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是唐代名臣,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四为御史大夫,六为六部尚书,官至太子太师,爵封鲁郡开国公,世人尊称“颜鲁公”。他以熔古铸今的气魄,积极进取的姿态,使他的书法大气磅礴,雄伟博大,丰伟遒劲,浑厚朴茂,雄秀独出,一变千古。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他是唐楷的集大成者,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仅次于王羲之。颜真卿还善诗文,著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等,遗憾的是均已散失。
颜真卿的书法不仅精妙,还“昂然有不可犯之色”(不喜欢颜体的米芾之语),欧阳修称“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简单点说就是四个字:字如其人。颜真卿的大名,自唐以来彪炳史册,历代士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不受他的影响。鲜为人知的是,颜真卿不仅人格高尚、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也是非常出众的。
“安史之乱”给了他施展军事才华的机会。而他原本在朝中做官,与“安史之乱”的发生地本无交集,如果不是杨国忠和他过不去,他也许一辈子都与平叛无缘。
《旧唐书·颜真卿传》记载,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因看不惯杨国忠的所作所为,颜真卿成了杨国忠的仇人,被其陷害,调离出京,降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
也许他应该感谢杨国忠的陷害,因为这一调动,成就了他的千古功绩。无巧不成书,颜真卿当太守的平原郡,正处于权臣安禄山的管辖范围。而最早察觉安禄山有谋反之意的,就是颜真卿。
察觉安禄山有谋反意图之后,颜真卿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而他整修城池的理由是防洪。这种理由,放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当的,因此并未引起怀疑。仅整修城池当然不够,于是他又暗中招募壮丁,储备粮草。为了麻痹安禄山,颜真卿每天与宾客驾船游玩,饮酒作乐。安禄山放心了:书生一个,不足为虑。
事实证明,颜真卿并非神经过敏。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今河北涿州)起兵叛乱,河北郡县很快被叛军攻陷。叛军攻到平原时遇到了“麻烦”,因为平原城城墙坚固,防守严密,像一道坚不可摧的钢制堤坝,挡在洪水前进的道路上。这道堤坝,正是颜真卿暗中整修的。
安禄山攻陷河北诸郡县的消息,不可避免地传到了唐玄宗的耳朵里,他不由得仰天长叹:“河北二十四个郡,难道一个忠臣都没有吗?”不久,颜真卿派出快马加鞭奔赴长安向唐玄宗报告情况的参军李平到了,唐玄宗听到颜真卿独自坚守的消息后大喜,对官员们说:“这个颜真卿,朕连他长什么样子都记不得了,没想到他做得如此出色!”
安禄山起兵之前,平原郡的兵力不多,只有区区三千军士。叛乱发生后,颜真卿增招士兵一万人,交给录事参军李择交统领,任用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朗等人为将领,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左日右韦)、邺郡太守王焘闻讯,都带领军队前来归附,朝廷又命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使他的实力大增。
不久,安禄山的叛军攻下东都洛阳,杀害了朝廷命官李憕、卢奕、蒋清,派段子光把他们的头颅送到河北示众,有杀鸡给猴看的意思。颜真卿担心大家害怕,对各位将领说:“我早就认识李憕等人,这些头不是他们的,是叛军搞的鬼,骗我们的。”他让人杀了段子光,把上述三颗头藏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才用草编成人体,接上头,装殓后设灵位祭奠。
实际上,河北一十七郡归顺朝廷,是颜真卿说服的结果。他们归顺后,颜真卿被推举为联军盟主,二十万大军归他统领。颜真卿成了河北地区的义军领袖。这支义军把已经到达洛阳地区的安禄山叛军和范阳老巢断成两截,阻断了他们的交通道路,使叛军的军需供给和兵源补充都成了严重问题,导致叛军急于进攻潼关的计划流产,而潼关一破,首都长安势必岌岌可危。
在抗击叛军的斗争中,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作战勇敢,打了很多胜仗,还杀了安禄山手下大将李钦凑,攻破太行山最重要的关隘井陉(俗称“土门”,在今河北省西部,太行山脉东麓),恼羞成怒的安禄山派军队回攻井陉关,颜杲卿战败被俘,“不屈骂贼而死”。
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有“为颜常山舌”之句,描写的就是颜杲卿因骂安禄山被割舌而死的悲壮事件。
“土门之役”中,颜氏家族损失惨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留给颜真卿的心灵创伤是非常巨大的,这在他的不少书法珍品中都有反复提及。被元代著名书法家鲜于枢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一行书”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颜真卿为纪念在这次战役中罹难的小侄子颜季明(颜杲卿幼子,遇难时年仅十余岁)而作,原作泪迹斑斑,观者无不动容,潸然泪下。
颜真卿还把自己仅有十余岁的儿子颜颇送到刘客奴那里做人质。刘客奴本为安禄山的手下,原本追随安禄山叛乱,后来似乎感到背叛朝廷没有出路,突然宣布易帜反正,派人和颜真卿联络。颜真卿为了打消他的顾虑,坚定其效忠朝廷之心,除了送去十万军费和官兵的衣服、粮食,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做人质,意思是只要你不负朝廷,我绝不负你。
与不少忠臣良将一样,颜真卿也没有走出被奸人所害的历史怪圈。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陷入藩镇割据局面。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当时的宰相是卢杞,唐德宗问他有何平叛良策,卢杞便向唐德宗“献计”说,派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重新效忠朝廷,一定不会让陛下您失望。此言一出,文武百官尽皆大惊失色。他们明白,皇上若是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无异于让颜真卿去送死。卢杞为什么要出这样的恶毒主意呢?原来颜真卿任太子太师时,由于深孚天下所望而遭卢杞忌恨,恨不得要了他的老命,此次终于逮着机会,岂能放过?
此时的颜真卿70多岁了,的确老了。糊涂的唐德宗居然采纳了卢杞的毒计,命这个走路都有点儿摇摆的耄耋老人,长途跋涉去劝降叛军。颜真卿虽然老了,可没糊涂,他也深知此行异常凶险,极有可能有去无回。但他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死亡之路,出发前他给儿子写了一封诀别信,希望他为国尽忠、为家尽孝。
颜真卿德高望重,还有巨大的利用价值,李希烈起初并不想杀他,劝他拥戴自己称帝,条件极为优厚——你拥戴我称帝,我让你当宰相。结果,李希烈被颜真卿痛骂一顿:“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李希烈被震慑了,反而不敢立刻杀了他。直到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希烈称帝后,才将颜真卿缢杀。
颜真卿死节的消息传来,三军为之痛哭。后来平定李希烈之乱的嗣曹王李皋闻讯,泪如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