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水师的力量:关羽水淹樊城(1 / 1)

中国五千年历史,能被尊为“圣”的人可谓凤毛麟角,关公关老爷算其中一人,他是“武圣”,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既然称“武圣”,定有过人的武艺,史书说他是“万人敌”,可在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确实是艺高人胆大。不过,关公的武艺是不是古今一人呢?这个就未必了。武艺是实用技击术,不像文艺能通过书籍文字流传,不同时代的人,武艺高下就没法比了。就好比说“关公战秦琼”,是关公厉害还是秦琼厉害呢?这就只有瞎猜的份儿了。

即便在三国时代,关公的功夫可能也算不上天下第一。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三英战吕布的段子,吕布一个人敌关公、张飞、刘备,武艺当然在关公之上。当然,小说有戏说的成分,不足为信。但是不要忘了,关公“武圣”的得来,并不是基于他的真实历史形象,而是基于民间传说的艺术形象。既然在民间小说中,关公的功夫不敌吕布,为什么吕布没当上“武圣”,反倒是关公呢?这说明超凡入圣,光有盖世功夫是不够的,还得拼人品。吕布人品不行,卖主求荣,忘恩负义,这与古代道德伦理传统格格不入。与吕布正好相反,关公以忠义闻名天下。

权倾天下的曹操欲重用他,他不干,宁可跟随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大哥刘备。关公是这样说的:“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将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大家看看,这思想境界,与吕布相比,一个天,一个地。感恩、报恩,这就是关公的人品。忠义无双加上勇武绝伦,这就是关公得以成圣的关键。

当然,在民间传说中,关公的形象一步步被美化。其中,真实的关公,还是有许多毛病的,其中有些毛病是致命的。史书说他“刚而自矜”“性颇自负,好凌人”“交待无礼”“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等,总而言之,就是为人自负,心胸狭窄,盛气凌人,骄傲自满。

举个例子。

刘备夺取汉中后,自封为“汉中王”,少不了对手下将士加官进爵,一口气封了四大将军: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由于关羽远在荆州,刘备便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把“前将军”的印信送过去。汉代武官制度中,级别最高的是大将军,其次是车骑将军,往下就是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后将军等,均属于级别非常高的头衔,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级上将。就拿刘备来说吧,在自立为王前,他的身份就是“左将军”。由于刘备还没称帝,所以没设大将军、车骑将军,关羽实际上就成为排名第一的武将。

关羽见到前将军的印信时,心里很高兴,便问费诗其他几个将军都是谁。费诗告诉他,右将军是张飞,左将军是马超,后将军是黄忠。没想到关羽听到黄忠的名字后,“噌”地一下跳了起来,勃然变色,怒吼道:“呸!黄忠是什么货色,大丈夫岂可与老兵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说罢,拒不接受前将军的印信。

为什么关羽如此愤怒呢?

受封的四名一级上将中,关羽、张飞、马超三人都是名震诸侯的勇将,成名早,战功也大,名声在外,可是黄忠呢?通过《三国演义》一书,老将黄忠为人所熟知,不过历史上的黄忠,名气确实一般,正史《三国志》也仅有一小段文字为其立传。黄忠本是刘表的手下,默默无闻。他之所以能得到刘备的器重,主要是在益州之战中有出色表现,在与刘璋的战争中,他“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尤其是在汉中定军山一役中,黄忠一战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首功。正因为如此,刘备把他提拔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并列。

当时诸葛亮便有所担忧,他对刘备说:“黄忠的名望,远远不及关羽、马超等人,如今主公把他们并列,张飞、马超两人是亲眼看到黄忠的功劳的,想必也不致太反对,只是关羽在外,对黄忠必不心服,肯定会心怀不满。”话虽这么说,刘备毕竟有帝王之才,提拔奖励怎么可以用名望来当标准呢?正因为黄忠名望不高,仍被授予高官,这才能激励将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一向自视甚高的关羽听说黄忠居然也晋升一级上将,破口便骂他是“老兵”,由此也可以看出关羽这个人心胸是比较狭窄的。

