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于贞观十七年叫大画家阎立本把二十四位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一个叫刘文静的虽然不在此列,但他的功劳比这二十四个人都大。因为这二十四人只是和李世民打天下、治理天下的功臣,刘文静可是帮李渊夺取隋朝天下的三个关键人物之一。所以在李世民甚至李渊心目中,大唐的开国功臣只有三个:刘文静、裴寂和李世民自己。因为,夺取隋朝天下的最初策划者就是他们三个,而刘文静在其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和李渊一样,刘文静起初也是隋朝的员工——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和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是好朋友。他们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经常睡在一张**谈人生。这两个好朋友,后来却反目成仇,刘文静还被裴寂的几句话整死了。
02
刘文静和李渊的渊源,还得追溯到隋大业十三年。那一年,出任太原留守的唐国公李渊被刘文静“盯”上了。“独具慧眼”的他看出李渊胸有大志,便想和他交朋友。
实际上,他和李渊交朋友的真正目的,是想“巴结”李世民。因为在他看来,李世民比他爹牛多了,那位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将来一定大有作为了。所以他常对好朋友裴寂说:“别看李世民现在还年轻,但今后绝非庸碌之辈,天生是汉高帝、魏太祖那样的人物,因为这小子‘豁达大度,神武雄豪’。”尽管裴寂不以为然,但刘文静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旧唐书·刘文静传》:及高祖镇太原,文静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结托。又窃观太宗,谓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寂初未然之)
事实证明,刘文静的眼光的确不凡。他欣赏李世民,李世民同样欣赏他,认为他是个可以共谋大事的人。哪怕他因与瓦岗李密有姻亲关系而被关进大牢,李世民也要去探望他。正是那次探望,使李世民下定了“干大事”的决心,因为刘文静对时局的透彻分析,使他意识到干大事的机会来了。从那天开始,刘文静便成了李世民的“依靠”,李渊的“太原起兵”,正是李世民授意刘文静和裴寂促成的。
李渊起兵反隋,虽然是李世民的一个阴谋,但这个阴谋得以实现的关键人物,正是刘文静,当然还有裴寂。
据《旧唐书·刘文静传》记载,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马邑(今山西朔州市)鹰扬府校尉刘武周趁隋末天下大乱,杀死马邑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并勾结突厥,打算进攻太原。
早就等着这种机会的李世民高兴得一拍大腿,立即让刘文静等人都去招兵买马。名义嘛,当然是现成的啦——讨伐刘武周。除了这个任务,李世民还让刘文静和裴寂伪造敕命文书。有了这个,他们顺利地把宫监库物调了出来,准备起兵时用。
他们的举动,自然引起了其他人的怀疑,其中就有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这事儿一定是李渊干的,咱们得阻止他,他们计划在晋祠大会上杀掉李渊。不料这个消息被一个叫刘世龙的晋阳乡长告知了李世民,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刘文静同志,你和刘政会同志去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
到哪里去告发?李渊是留守,当然到他那里去告发。刘文静说好勒,您就瞧好吧。趁李渊与那两人在府中议事的机会完成了这个任务。李渊被“逼”得走投无路,“遂起兵反隋”。
起兵后的李渊自称大将军,刘文静成了大将军府的司马。从此以后,刘文静就成了李渊的左臂右膀,为李唐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刘文静因功成为宰相。
03
刘文静不但成为唐朝的开国宰相,李渊还给了他一个“恕二死”的特权。整个唐朝开国功臣中,得到这个特权的仅有三人,另外两个是李世民和裴寂。所谓“恕二死”,意思是无论他今后犯了多大的罪,都可以免死两次。
按说混到这个地步,怎么也该心满意足了,劳苦功高的人那么多,得到如此殊荣的可没几个。可是刘文静却害上了红眼病,居然嫉妒好朋友裴寂:我的才能在裴寂之上,而且立了那么多军功,这一点比裴寂强多了,可是地位却不如他,想不通啊想不通,不公平啊不公平。
他是宰相,裴寂也是宰相,他为什么说他的地位不如裴寂呢?
在他和裴寂之间,李渊的确有点儿偏心,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他对待裴寂确实比刘文静要“亲”。因为除了“恕二死”这个特权,李渊还给了裴寂让人嫉妒羡慕的殊荣:每日赐御膳;只要临朝必请裴寂同坐;下班后还不让他回家陪老婆,在单位陪他摆龙门阵,裴寂说什么他都听;在称呼上也和其他人不一样,只称“裴监”,从来不直呼其名。
后来李渊改铸钱币,又赐裴寂自行铸钱的特权。自行铸钱,那不是开印钞厂吗?
刘文静的红眼病,就这样害上了。凡是病都有症状,他的症状是:在朝堂上讨论工作的时候处处跟裴寂唱反调。凡是裴寂赞成的他都反对,凡是裴寂反对的他都赞成。这样一来,裴寂能不恨他吗?小样的,昨天还是好朋友呢,今天就这样,咱好像没得罪过你吧?找个机会,弄死你!
04
没多久,刘文静就自己往枪口上直撞而去。起因是刘文静和兄弟刘文起吃饭喝酒,刘文静喝高了,拔出佩刀朝厅柱猛砍,边砍边骂裴寂——老子今天砍柱子,明天砍你!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事:因家里闹了几次鬼,刘文起请来几个巫师作法驱鬼,又是披头散发又是衔刀,吓死个人。驱鬼祛邪嘛,场面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但在某人看来,这不是驱鬼祛邪,是谋反。
那人是刘文静一个失宠的小妾,早就想收拾他了。见了这个情景,那个小妾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她哥哥,叫他赶紧报告皇上,就说刘文静要谋反。当皇帝的最怕的就是这个,最恨的也是这个。管他是不是真的,先抓起来再说。于是刘文静就被抓了,李渊把案子交给裴寂和萧瑀审讯。
面对审讯,刘文静倒是条汉子,坦率地承认他害红眼病了,对裴寂“确有不满之心”。
有不满之心不等于有谋反之心,其他人包括审讯他的萧瑀都这么认为。李世民也这么认为,而且极力保全他,为刘文静辩解,为他说好话。
李渊差点儿就要原谅他了。这时候裴寂说话了:刘文静嘛,本事倒是不小,很多人都不及他。可是这个人很阴险,这方面也是无人能敌,“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
完了,这话一出,重若千钧,李世民等人为刘文静求情的那些话,就显得轻如鸿毛了。加上李渊对刘文静本来就有猜忌之心,裴寂这一落井下石,哪里还有刘文静的活路?结果,刘文静、刘文起兄弟俩统统处斩,家产抄没。对这个结果,刘文静当然不能接受,临刑时抚膺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
不知他是否还有别的感慨,如果没有了,那他就有点儿可悲了,因为他死到临头都没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从前的好朋友落井下石固然不对,但如果没有他因嫉妒而对好朋友做出的非理智行为,怎么会有这一出?
没有宽广的胸怀,就不会有美好的人生。心胸狭窄的人,斤斤计较的人,功劳再大,在领导眼里终究会成为负资产,被抛弃是迟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