏。现代人喜欢八卦,古人也喜欢八卦,后人杜撰曹植与甄氏的爱情故事,越说越逼真。爱情故事肯定是虚构的,甄氏嫁给曹丕时,曹植才十三岁,古代女子不像今天这么自由,哪能有机会与曹植谈恋爱呢?不过,既然曹丕第一眼就被甄氏迷倒,曹植被她的美貌迷倒是有可能的,暗恋也是有可能的。纯粹的精神恋爱,往往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加上甄氏惨死,曹植为她写这么篇文章,可能性还是存在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或许正是他第一次见到甄氏时留下的终生印象。

甄氏死后,郭贵嫔被立为皇后,因没能生儿子,曹丕便把甄氏所生的曹叡过继给她抚养。在后宫争风吃醋的斗争中,郭皇后与甄夫人是敌人,不过,她却十分喜爱曹叡,将其视如己出。曹叡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生母的死是他一生的痛,另一方面他对继母郭皇后也极尽孝道,凡事谨慎小心,这也是一种保全之术。

要不要立曹叡为太子,曹丕犹豫不决。曹叡年龄虽小,却因诸多变故而早熟,母亲之死让他懂得了宫廷之凶险,故而甚少表现出对生母的思念。甄氏死时,曹叡已到了懂事的年龄,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杀害母亲的人竟是自己的父亲,他不敢也不能有怨言,否则他的小命也未必能保得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曹叡有情,曹丕也不是完全无情。

有一回,曹丕与曹叡一同打猎,遇到一只母鹿与一只小鹿。曹丕拉弓射箭,射杀母鹿,并让曹叡射杀小鹿。这时曹叡竟然动了恻隐之心,看到失去母亲的小鹿,想起自己遭遇,不禁生出怜悯之心,眼泪掉了下来,对父亲说:“陛下已杀了母鹿,我不忍心再杀小鹿了。”听到这里,曹丕亦不禁动容,知道曹叡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说实话,当初曹丕一怒之下逼甄氏自杀,然而他与甄氏毕竟有过如胶似漆的岁月,往事并不如烟,有时总会不经意地想到第一次见到甄氏的情形,还有那一段甜蜜的往事。听曹叡一说,他放下弓箭,叹了一声,心里泛出一丝忧伤。

直到去世前一刻,曹丕才下诏书,立曹叡为太子,并指定三人为顾命大臣。这三人分别是: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

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叡正式登基,史称魏明帝。

由于曹丕迟迟未立太子,加上曹叡因母亲被赐死的缘故,出于明哲保身,从不过问政治,不与文武大臣往来,只是专心读书,因此朝中很多大臣不认得他。新皇帝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谁心里也没有底。

曹叡登基后,首先召见的大臣是侍中刘晔。刘晔是曹丕时代最重要的谋臣,当初他极力主张趁刘备东征时,出兵灭掉东吴,可惜曹丕对此建议置若罔闻。为什么曹叡首先见的人是刘晔而不是三位辅政大臣呢?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曹叡心里很明白,自己在朝中没有亲信,三位辅政大臣都是手握兵权的大将军,他需要了解他们的底细。与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不同,刘晔是文臣,也是两朝重臣,对曹氏忠心耿耿,可以信得过。

刘晔入宫后,与新皇帝谈了整整一天。此时文武百官都急着想了解新皇帝,大家紧张地等着刘晔出来。刘晔终于从皇宫里出来了,大家一拥而上,纷纷询问道:“怎么样?”刘晔意味深长地说:“是秦皇、汉武之类的人物,只是才华稍稍不及。”

这个评价可谓是相当准确,足见刘晔识人之本领。在魏国历代皇帝中,曹叡是最出色的一位,他与秦皇、汉武确实有相似之处,为人果敢坚强,有非凡的判断力与决断力,特别是在军事战略上有高人一等的见解。作为在王宫深院中长大的人,他没有沾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严于自律,深沉寡言,这些性格与他并不幸福的成长过程密切相关。他的地位随着母亲的宠衰而浮沉,他很早就洞悉高墙大院里充满刀光剑影与血雨腥风的权力斗争,母亲之死让他比任何一个同龄人都早熟。他有超强的自制力,这种自制力的表现是隐藏起对生母的任何情感,这不仅关系到他能否成为帝国继承人,还关系到他的小命。他给自己滚烫的心裹上冷漠的外衣,坚强的种子却在内心深处滋长。

