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目十行”用来形容一个人看书看得快,效果当然是不尽人意的。但历史上却真有一个看书看得非常快的人,虽然不能一目十行,一目五行却是千真万确的。而且他不但看得快,还记得牢,一辈子都不会忘。
《宋史列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个名叫谢枋得的南宋人,这个自幼就无父亲(被人冤枉而死),由母亲养大的神童,“自幼颖悟,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
除了记性好得令人咋舌,他还“为人豪爽,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每当与人谈论国家大事时,他都激动得双脚乱跳,那场面真是有趣,而且那时候他已是一大把年纪的老人了。
这个谢枋得,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你也许没听过他,但文天祥你一定知道。没错,他就是比文天祥还厉害的人物,因为在1256年举行的最高级别的考试中,30岁的谢枋得与文天祥同科考取进士,而且成绩名列前茅,比文天祥还好。但到发榜的时候,他却被朝廷贬为第二甲进士。
原因是他得罪人了。
而且得罪的不是一般人,是当朝丞相与其他重臣——在殿试对策时,他对那些人进行了攻击。
一棍子打死那么多人,其下场仅仅是被贬为第二甲进士,已经很手下留情了,若是在其他朝代,不弄死他算他命大。可谢枋得却无法接受这种处罚,一气之下来了个“老子不跟你们玩了”,回老家去也。
没想到第二年,他又参考去了。这一回参加的是教官考试,而且一考就中,但他“仍未出仕”。他为什么要这样,谁也搞不明白。
02
直到1258年,蒙古人大举入侵,朝廷任他为礼兵部架阁,命他负责招募民兵、筹集军饷,保卫饶州、信州、抚州,他才欣然从命。
这一回,他再也不吊儿郎当,再也不玩世不恭,再也不愤世嫉俗,而是拿出全部热情,夜以继日地投入到工作中。钱不够,他就把自己的家产变卖了。不心疼吗?不心疼是假的,因为谁都要居家过日子,但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他比谁都懂。
八方奔走,多方筹措,终于招募到一万多民兵,不辱使命。
做完这件事后,他却被贬官,因为他得罪了权臣贾似道。
贾似道是当时的丞相兼枢密使,是投降政策的忠实奉行者,以进贡为条件向蒙古军求和。当时的蒙古大汗蒙哥刚死,蒙古发生内乱,急于处理内部事务的忽必烈见南宋求和,而且给的好处还不少,自然求之不得,欣然答应。
蒙古大军刚走,贾似道就开始修理各地的抗蒙将领,诬陷他们贪污军费,而且“数目巨大”,“不过只要大家照数赔偿,老夫可以既往不咎”。被他诬陷的那些将领,个个被逼得倾家**产!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谢枋得,岂能容忍贾似道如此胡作非为?对此极为愤慨,对时局极为失望的他,痛骂贾似道“窃政柄,害忠良,误国毒民”,结果被贬官,谪居兴国军(今湖北阳新县)。
从1267年起,终于被放回家乡的谢枋得一直隐居在弋阳(今江西弋阳县)的家中,长达8年。统治者欺压百姓,以及他们的昏庸无能、极度腐败,使他再也无心出仕,闭门讲学成了他这期间的主要工作,他的爱国思想使弟子们受益匪浅。
8年后,谢枋得再次被迫出来“丢人现眼”。逼他出来的,除了蒙古人,再也没有别人了。
那是1271年的事,蒙古人终于有组织了,建立了一个叫“元”的国家,4年后又开始大举兴兵攻宋。被元兵“逼”出山的谢枋得,朝廷命他防守信州,先后任他为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等职。
最高统治集团却畏敌如虎,左丞相留梦炎为了保命,连官都不做了,弃职逃跑,后来降元,兵部尚书吕师孟也投了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他封疆大吏和前线将领纷纷投敌,国土再也不是自己的国土,大片大片地沦丧。
为什么说谢枋得这次出山,又“丢人现眼”呢?原来1276年正月,元军进攻江东地区的时候,他亲自率兵与之展开血战,却因孤军无援而打了败仗。
没关系,咱们接着再来。
当年五月(两月前首都临安沦陷),被任命为江东制置使的谢枋得再次招集义兵,继续抗元。可惜寡不敌众,再败。
为了逃避元军的追捕,他隐姓埋名逃往福建。其妻李氏却不幸被元军抓住,宁死不屈,与次女和两个婢女全部自尽。
随着谢枋得两个兄弟、三个侄子相继被元军害死,南宋王朝也走到了尽头。
03
逃到福建后,谢枋得成了一个游**在穷山野岭之间、生活极度贫困的流浪汉,即使是在多日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他每天也必须做一件事:身穿麻衣,脚着草鞋,面向东方痛哭。
别人披麻戴孝,是悼念亡人,他披麻戴孝,是悼念灭亡的故国。
饿死不做元朝顺民的谢枋得,靠给人算卦、编织并出售草鞋或教书勉强维持生计,流亡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痛斥朝廷昏暗和大臣们卖国求荣,以及表达复国还乡强烈愿望的诗文。
他不想做元朝的顺民,元朝却不想放过他——你那么有才,得出来为朝廷服务,躲着算什么呢?不行,你必须出来,不要辜负了我们的期望!再说了,你们这些士大夫,朝廷得拉拢啊,得通过拉拢你们争取民心啊,你们也许不重要,但民心重要啊。
元朝派人来诱降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五次,次次都被谢枋得严词拒绝:“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为了摆脱纠缠,他还专门写了《却聘书》,这是其中的几句。
越是想摆脱,越是摆不脱,软的不行,就来硬的——那个魏天佑,你去,去把姓谢的给老子抓到大都来!
魏天佑是福建行省参政,他奉元帝之命去绑架谢枋得的时候,是1288年的冬天。
按照谢枋得的个性,他是不会就范的,即使当时不做咬舌自尽之类的“傻事”,在路上多半也会做。但他没有那么做,而是很“顺从”地到了大都。虽然在路上他也以死抗争,拒绝正常进食,但为了活着来到大都,见一见被俘的谢太后和宋恭帝,他不得不少量进食。
那时的谢太后已经不在人世。来到大都后,谢枋得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明谢太后坟墓和宋恭帝所在的方向,然后“恸哭再拜”。
在被拘之地悯忠寺(今法源寺),谢枋得看到曹娥碑,边哭边说:“一个小女子尚且能做到为父尽孝,难道我做不到为国殉难?”
据民间传说,曹娥是东汉人,其父曹盱是一个巫师,有一年端午节在江中作法迎神的时候失足落水淹死。时年14岁的曹娥投江而死,3天后人们才见到她出水,却成了一具尸体,还抱着父亲的尸体。人们为了纪念她的孝节,便以曹娥为水神,改她投江的舜江为曹娥江,特立碑纪之。
从说完那句话开始,谢枋得再次绝食。曾为南宋左丞相,后来降元的留梦炎想了个鬼主意,他派医生给谢枋得送药,却在药汤里掺杂米饭,结果枉费心机。谢枋得一阵怒骂之后,一挥袖把药罐子拂在地上,摔得粉碎。
绝食5天后,谢枋得以死殉国,至死未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