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的绝望和决绝他才能做到这一点?(1 / 1)

古代自杀的方式不外乎抹脖子、割腕、服毒、跳崖、投水等常见方式,但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自杀方式相当奇特,竟然是“扼吭而卒”。

吭者,喉咙也。也就是说,这人是用自己的手指掐自己的喉咙,把自己掐死的。

一个人要有怎样的绝望和决绝,才能做到这一点?

01

汪立信,祖籍不详,少时随叔祖迁居江西六安,南宋淳祐六年(1246)进士,宋理宗称他为帅才,先后担任乌江簿、知桐城县、判建康荆湖制置使,景定三年(1262)改知江州、充沿江制置副使,不久升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咸淳九年(1273)任兵部尚书、荆湖安抚制置使,知江陵府。

有人对南宋灭亡有过这样的认识,认为它不是被元朝灭掉的,而是被自己灭掉的,主要原因是用人不当——该用的人不用,而受到重用的,又都是宵小之徒。比如靖康年间不用李纲而用黄潜善、汪伯彦,咸淳年间不用汪立信而用贾似道,德祐年间不用文天祥而用陈宜中。

咸淳三年(1267),决定南宋生死存亡的襄阳之战爆发,襄阳城遭元军围攻。

襄阳乃江南门户,一旦失守,元军即可顺江而下,直捣无险可守的南宋都城。正因如此,看到了问题严重性的兵部尚书、荆湖安抚制置、江陵知府汪立信立刻给贾似道(著名的蟋蟀宰相)写信,建议他加强江防。

汪立信在信中写道:“沿江之守,不过七千里,而内郡见兵尚可七十余万,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汰其老弱,可得精锐五十万,于七千里中,距百里为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则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江、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互援,联络不断,以成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莫若礼而归之,请输岁币以缓目前之急。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02

简单点儿说,汪立信的上策是积极防御,“尽国中兵沿江分屯置府,联络固守”,中策是采用缓兵之计,暂时与蒙古人达成和议,缓和边境压力,然后从长计议战守之策。

汪立信的策略有多大可行性和价值呢?还是让他们的对头蒙古人来证明吧——后来,攻入建康的元军主帅伯颜得知汪立信上述计策后,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没想到宋朝竟有如此有见识的人,竟有如此有见识的计策,如果宋室真的采用,今天我们就不可能来到这里!”(《宋史·汪立信传》:后伯颜入建康,闻其策,叹曰:“宋有是人,有是言哉!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然而,当时的权相贾似道非但没有认识到此计策的重要性,反而罢了汪立信的官,其建议自然不予采纳。

实际上,贾似道是个相当聪明的人,不可能认识不到这份建议的价值,正因为他认识到了,所以才罢了汪立信。因为他明白,汪立信的建议一旦实施,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长江防线基本无虞,汪立信势必得到重用,对他的地位是个巨大的威胁,甚至有取他而代之的可能。

所以,与其让汪立信玩,不如他自己玩。

可是没多久,贾似道就玩不下去了。

03

襄阳失守后,元军沿江东进,直逼建康,贾似道不得不重新起用汪立信,“命他至建康募兵增援江上诸郡”。

接到命令的当天,汪立信立即抛家弃口赶到建康。然而已经晚了,建康守军已悉数溃败,他率所部转至高邮,得知贾似道在芜湖吃了大败仗,江汉守臣降的降逃的逃,明白大势已去,上帝也无力回天,只得仰天长叹:“今天的江南已无一寸干净之地,我死也要死在大宋的土地上!”说完“扼吭而卒”。

《宋史·汪立信传》详细记录了汪立信自杀的过程:“已而闻似道溃芜湖,江汉守臣皆望风降遁。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也。’乃置酒召宾佐与诀,手为表起居三宫,与从子书,属以家事。夜分起步庭中,慷慨悲歌,握拳抚案者三,以是失声,三日扼吭而卒。”

死后,汪立信被朝廷追赠光禄大夫,加太傅;而他的敌人,后来占领建康的元军统帅伯颜似乎对他更好,命人“求其家厚恤之”。

在伯颜看来,这是这个“忠臣之家”应该得到的,虽然这个忠臣是他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