在曹叡戴上皇冠前,没有人见识过他的本领。刘晔说的不是客套话,曹叡是秦皇、汉武之类的人物,属于强有力的皇帝。那么他哪个方面不及秦皇、汉武呢?刘晔没有直接说,我想,大概是曹叡少了点吞吐天地、包纳古今、横扫一切的雄心壮志。

登上帝位后,曹叡不必像以前那样把真实的感情掩埋起来了,他要昭雪母亲的冤情。他迫不及待地尊母亲甄氏为文昭皇后,这个举动,肯定令继母、现今的皇太后郭氏有一种深深的不安。

母亲被逼自杀时,曹叡都十七岁了,他怎么能忘掉那悲惨的一幕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想孝敬娘亲,让娘亲享受天伦之乐,只是娘与自己阴阳两隔,每思及此,岂不心恸。曹叡能做的,只能是为母亲修一座华丽的陵园,以寄哀思。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文昭皇后甄氏的陵园在邺城开建。新皇帝上台伊始,便大动土木,劳民伤财,司徒王朗曾前往巡视工程建设进展,见到百姓辛劳,于心不忍,上书劝谏曹叡,不过曹叡不为所动。曹叡并不长寿,只活了三十几岁,但兴建的宫殿却不少,这也是他最为后人所诟病的地方。

曹叡一直在调查母亲冤死的真相。罪魁祸首当然是自己的父亲曹丕,但曹丕既是父亲又是皇帝,这双重身份注定了曹叡无法报复,不要说鞭尸解恨,就连发布正式文书谴责也不行。惩治不了罪魁祸首,只能惩罚帮凶了。

谁与甄氏之死有关联呢?

一个女人浮出水面,她便是昔日的郭贵嫔、郭皇后,现今的郭太后,也是曹叡的继母。

郭太后名叫郭女王,名字很霸气。听这名字很容易误认为她出身于王室,其实不然,她的父亲郭永只当过南郡太守。她从小聪颖过人,言谈举止有女王范,父亲甚是惊异,名之为“女王”,意为女人中之王者。谁能想到,后来她真的成为天下最有权势的女人。

然而,女王之路十分坎坷。汉末天下大乱,郭女王的父母兄弟先后死于战乱,她曾一度沦为大户人家的婢女。在她被当作礼物送给曹丕当小妾时,已经年近三十岁,这在当时可谓是超大龄的剩女,她比曹丕还大了三岁。曹家公子姬妾成群,郭女王年龄又大地位又低,看上去不太可能脱颖而出。可历史往往有变不可能为现实的魔力,曹丕似乎有恋姐情结,或者需要女性的关怀,他偏偏就喜欢上了郭女王。

成熟是一种挡不住的魅力。郭女王的优势不在年龄,而在才智上。《三国志》记:“后(郭皇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她成了曹丕的贤内助,时时出谋划策,曹丕能被立为太子,有她一份功劳。郭女王从小妾的身份,一跃成为夫人,与甄氏平起平坐。曹丕称帝后,立郭女王为贵嫔,成为众妃嫔中最贵者。

郭贵嫔越得宠,甄夫人越失宠。曹丕迁都洛阳后,带来郭贵嫔,把甄夫人留在邺城,甄氏彻底被冷落。那么,甄氏之死,与郭贵嫔有关系吗?

