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的民族英雄大多是武将,作为文官的文天祥是个少有的例外。
南宋的存亡本来与文天祥没有多大关系,因为这个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时为军器监(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书史、经义)等职的“年轻人”,37岁就已“退休”,原因是刚直不阿的他得罪了只手遮天的权臣贾似道,被免去所有职务。
那是咸淳六年(1270)九月的事情。被免官回到家乡后,深感“人心险恶,世道污浊”的文天祥基本上已万念俱灰,与其管“闲事”自寻烦恼,不如寄情山水。于是他在家乡修了一座山庄,作为隐居之所,写诗作文度日。
“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不是文天祥想要的,要让从小就在心里播下爱国种子的他不再关心国家大事是不可能的。表面平静,貌似“天塌下来也与我无关”的文天祥内心一点儿也不平静,哪怕看到一片落叶也会引发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逍遥自在的日子仅仅过了3年,他就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命他为掌管狱讼的湖南提刑。推辞未果后,他只得走马上任。
咸淳十年(1274),朝廷把文天祥从湖南调到江西赣州,任命他为赣州知州。这个紧邻他家乡吉安的地方,很快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对人民少用刑多用义理”的主张得到广泛拥护。老天爷似乎也对他和他的人民格外关照,当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就被无情地破坏了。文天祥担任赣州知州不到一年,蒙古军队就大举南侵,南宋军队节节败退,人民惨遭屠戮,国家就像大风大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02
虽然是一名文官,手无缚鸡之力,但在国家有难的危急关头,这位文弱书生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击侵略者的战场。文天祥拿出自家财产招兵买马,很快组成一支3万人的抗元队伍。事情上报朝廷后,朝廷即命令他以江南西路提刑安抚使的名义率军入京勤王。
一个朋友劝他别去以卵击石:“蒙古三路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连京郊都被他们占了,很快就会占领其他地方。你临时招募的这些人,不过是些乌合之众,你让他们去打仗,等于让他们去送死,和让羊群与猛虎相斗有什么区别?”文天祥正色道:“这道理我何尝不明白?可是,国家养育了我们这些臣民,到了需要我们的时候,却没有多少人愿为国家出力,岂不让人痛心?自不量力也罢,自取灭亡也好,只要能带动天下忠臣义士奋起抗敌,以身殉国又有何妨!”
虽然文天祥明白,凭他手中的这点儿力量,不足以和蒙古大军抗衡,但他扭转战局的希望从来没有破灭过。所以从起兵日起,他就积极要求奔赴抗蒙前线,却遭到朝廷内部投降派权臣阻挠。有人为了给他制造麻烦,甚至诬告他的军队抢劫老百姓财物。不愿蒙受不白之冤的文天祥上书抗辩,社会舆论也站在他这一边。投降派的无耻行径把太学生也给激怒了,他们纷纷上书抨击。朝廷终于排除各方干扰,颁旨让文天祥领兵入京。
德祐元年(1275)八月,文天祥率部抵达首都,一路秋毫无犯,用铁的事实洗清了投降派泼在身上的脏水,也为他和他的军队赢得了极大的声望。
两个月后,常州告急,朝廷派张全增援常州。已被朝廷派去保卫平江(位于湖南东北部)的文天祥考虑到张全只有两千人,就从自己的义军里拨了3千人马给张全。不料张全既胆小怕事又卑鄙无耻,当3千义军将士浴血奋战时,他却在一边看热闹,坐视不救,后来干脆当了可耻的逃兵。文天祥拨给他的义军立时限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几乎全军覆没。文天祥请求杀掉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阻拦。
话说这个陈宜中,战争一开始就对抗战失去了信心,后来又策划“议降”,成了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影响下,太皇太后也有了投降的打算,“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致使江万载、文天祥、张世杰等主战派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的举动沦为一个“笑话”。
