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中兴贤相之首的他,为保全家绝食而死(1 / 1)

1226年,宋理宗也想学学唐太宗,遴选二十四位功臣,把名单交给画师,命画师画像,然后把画像放在昭勋阁里,史称“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宋理宗所选的功臣,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五位是职业军人,也就是武将,其他19位都是文臣,其中包括赵鼎。

在这个名单中,赵鼎的排位虽然并不靠前,仅排第18位,但却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

这位“中兴贤相之首”,却是“好人未必有好报”,最后的结局是绝食而死。

01

赵鼎,山西闻喜人,年仅4岁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樊氏抚养成人。

樊氏出生于大户人家,是少有的才女,虽然失去丈夫后生活艰难,但作为儿子的老师却绰绰有余,加上儿子天资聪颖,她几乎不用吹灰之力,便把儿子培养成了“博通经史百家之书”的大才子。

宋徽宗崇宁五年,21岁的赵鼎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仕途。担任洛阳县令没多久,由于工作出色,他很快升为开封府士曹。

靖康年间,金军大举南下,攻占太原,包围京城开封。宋徽宗禅位于16岁的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宋钦宗一上台就打算屈服,希望与金人议和,金人说这个可以接受,但条件是你们赔款、割地,并特别提出“必须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大重镇”。宋钦宗召开会议讨论的时候,只有赵鼎敢说硬话:“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有什么好议的!”

可惜,赵鼎虽然参加了会议,在朝廷却是个芝麻官,人微言轻,谁也不理他,没被人赶出去就算不错了。

不久“靖康之变”爆发,开封失守,宋徽宗父子等人做了俘虏,被押着北上。金人打算立张邦昌为帝,命赵鼎拟写议状。坚决不做贰臣、死也不当汉奸的赵鼎,与秘书省校书郎胡寅等人逃进太学躲了起来。

靖康二年,宋高宗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继位,闻讯赶到应天的赵鼎,被这个南宋第一任皇帝任命为户部员外郎。

金人听说南边又有了皇帝,又兴兵来打——你这个渣渣政权,居然还想死灰复燃,那就把你扼杀在萌芽状态!

世上的路千万条,位子未稳的赵构却只有逃命这一条路。从应天到镇江,从镇江到扬州,从扬州到杭州,从杭州到建康,一路上若惊弓之鸟,狼狈不堪。

02

之前俘虏了他们两个皇帝的金人,对这一个皇帝也是志在必得。赵构逃向哪里,他们就追向哪里,还来了个“搜山检海”,史称“搜山检海捉赵构”。

这种被撵得到处跑的日子,赵构实在受不了啦,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他也会被抓住,步他老爹和哥哥的后尘,那他们赵家,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其实本来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家族!

赵构把大臣们叫到一起,诉苦道:各位爱卿,各位冤家,你们倒是想个办法,别只会跟着逃命啊!

这些跟着逃命的大臣当然不都是猪头,谁都明白,再也不能发生大老板被俘的事了,却只有赵鼎拿出了办法,上了一份名叫《陈防秋利害》的奏折。

在奏折中,赵鼎写道:“宜以六宫所止为行宫,车驾所止为行在,择精兵以备仪卫,其余兵将分布江、淮,使敌莫测巡幸之定所。”

大意是说,如今皇上您之所以被金兵尾追,怎么也摆脱不掉,那是因为您到哪里他们都知道,如果他们不知道您的踪迹,那他们就没办法了,他们总不可能瞎追吧?