关羽的反应,本就在刘备的预料之中,他派费诗前来,就是因为费诗口才好,有办法说服关羽。费诗不慌不忙地说:“欲成就帝王霸业的人,不可能只用一种人。就好比说汉高祖吧,萧何、曹参都是他的老朋友,陈平、韩信都是后面才来的亡命之徒。可是论功行赏时,韩信排在第一,萧何、曹参也没有什么怨言。黄忠一战斩夏侯渊,主公对他另眼相待。不过若论关系之亲疏,黄忠怎么能跟您相比呢?主公与您就如同一个人,休戚与共,祸福同之。我认为您不应当计较官爵的大小、俸禄的多少。我只是一名使节,倘若您不肯拜受印信,我就回去复命了。只是您若做出这样的举动,恐怕会后悔的。”

费诗的话果然起了作用。你关羽再瞧不起黄忠,人家可是杀了夏侯渊,夏侯渊是什么人,曹操麾下的名将、征西英雄啊!这是刘备与曹操开战以来,击毙的敌军级别最高的将领,关羽纵然一世勇将,有此等战功吗?从这点看,关羽即使心有不服,却无话可说。更何况,若是如此任性,恐怕大哥那儿也无法交代。就这样,关羽接受了前将军印信,心不甘情不愿地与黄忠这个“老兵”为伍了。

打从这时候起,关羽便暗自较上劲了,定要劈死几个曹军高级将领,让黄忠这个老头子瞧瞧,谁才真正有资格当上一级上将。

曹军阵营内部叛乱迭出,先是许都政变,而后又是宛城兵变,两起叛乱的主谋都与关羽接上头,希望得到这位悍将的支持。只是叛乱起得快,灭得也快,还没等关羽出兵相助就夭折了。不过,这也让关羽意识到,曹军并非想象中的强大,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来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大举出兵,进攻曹仁据守的樊城。

荆州大战拉开序幕。

曹仁是朝廷任命的征南将军,在诸多边将中,他的处境最为不妙。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三大势力都汇集于荆州,荆州的北部在曹操的控制下,南部六郡分属刘备与孙权(各三郡),这决定了荆州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与孙、刘的对抗中,曹仁是吃过大亏的。赤壁之战后,曹操命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镇守江陵(南郡治地),结果在周瑜的围攻下,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跑了。同时,由于北部荆州归顺朝廷晚,曹操的统治基础并不牢靠,这才有了宛城的兵变。

可以说,樊城是曹军守备上的一个软肋。颇有远见的扬州刺史温恢曾不无忧虑地说:“曹仁孤师悬于外,没有长远的战略准备,关羽骁勇狡猾,我担心他会遇到麻烦。”果不其然,关羽利用荆州北部动**不安之机,果断发动攻势。

消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知道关羽厉害,光凭曹仁恐怕不是其对手。夏侯渊已经被杀了,要是曹仁也被杀,曹操的老脸往哪搁呢?他赶紧派两员大将前往增援,一个是左将军于禁,一个是立义将军庞德。

于禁是曹操麾下名将,他治军严谨,大公无私,故而深得曹操信任,被拜为左将军,也是属于一级上将。庞德则是关西名将,曾是马腾、马超的部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马超败后,他投降了曹操。这两名大将的到来,令曹仁信心大增,他命两人率领各自兵马,屯驻于樊城之北。

此时已是八月,时值秋中,暴雨连绵,给于禁、庞德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由于汉水水位暴涨,脆弱的河堤多处决口,洪水汹涌澎湃,淹没了樊城四周的平地,有的地方水深达数丈。于禁与庞德的援兵都没法驻扎在平地,只得率众将士迁往高地以躲避洪水。有人会说,既然洪水滔天,作为进攻一方的关羽,也好不到哪去吧?

其实不然。

我们都看惯了关羽横刀立马的英雄形象,其实关老爷非但能骑马驰骋于疆场,也善于水战。早在曹操进攻荆州时,刘备落荒而逃的途中,关羽便领着一支水师攻略江陵。赤壁之战证明了曹军在水面作战上存在短板,关羽更是大力发展水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这次北略樊城,关羽是率着一支强大的水师溯汉江而上的。如今樊城四面已成汪洋大海,这给了关羽水师用武之地。

在暴雨与洪水中,水师占尽优势。于禁与庞德都是步骑兵,躲在高岗之上,想冲杀连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处处高岗被关羽水师分割包围,一口一口地吃掉。于禁、庞德麾下有七个军,在关羽凶悍的进攻下,全军覆没。于禁走投无路,这位曾经跟着曹操南征北战几十年的名将,最后一刻晚节不保,在绝望之中向关羽举旗投降。