德祐二年(1276)一月,三路蒙古铁骑把临安围了个水泄不通,南宋文武百官几乎全部投降,没有投降的也逃了个一干二净。太皇太后安排江万载保护益、广二王(赵昰和赵昺)逃出临安后,又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命他以此身份出使蒙元大营,正想一窥蒙元虚实的文天祥没有推辞。
来到蒙元大营后,文天祥千方百计套取情报。交涉过程中,他的浩然正气激怒了蒙古统帅伯颜,被其扣留。太皇太后失去最后的依靠,被迫和5岁的宋恭帝投降,于当年五月被押至元大都(今北京)。
文天祥被扣留后,伯颜想了很多办法,都未能让其归顺。拿他毫无办法的伯颜只好扔掉这个“烫手山芋”,把他押送到元大都。途经镇江时,文天祥寻机逃走。
德祐二年(1276)五月初一,益王赵昰在福州登基,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江万载仍按谢道清(太皇太后)嘱令暗中摄行军中事,文天祥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
景炎元年(1276),福州陷落后,小朝廷逃到海上,成为流亡政府。文天祥虽然指挥各地义军进军江西,收复了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等地,却独木难支。在蒙古铁骑的大规模进攻下,文天祥不幸于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二十日遭元军偷袭被俘。他吞下两颗龙脑毒药,不料药力失效,自杀守节的心愿未能实现。
导致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时年8岁的赵昺投海自尽、南宋灭亡的崖山之战过后,文天祥被押送至元大都。下定“惟可死,不可生”决心的文天祥一路上又是服毒又是绝食(绝食时间长达8天),始终未能如愿。
03
蒙古人却不让他死。他们要征服他,而征服他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投降。
为了让他投降,蒙古人可谓费尽了心机,先是劝降,劝降不成就逼降,逼降不成又诱降,各种招数都用上了。
文天祥被俘后,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也被元军俘虏。蒙元征服者令她们给她们的父亲写信,想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接到年仅14岁女儿的信,顿时心如刀绞,却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
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孩子们,原谅父亲吧!
亲情软化不行,就用酷刑。文天祥原本被软禁在一间旅社里,虽然没有行动自由,但好吃好喝还是有的。自从让其女儿劝降失败后,恼羞成怒的蒙元统治者给他戴上木枷,把他转移到一间最糟糕的土牢里。土牢阴冷潮湿,又脏又臭。他们折磨他的方式是每天都不给他吃饱,睡觉的木板高低不平,一个时辰不到就全身疼痛。这样当然不够,他们又让狱卒对他进行精神折磨,不是狂呼就是辱骂。疾病缠身的文天祥生不如死,蒙元丞相孛罗一不高兴就来两句:“想死还不容易,可我偏不让你死,就是要让你坐牢,让你把牢底坐穿!”文天祥报以冷笑:“我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坐牢?!”
这个俘虏,把忽必烈都惊动了,他许以文天祥高官厚禄,派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去向文天祥传达所谓的“圣旨”。文天祥说,既然国家亡了,我除了以死报国,没有别的选择,你们就别枉费心机了。
但忽必烈不死心,也许优待他一下,他就会回心转意吧?于是他下令给文天祥的吃喝,都要是最好的。文天祥一点儿也不买账,说,我已经多年不吃官饭了,把它拿走吧,别浪费了。
忽必烈并不是个有耐心的人,但是这一次,他的耐心出奇地好。他亲自出马,召见文天祥,说,只要你点个头,宰相、枢密使这些职位,任你选。文天祥说,除了死,我什么都不要。忽必烈脸色铁青,看着这个看起来十分柔弱的宋人,像看一个怪物。此时此刻,他真想挖出他的心来看看,看看是什么做的。
……
文天祥英勇就义的日子,是在至元十九年(1283)。举止安详的文天祥问明方向,向南方拜了几拜,就要行刑了,刽子手对他说:“现在后悔还来得及,不仅可保性命,而且还能当丞相。”文天祥一言不发,从容就义,终年47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