而要做到这点,赵鼎的办法是搞两个“宫”,一个行宫一个行在,六宫驻足之地为行宫,陛下车驾驻足之地为行在,挑选精兵护卫,其他兵将分布于江、淮,让敌人搞不清楚头领到底在哪里。

理论上来说,这办法不错,但效果如何,还得试试看。一试之下,金兵果然被搞蒙了,不知宋朝皇帝固定住所在何处,不知该追哪一路。之前疲于奔命的宋高宗,终于可以较长时间地待在一个地方,睡个安稳觉了。

之后不久,赵鼎被提拔为右司谏,又因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迁殿中侍御史。

03

一个小计策就使大老板摆脱了可能被俘的命运,当然不足以冠以“中兴贤相之首”的美名。因为那时候,赵鼎尚未拜相,离相位还远着呢。

然而,作为小小的言官,赵鼎接下来的贡献可以说比任何人都大。而早在升殿中侍御史之前,他提出的40件政事有36件都得到采纳,以至于宋高宗当着大臣们的面说:“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赵构把赵鼎比作唐肃宗的李勉,这个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了。

李勉是何方神圣?简单点儿说,他是“安史之乱”后唐肃宗逃到灵武(他爹唐玄宗逃到四川),迷茫之际的指路明灯,是辅佐唐肃宗光复社稷的股肱之臣。

“你也是我的股肱之臣”,宋高宗那话分明是这个意思。

然而,人的命运就是这么怪,好事与坏事,总是相伴而来。正当赵构无比倚重他之际,小人开始出现。

这个小人,就是宰相吕颐浩。

韩世忠在黄天**赶跑金兵之后,一些大臣头脑发热,宰相吕颐浩尤其如此。他以为侵略者不过如此,以为一鼓作气,便可以把侵略者一举搞定,于是建议赵构御驾亲征。

这不是轻敌冒进吗?金兵若是那么好对付,之前也不至于连吃败仗,一般人头脑发热不知好歹也还罢了,堂堂宰相头脑怎么如此简单?

吕颐浩的建议当即遭到赵鼎反对——如今形势尚未明朗,千万不能让陛下冒险!

这个馊主意,说轻点儿是轻敌冒进,说重点儿是把大老板往敌人虎口里送,那不正中金人下怀吗!

赵鼎这一反对,等于又“救”了赵构一“命”。

04

赵鼎知道,谁得罪了吕颐浩都没好果子吃,因为他不但是资深宰相,还手握人事任免大权。

果然,吕颐浩一生气,就让赵鼎去当翰林学士。

这是升官了啊,是好事啊。

好个屁!

升是升了,却无实权,无话语权,只能在一边乘凉。

任命下来后,赵鼎来了个拒不上任。

好吧你赢了,不愿当翰林学士,去当吏部尚书吧,这个官儿不小哦,也有实权哦,那些官员都会来巴结你哦。

赵鼎依然拒不上任,他只想当个言官,给大老板提提醒,出出主意。因为他明白,这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他的价值。

他对赵构说:“陛下都能从谏如流,宰相却做不到;陛下重视言官,宰相却屡屡压制。”

然后他就称病回家了,“坚卧不出”,还上书数落吕颐浩的过失。

他又赢了,皇上免了吕颐浩的宰相职务,提拔赵鼎为御史中丞,随后又升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皇上还对他说:“我每每听说前朝忠谏之臣,他们的事迹是那样感人,恨不得认识他们,如今在你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05

与赵鼎不断升官形成反差的是,军队总是在打败仗,还把军事重镇襄阳也丢了。而拿下襄阳的,竟然是伪齐军队!关键是,襄阳处于国都的上游,敌人若来个顺水而下,赵构弄不好又得逃亡!

绍兴四年,赵鼎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岳飞就上书朝廷:“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襄阳太重要了,岳飞想收复。

宋高宗问赵鼎,派岳飞去收复襄阳,你看他行不行?赵鼎说,除了他没有第二个选择。

然而,赵鼎如此看好的岳飞,有人却对他不以为然,比如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因为与敌人相比,岳家军的人数太少,基本上只有敌人的1/10。

事实却证明,善于识人的赵鼎没看错人。经过4个多月的激战,岳家军大败伪齐30万大军,一举收复襄阳六郡。

襄阳六郡等大片失地的收复,不但为今后反攻中原创造了条件,也成为“岳家军”名震天下最重要的一战。

虽然操刀手是岳飞,但如果没有赵鼎对岳飞的肯定,赵构也不敢让岳飞那么干。所以在那以后,赵构对赵鼎更加信任和倚重,甚至要任他为知枢密院、川陕宣抚使,赵鼎却说他不是那块料,辞谢。

赵构以为他嫌官小,给他做思想工作:“四川拥有全国一半的地盘(可见当时南宋的地盘缩小到了什么程度),不但全部交给你,还给你升降官吏的全权,朝廷不予干涉,难道你还不满足?”