于禁投降了,庞德仍在苦战。

前文我们说过,汉代有这么一句话:关东出相,关西出将。关西与羌胡为邻,民风勇悍,向来是出名将的地方。西汉的李广,东汉的段颎,汉末的皇甫嵩、董卓、马超等,皆出自关西。在危难时刻,庞德也表现出关西人那种韧劲与狠劲,面对关羽部队潮水般的进攻,他拼死力战。只见他身着铠甲,手挽强弓,箭无虚发,从早晨战到中午,全无惧色。箭矢用尽了,庞德拔出佩刀,与关羽的士兵肉搏,又砍倒不少人。此时水位仍在上涨,庞德的部下眼看大势已去,纷纷投降。庞德抢了一条小船,打算杀出血路,逃回樊城。不料船太小,一个巨浪打来,小船翻了,其他人都淹死了,只有庞德抱着船板漂浮着,很快被赶上来的关羽水师生擒。

庞德被押到关羽跟前,见到关羽时,他挺直腰板,不肯下跪。

比起左将军于禁,庞德显然更有骨气。

英雄惜英雄。关羽打心底里佩服庞德,舍不得杀他,而且若能将其招降,则如虎添翼。庞德有个堂哥,名唤庞柔,效力于刘备,关羽便说道:“庞德,你老哥现在汉中,若你肯投降,我就拜你为将军,你看如何?”

庞德“呸——”了一声,大骂道:“竖子!什么叫投降!曹公拥有甲兵百万,威震天下。你们刘备不过是庸才罢了,岂是曹公的对手!我宁可死为国家鬼,也不会生作贼人将。”竖子是古代骂人的话,意思就是“你小子”。庞德不仅骂关羽为竖子,还讽刺刘备庸才,把蜀汉称为贼,一向要面子的关羽听罢勃然大怒,当即喝令左右,将庞德推出斩首。

其实庞德本是凉州将领,他曾投降曹操,为何却不肯投降关羽呢?原来,曹操对他有知遇之恩,没有因为他是降将而区别对待,反而敬重有加,用人不疑。关羽虽有意招降庞德,言语之中不免还是带着胜利者居高临下的姿态,庞德本就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当然宁死不从了。庞德的死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叹道:“于禁跟了我三十年,没想到在危难面前,还不如投降过来的庞德啊。”他当即把庞德的两个儿子封官进爵以作为补偿,以示朝廷不忘其功。

擒于禁,杀庞德,关羽果然是虎狼之将。他以一系列辉煌胜利,表明自己有足够的理由蔑视黄忠。那个老家伙杀掉夏侯渊,不过是运气好罢了,哪里算得上真本事。

曹操派出的援兵全军覆没,征南将军曹仁傻了眼,樊城已无援兵,孤城一座,能守得住吗?

此时樊城的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关羽引水灌城,樊城像一块大馒头似的泡在水中,泡得久了,原本坚固的城墙变得松软,有些地方甚至崩塌。从曹仁到守城士兵,人人心惊胆战,担心有一天早晨醒来时,整片城墙都不见了。怎么办呢?有人便对曹仁说:“太危险了,我看是支撑不下去了,趁关羽还没合围,将军赶紧搭一艘小船,天黑后逃走吧。”

身为守城大将、征南将军,这样逃跑合适吗?

曹仁看了看身旁的汝南太守满宠,示意他发表看法。满宠旗帜鲜明地反对逃跑主义,他说:“首先,洪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也许过不了多久,水就会退去了;其次,关羽挟胜利之威,派遣别将进逼到郏县,许都以南的地区人心惶惶。关羽之所以不敢继续挺进许都,只是担心我们会攻其后路。现在将军若是跑了,黄河以南的区域,恐怕不再是我们的地盘。依我之见,将军应坚守此城。”

满宠有大局观,樊城的得失,非但关系到荆州战局的成败,也关系到许都的安危。曹仁听罢醍醐灌顶,放弃了逃跑的念头,留守樊城。要守住樊城,就得振作士气,为此曹仁动了点脑筋,他把将士们集合起来,沉白马作誓,誓死守卫城池。也不知怎的,古人总是把白马与盟誓联系在一起,以前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曾与诸臣刑白马盟誓,宰了白马,歃血为盟。今天,曹仁也用同样的方式与诸将士誓死守城,您还别说,主帅这么一表态,士气还真就上来了。

