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唐朝名将,经得起大风浪,却受不了小挫折(1 / 1)

01

唐朝传奇小说《玄怪录》里面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猪妖,要当地百姓每年给他进贡美女,不然就要作怪祸害百姓。但那个猪妖后来碰到一个“克星”,被砍掉一条前腿逃走了。猪妖碰到的“克星”,就是唐朝宰相兼名将郭元振,他是因迷路碰到那个猪妖的,阴差阳错地救了那个民间女子。有人说,《西游记》中猪八戒在高老庄娶亲那个情节,就是吴承恩受此启发而产生的。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郭元振出身于太原郭氏,自两汉魏晋以来,太原郭氏都是著名大族,尤其是初唐以后,更是发展成为中原八大姓族之一,名声显赫。

然而,郭元振虽然是并州阳曲县(今山西太原阳曲县)人,却生于今河北邯郸大名县。

公元673年,年仅18岁的郭元振就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四川射洪县尉。

作为父母官,郭元振上任后没做过一件为人民服务的好事,反而不停地做坏事,连铸造私钱、贩卖人口这种事都敢做,把老百姓害得不浅,人们怨声载道。

20年后的公元693年,当时的大老板武则天才晓得这家伙干了些啥,顿时大怒,一纸命令让他滚回京城。如此胡作非为的官员肯定是不能饶恕的,然而,当武则天和他谈了一席话后,顿时觉得这家伙有大才,马上转怒为喜。

武则天向他索要文章,看了他的《宝剑篇》后,更是大加赞赏,顿时忘了他所做的那些坏事,任命他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后又进封奉宸监丞。

那么问题来了,郭元振为什么要这么干?是因为不得志,而故意采用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引起武则天注意吗?除了天知地知他知,恐怕再也没人知道了。

02

问题又来了,郭元振是真有大才,还是只会耍嘴皮子?

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3年后的696年,吐蕃请和,郭元振奉命出使吐蕃。没想到,吐蕃愿和的条件,竟然是要武周撤掉安西四镇的守军,还要求武周把十姓突厥之地给他。

这个条件的提出者,是当时的吐蕃实际掌权人、大相论钦陵,郭元振一听就明白对方的企图,干脆挑明:你几个意思?是不是想吞了这些地方?论钦陵皮笑肉不笑地说,哪里哪里,那点儿土地,咱们才看不上眼呢,更犯不上与中原为敌,咱们若是想要土地,就吃甘州、凉州这些嘴边的肉,何必去想万里之外的土地呢!

见郭元振不答应,论钦陵竟然派了个人,在郭元振回去时跟着,想直接跟朝廷提这个无理要求。朝廷当然不能答应,然而若不答应,他就不会罢兵。武则天召集大家开会,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发言,但都是废话,没一句有用。最后还是郭元振出了个主意,让武则天采取拖延战术,得到武则天采纳。

郭元振说,无论是安西四镇,还是十姓突厥之地、甘州、凉州,抑或是青海、吐谷浑,都是国家要地,一寸都不能丢,但又不能直接拒绝,不然会把吐蕃人惹毛了,所以我们不如这样答复:

安西四镇、十姓突厥之地,本来对我们也没什么用处,我们派兵守卫的原因,不过是安定、抚慰西域而已,再就是分散一下你们吐蕃的兵力,如果你们真不想东侵,就请把吐谷浑各部和青海故地归还给我们,你们把这些地方归还给我们后,我们就让西突厥五俟斤部归还你们。

在郭元振看来,这样既能堵住论钦陵的嘴,又不至于与其翻脸。一番话,说得武则天频频点头。

03

郭元振接下来所说的,那才叫厉害——

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若国家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命,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大举其徒,固亦难矣。斯亦离间之渐,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

简单点说就是,由于双方常年打仗,吐蕃的百姓早就被徭役和兵役害苦了,早就想与我们和好,因为和好后就会免除徭役和兵役了,论钦陵却不干,一直不想归附,如果我们每年都派使者去表示和好,论钦陵依然不同意的话,吐蕃百姓就会恨他,那时他若还想大规模动员百姓,就不那么容易了,到时候他们内部就会发生祸乱。

对于郭元振这个促使吐蕃上下猜疑的离间之计,武则天连连点赞。当然他的话只是理论上的,效果如何,还得看结果。结果没有让人失望,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对论钦陵的猜疑,终于使他动手了,趁论钦陵外出未归,与大臣论岩先是杀其党羽两千多人,然后命令论钦陵兄弟来朝,论钦陵明白不能去,不然肯定没活路,便举兵抗命,遭赞普出兵镇压,兵败自杀。

哥哥死后,弟弟赞婆在吐蕃待不下去,只好率部降唐,武则天命郭元振和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兵迎接。赞婆降唐后,武则天封他为归得王、右卫大将军,命他率部驻守洪源谷(在今甘肃古浪县西)。那以后不久,论钦陵的儿子论弓仁也率部降唐,被拜为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后累迁至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

吐蕃两个重要将领率部降唐,说明郭元振的离间计大获成功,不费一兵一卒,就削弱了吐蕃的力量,减轻了对唐的威胁。郭元振的足智多谋,“迫使”武则天委他以重任,于神龙二年任命他为左骁卫将军、检校安西都护,把守护安西的重担交到他手上,不久又任命他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后来唐中宗上台,因其在维护安西各民族团结中作出的巨大贡献,郭元振被再次任命为安西大都护。

04

郭元振在安西,到底做了什么呢?一个细节,足以说明一切——

景云元年,唐睿宗继位后,拜郭元振为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郭元振离开安西去朝廷的时候,安西各部落酋长,用划破脸面、痛哭相送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不舍。一边是依依不舍,一边却是另一番景象——郭元振刚到玉门关,离凉州还有八百多里,得到消息的凉州百姓,就准备好了欢迎他的壶浆,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他了。

调入朝廷后,郭元振先是担任吏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尚书,封馆陶县开国男。然而两年后,唐玄宗继位,他又被调出朝廷,到地方上任职去了。朝廷需要他去防备突厥,任命他为朔方军大总管。位于今天宁夏中卫西的丰安,和位于今天宁夏平罗南的定远城,就是他任朔方军大总管的时候主持修筑的,使戍守军队有了屯驻之所。

有意思的是,如此文武双全、精明过人的一个人,也有糊涂的时候,而且这一糊涂,差点儿要了他的命。

事情发生于公元713年10月,唐玄宗在骊山搞军演,正在兴头上,郭元振突然出班奏事。这次军演,唐玄宗极其重视,不然也不会亲自擂鼓了,郭元振这一“捣乱”,不但影响了大老板的心情,还使军容不整。

唐玄宗大怒,命人将郭元振推出去斩了,吓得宰相刘幽求、张说跪下为他求情——老郭立过大功,就算犯了死罪,也应该宽恕他一次。唐玄宗余怒未消,虽然免了他的死罪,但把他流放到了广东。

不久,虽然唐玄宗看在他劳苦功高的份上将他特赦,起复为饶州司马,但经此打击,郭元振的小心脏受不了啦,从此得了抑郁症,竟然在赴任途中郁闷而死,年仅58岁。

大风大浪都经历过了,却经不起一个小小的打击,心理承受能力如此之弱,实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