赵鼎当然不是嫌官儿小,而是四川有一个牛人吴玠(时任四川宣抚使),他担心与其发生争执,直到赵构答应吴玠归他节制,他才同意到四川去。赵构便改任他为都督川、陕诸军事。

然而,赵鼎的条疏却遭到宰相兼知枢密院朱胜非的阻抑,因为之前由于意见不合,赵鼎得罪过他。

赵鼎也不含糊,直接上书“叫苦”:臣还没走呢,有人就扣压臣的条疏,不让陛下知道。这要是去到万里之外,还不知会怎么样。

实际上,很多大臣都认为朝廷缺他不可,甚至还有人上书把他留住。

恰逢边境吃紧,边报纷至,赵构得向他请教用兵大计。所以他去辞行时,赵构不让他走了:这种时候,你可走不得,留下来吧,朕离不开你。并表示一定任他为相。

说到做到,绍兴四年,赵构任命赵鼎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宰相)。

06

尽管因性情耿直得罪过不少人,但到目前为止,赵鼎的人生道路总体来说还算平顺,皇上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依然如故,直到秦桧横空出世。

秦桧是建炎元年(1127)被金人俘虏的,那时候他的职位是御史中丞。

被俘后,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使舵,帮金人做了不少事情,得到宗翰“非常赏识”,后者赐他钱万贯、绢万匹。

谁也没有想到,相当于已经变节、成为金人走狗的秦桧,4年后突然携家而还。

尤其令人困惑的是,秦桧回来后,赵构根本不调查他在金国做了什么,马上任他为相,只是因为朝臣议论四起,才不得已罢了他的相位,但后来又获起用,被赵构再度拉入核心决策层。

绍兴八年三月,赵构任命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兼同平章事,与赵鼎并相。

再度拜相后,秦桧开始贩卖他的投降主义理论,主张接受金人议和,而投降,恰恰是赵鼎最深恶痛绝的。

可悲的是,作为大老板的赵构,之前一直坚持抗金的赵构,此时站在了秦桧一边,相信了秦桧描绘的“美好前景”——答应了金人的条件,满足了金人的胃口,就可以偏安一隅,高枕无忧了!

坚持抗金的赵鼎,自然与秦桧水火不容,被排挤在所难免。

据《宋史·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赵鼎被罢相,是秦桧构陷的结果。他先是指使人指责赵鼎曾接受张邦昌的伪命(实际上赵鼎拒绝了,逃到太学躲了起来),把他赶到泉州任知州,又让人指控他贪污都督府15万缗钱,把他贬到兴化军。

秦桧仍不罢休,指使指控他的人穷追猛打,赵鼎又被赶到漳州,接着被赶到潮州,担任清远军节度副使。

在潮州5年,赵鼎闭门谢客,不谈时事,有人问起,只是一个劲儿地说: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秦桧依然不放过他,其党羽詹大方诬蔑他受贿,竟然命潮州郡守把他编在移民中,把他赶到吉阳军。

在吉阳军3年,赵鼎的日子异常难过,门下故吏都不敢与他来往,甚至问候的信都不敢写,他的生活异常艰苦。若不是广西经略使张宗元不怕牵连,时常送些吃的,赵鼎连饿死的可能都有。

赵鼎明白,秦桧非置他于死地不可,便派人对儿子赵汾说:“既然秦桧非要我死不可,那我就满足他的愿望罢,只有我死了,你们才安全,不然,全家都得遭殃。”

绍兴十七年八月二十日,赵鼎绝食而死,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