据《资治通鉴》的说法:“甄夫人留邺不得见,失意,有怨言,郭贵嫔谮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赐夫人死。”这里把甄夫人之死与郭贵嫔的陷害联系到一起。从史料记录来看,对郭女王的评价是不错的,她应该不是有意致甄夫人于死地,但不可能没在曹丕面前抱怨过那个近乎神经质的女人,这也是曹丕痛下杀手的一个诱因吧。

既然曹叡无法罚治罪魁祸首为母亲雪冤,只能把报复的矛头指向“帮凶”郭女王。

我们不要忘了郭女王的身份,她不仅是太后,也是曹叡的继母。郭女王抚养曹叡这几年,视如己出,非常疼爱他。曹叡对继母所尽之孝道,究竟是出于本心,还是出于权术呢?我估计只是后者。如今曹叡已是一国之君,又是秦皇、汉武之类的强权人物,郭女王的命运,已是隐约可见。

关于郭太后之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忧惧而死,一说是被曹叡逼死。

曹叡登基后,开始秋后算账,不过郭女王身份很特殊,他没办法通过司法程序治其罪。那么用什么办法呢?据《汉晋春秋》所记,曹叡“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他锁定郭太后帮凶的身份,采取质问威逼的手段。郭太后激愤地说:“这是先帝干的事,你怎么问到我这儿。你作为人子,难道还要仇恨自己的父亲,为了生母而冤杀后母吗?”曹叡大怒,遂赐毒酒一杯,逼死郭太后。

不过,《魏略》的说法有所不同,称郭太后乃是“以忧暴崩”。陈寿的《三国志》并没有写郭太后是如何死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折中《汉晋春秋》与《魏略》的说法,称“帝数问甄后死状于太后,由是太后以忧殂”。

据说当年甄夫人死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死状极为可怜。郭太后死后,曹叡仍不解恨,下葬时也折腾她一番,用头发盖住脸,用糠塞进口里,与当年甄夫人一样。

郭太后之死,已经是曹叡当皇帝九年后(公元235年)的事。我们还是先回到公元226年,看看曹叡刚登基时吴国所发动的进攻。

吴王孙权得知曹丕去世的消息后,马上出兵伐魏,向魏国新皇帝示威。

这明显是一次报复战。

曹丕在位时,连续对吴国发动三次进攻,孙权可不是好惹的。你能来打老子,老子也可以反咬一口。他御驾亲征,兵锋直指魏国江夏郡。江夏郡属于荆州地界,荆州一部分控制在吴国手中,一部分控制在魏国手中。攻打江夏,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魏国江夏太守文聘早有准备,严阵以待。

消息传到洛阳,大臣们纷纷请求出兵救援江夏。

这是魏明帝曹叡第一次作重大决策,但他一点都不像个新手,他敏锐的洞察力与超强的自信力,给臣僚留下深刻的印象。皇帝判断说:“孙权的部队熟悉水战,现在却弃船从陆地发动进攻,只是想趁我们不备罢了。现在文聘已经据城坚守,与吴军相持。兵法说,进攻一方的兵力至少要是防守一方的两倍,我看孙权终究不敢在江夏久留的。”

曹叡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孙权是一位优秀的政治领袖,却不是一位优秀的军事领袖,他曾多次亲征,不过很少打胜仗。

当时朝廷派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关战士,听说孙权发兵攻打,他便调动所巡视的诸县之兵,以及自己的随从,拼凑起一支千余人的部队,支援江夏。进了江夏后,荀禹广布疑兵,在晚上登上山陵,举着火把,敲锣打鼓。孙权以为魏国的增援部队已经抵达,不敢恋战,遂引兵而去。

与此同时,吴国左将军诸葛瑾率部进攻襄阳,他另遣部将出击寻阳。事实证明,吴军在陆地上根本不是魏军的对手。司马懿在襄阳挫败诸葛瑾的进攻,斩杀吴将张霸;曹真则在寻阳击破来犯之敌。就这样,吴国对江夏、襄阳、寻阳三地的出击全部无功而返。

孙权的第一炮没有打响。

春秋以来不伐有丧之国的传统完全被颠覆,如今是有丧必伐。孙权的骚扰不过是小打小闹,对魏国威胁不大。

东方战事刚刚平息,西线舞台就要开幕。

几年前的夷陵之战令蜀国元气大伤,刘备遗恨而死,诸葛亮如何在艰难形势下带领蜀国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