当时曹仁只剩下几千人的部队,与关羽数万精兵相比,劣势明显。更要命的是,洪水非但没有退去,反倒涨个不停,眼看就要涨上城头了。说实话,关羽还真没把曹仁放在眼中,他已派部将向许都方向挺进,但是樊城攻不下,终究有后顾之忧。关老爷决定以精锐水师围城,拔除这颗钉子。

此时朝廷控制下的荆州地域,差不多都落入关羽手中。关羽部将吕常挥师进逼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举旗投降。一时间,关羽威震天下,无人可敌。

自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平中原,征西北,无不凯旋。尽管曹操也曾在赤壁之战吃了大亏,那也是进攻的失利,可如今却成了防御的一方。崛起的刘备,果然是曹操最大的劲敌。

事实证明中原政权并非想象中的固若金汤,诸雄征战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冒险家的时代还没有过去。在关羽**襄阳、樊城之际,又有一个冒险家在曹操老巢邺城铤而走险,发动政变。

这个冒险家名叫魏讽。

在三国史上,魏讽并不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不过此人着实有些本领,他属于那种天生的宣传家与鼓动家,在邺城一带有许多追随者,甚至连曹操麾下不少官员都与他交往甚密。魏讽有政治野心,他判断时局,认为孙权、刘备与曹操分庭抗礼后,曹操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各地政变、兵变不断,中原危机四伏。魏讽自视甚高,认定倘若自己在曹操的老巢发难,到时振臂一呼,凭借他蛊惑人心的才能,必可取而代之。

魏讽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除了拥有一帮党徒之外,还有内应,长乐卫尉陈祎也参与其事。两人商议在邺城发难,魏讽起事,陈祎在宫内接应,定可大功告成。倘若这个阴谋得以实施,成败还真不好说。只是陈祎不是个硬汉子,事到临头,想到这是要掉脑袋的事,搞不好要被灭门。他思来想去,最后跑到曹府告发魏讽的阴谋。

当时曹操不在邺城,其子曹丕当机立断,马上派出人马抓捕魏讽。魏讽交友不慎,大事还没干成就掉了脑袋,被当场格杀。一时间,邺城血雨腥风,魏讽的党徒纷纷落网,几千颗人头落地。与魏讽交情不错的魏相国钟繇虽然没有参与其事,也遭牵连,相国之位不保,被就地免职。

魏讽之乱虽然被镇压,却也看得出曹操的统治出了问题。

曹操内部的一场危机化解了,但前线的形势不容乐观。

关羽水淹樊城,擒于禁,杀庞德,华夏为之震动。当时在陆浑县有一股农民起义军,首领名为孙狼,他趁势起兵,袭杀县主簿,拎着人头前来拜见关羽。关羽大喜,便给孙狼颁发一枚大印,还拨出一部分兵力,让他在曹操的地盘上抄掠游击。孙狼带着这些人马,纵横于许都以南诸县,一时间声势浩大,不少人纷纷响应。

此时许都已是人心竦动,大家都认为过不了多久,关羽一定会杀到此处。一向从容镇定的曹操失去往日的自信,还真担心关羽会把皇帝给劫走。说实话,曹操并不关心汉献帝的死活,但皇帝不能死,因为他是一块金字招牌,没有了皇帝,曹操如何借天子的名义号令天下呢?刘备要是抢走了汉献帝,就占据了政治制高点,这不是曹操想见到的结果。

干脆把皇帝迁出许都得了。只要皇帝不被掳走,就算关羽占领了许都也没意义。

曹操会这样想,证明他确实老了,以往的那种锋芒不再。

老一辈已老去,新生代正在崛起。

司马懿就是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他不同意曹操的观点,进言道:“于禁、庞德在战场上失利,乃是因为洪水的因素,并非敌不过关羽,从大局来看,不足以动摇国家的根本。刘备与孙权表面上联合,实则互相不信任,互相防备。如今关羽取得如此大的战绩,这绝非孙权愿意看到的。”

曹操听了直点头,又问:“那应该怎么办?”

司马懿胸有成竹地答道:“最好的办法,便是差人前往东吴,劝说孙权抄截关羽的后路,并许诺事成之后,把江南之地封给他。如此一来,樊城之围可解。”

曹操听罢大喜,遂遣人前往东吴游说孙权。

那么东吴的态度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