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8个月,白居易被任命为宰相(1 / 1)

唐朝的宦官势力很强大,尤其是中晚唐时期,宦官的权力往往比皇帝还大,他们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死。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唐宪宗,依靠宦官拥立坐上龙椅,最后被宦官陈弘志等人谋杀的他,可以说是成也宦官,败也宦官,“生”也宦官,死也宦官。

27年后,唐宣宗李忱,也是被宦官弄到那个位置上去的。宦官们把他弄上皇帝宝座,不是因为他能干,恰恰相反,他们见这小子傻乎乎的,认为他好控制,有培养成提线木偶、叫他怎么动他就怎么动的潜质,于是让他当了皇帝。

李忱的傻样,不知是不是天生的,反正很小的时候,他就一副呆相,宫里人都瞧不起他。只有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唐穆宗是个例外,他曾抚摸着他的背说:“我家英物也。”

奇怪的是,唐穆宗既然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为什么又封他为带有侮辱性质的光王呢?光者,什么也没有。而李忱仿佛很配合这个封号,长大后更加愚笨,平时连话都很少说,公众场合更是把嘴巴闭得紧紧的,说他是哑巴吧,他又不是。

其他人看不起他,唐文宗、唐武宗两人,更是没把他这个皇叔放在眼里,仿佛他是个没有感觉的木头,可以任意侮辱,常常戏称他为“光叔”。趾高气扬的唐武宗,对他更是无礼至极。

那个时候,也许只有唐穆宗知道李忱是装的。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李忱不但演技好,骗过了除唐穆宗之外的所有人,还从小就明白,只有当个好演员,把戏演好了,演得滴水不漏,才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立足。靠装傻成为皇帝的,古今中外,恐怕也没有几人吧。

直到唐武宗去世,被宦官们拥立为帝,一扫之前呆傻的李忱,处理起政务来无不合情合理,人们才大吃一惊。尤其是拥立他上位的宦官们,吃惊之余,更是恨自己当初瞎了眼。首先应该大吃一惊的,是李德裕。李德裕是武宗朝的宰相,是“牛李党争”李派的领头人,长期与以牛僧孺为首的另一派唱对台戏。这两个官僚集团长期为敌,痛快了他们自己,却害了国家。李忱虽然“傻”,却心知肚明,对此深恶痛绝。他继位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李德裕赶出朝廷,贬为荆南节度使,一直到死也没让他回到朝廷。

赶走李德裕后,属于牛党的白敏中被唐宣宗任命为宰相。延续了几十年的“牛李党争”终于结束。

问题来了,唐宣宗为什么不各打五十大板,而要打压李党,重用牛党成员呢?原因很简单:大多出身于门第显赫的世家大族的李党,进入官场的“台阶”,往往是他们祖辈父辈的高官地位,也就是所谓的“门荫”出身,因此他们的头头儿李德裕认为,朝廷选拔、任命官员,应该通过门荫取士,通俗点说就是拼爷爷拼爹;牛党则不一样,他们大多是科举出身,是靠真才实学取得官职的,主张科举取士。

李忱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严格来说也是“拼爹”的结果,但他却非常讨厌李德裕的主张。因为他明白,只有科举取士才是比较公平的,才能为国家延揽到人才。所以他继位后,首先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打压李党,重用主张科举取士的牛党。他的雷霆手段不但让李党措手不及,把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也惊了个目瞪口呆。

非常重视人才的李忱继位后,面临的另一件大事是决定宰相人选,标准只有四个字:唯才是举。他首先想到的,是大诗人白居易。可惜,这样一位人才,却因性情刚直得罪了权贵,惨遭贬谪,一生未得重用。白居易的政绩是有目共睹的,也为世人所知,李忱更是心中有数。然而,当他有权决定白居易的命运,下诏任命他为宰相时,白居易已经病死洛阳8个月了。

白居易的死,令唐宣宗十分震惊和悲痛。他满含泪水,写下《吊白居易》一诗,表达他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缀玉联珠六十年,

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

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

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首悼亡诗,对白居易的文学贡献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白居易无论文学水准还是艺术水准,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白居易若泉下有知,除了感动之外,是不是还会吃惊?

唐宣宗爱惜人才,但并不是什么人才都爱,有的人才,他不但不爱,反而毫不留情。比如有一个叫罗程的乐工(音乐工作者),琵琶弹得很好,通晓音律的唐宣宗很喜欢他。他却仗着皇帝的宠爱,“恃才横暴”,因为一件小事与人起了冲突,就把对方给杀了。这不是目无法纪,仗势欺人,欺压无辜吗?没商量,必须严惩!

罗程被捕后,其他乐工纷纷跪倒在宣宗面前,痛哭流涕地求情:罗程虽然辜负了陛下您的厚爱,罪该万死,可惜这家伙身怀绝技啊,是个人才啊,他若一死,就再也没有人能够胜任宴游时为大家演奏的工作啦(罗程负陛下,万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绝艺,不复得奉宴游矣)。唐宣宗的回答很干脆:“汝曹所惜者罗程艺;朕所惜者高祖、太宗法。”——你们可惜的是这个人的技艺,朕可惜的是祖宗,是大唐的宗法!结果毫无疑问,处死。

唐宣宗不但爱惜人才,还善于纳谏,在这方面,他甚至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不然,他也不会有“小太宗”之称。可惜,这个“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的“小太宗”,虽然励精图治,力图恢复盛唐气象,并有所作为,让病入膏肓的大唐多少恢复了一点儿元气,但竟然也妄图长生不老,最后因服用过量金丹而一命呜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