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惨烈城市保卫战,守到人吃人依然不放弃!(1 / 1)

01

宣和二年(1120),北宋和金国签订联合攻打辽国的盟约,史称“海上之盟”。盟约内容如下:宋金各自进军攻辽,其中金军攻取辽上京与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宋答应灭辽后,将原来于澶渊之盟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十六州还宋。

盟约签订后,各自按照约定出兵,宋军却未能完成“任务”,攻辽失败,金军则顺利拿下辽上京、辽中京及辽南京。金人企图毁约,北宋在答应给金20万两白银、30万匹绢,并纳燕京代租钱100万贯后,金人才答应交还六州(景、檀、易、涿、蓟、顺)及燕京。北宋的目的是把燕云十六州全部弄回来,便继续与金人谈判。金太宗不但不给,反而以北宋接纳辽军降将张觉为借口,兴兵攻打北宋来了,而且志在必得,妄图一口吞下弱宋。

正是由于宋军在攻辽战中的糟糕表现,给了金人“弱宋”的印象。

计划制定后,金军立即行动,6万西路军由宗翰(又名粘罕)率领,目标直指太原;东路军也是6万,由另一大将宗望率领,目标真定。

大军压境,北宋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太原的防守,在太原外围部署机动部队,北宋君臣却反应迟钝,未采取任何应变措施。仅有的守军溃的溃降的降,致使金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朔、武、代、忻四州。

唾手而得的胜利,连金军西路军主帅宗翰都大感意外,他还以为定有几场恶战呢。

02

驻守太原的北宋最高长官,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太监童贯,“北宋六贼”之一,深得宋徽宗宠信,当时的职务是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他还是当时这三个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陕西、河东、河北的军队全部由他统率。

这个童贯却是个不懂治军的废物,除了征讨农民起义军方腊时侥幸打过胜仗,在与西夏、辽国的战争中总是吃败仗,却把隐瞒败绩、谎报军功这一套玩得溜溜转。金人之所以认为北宋既腐败又孱弱,就与他的表现有关,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否则金军也不敢贸然南侵。

当时的北宋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多次出使金朝的宋将马扩就是这样的明白人。对金军南侵意图有所察觉的他提醒童贯早做防备,童贯却当耳边风,说多了还不高兴。

实际上,童贯根本就没打算抵御金兵,倒是紧锣密鼓地做着南逃的准备。当金国派使者来到太原,对金兵南侵进行通报,并要求北宋割让黄河以北土地时,童贯更是不知所措,吓得就要撒丫子开溜。

最高领导临阵脱逃,令太原知府张孝纯大惊失色,苦苦劝阻:“您是这里的最高长官,您走了,军心必定动摇,仗就没法打了,等于把河东拱手让给金人,河东不保,河北必将不保,河北不保,首都又怎么保得住啊?后果不堪设想啊大人!恳请大人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报效国家!太原地势险要,人民强悍,只要咱们众志成城,上下一心,誓死守卫,金兵未必能得逞。”

此时此刻的童贯,心里除了逃跑还是逃跑,居然厚颜无耻地说:“你们可要弄清楚,本人的职责只是宣抚,至于守土嘛,那是你们的责任。把责任推到我头上,还要你们干啥?”

童贯逃跑的目的是保命,没想到逃回去后死得更快,没多久就被宋钦宗下诏处死。原因是他逃回京城后,不但拒不接受东京留守的任命,跟着宋徽宗南逃,还在卫士们哭着阻挡浮桥请求宋徽宗留下时,命令自己的亲兵射死了几百人,遭到舆论一致谴责而被流放。宋钦宗为了平息众怒,下诏将他处死,童贯就这样死在流放途中。

03

当年十二月十八,轻松攻破石岭关的金军西路军前锋出现在太原城下。救援太原的部队虽然有4万之众,却基本上是陕西的地方部队,连太原城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在汾河北岸被金军击溃,损失1万多人后作鸟兽散。

前来救援的陕西地方部队溃散后,太原再无援兵。而此时驻守太原的,仅有王禀率领的3000胜捷军。

与此同时,金军东路军击败辽兵后,在降将郭药师引导下出现在千里大平原上,如入无人之境,隔着一条黄河,就把黄河南岸的数万宋军吓得闻风而逃。6万金军渡过无人把守的黄河天堑,出现在开封城下。

太原久攻不下,宗翰就带着大部分西路军转攻洛阳去了,留下部将银术可继续围困太原。

攻取洛阳这个战略要地、与东路军会合对开封发起总攻,是金军之前的战略部署。

宗翰率主力转攻洛阳,还有防止北宋军队从西路奔蜀的目的,因为当时的北宋西北边防军是唯一可与金军抗衡的军队。

宋军不是没有机会。金军东路军快速兵临开封,可谓孤军深入,因为配合他们的西路军还在路上。可到底是战是和,宋钦宗拿不定主意,后来竟然在形势对他有利的情况下,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条件,换得金军退兵的承诺。

可惜这笔交易最终未能做成,愤怒至极的东京留守李纲扣压了宋钦宗的割地诏书。

04

让宋钦宗欣慰的是,尽管他昏庸无能,同志们心中还是有他的,各地勤王大军陆续开向开封。

20多万勤王大军一来,至少心中的安全感又回来了。宋钦宗一高兴,头脑就不冷静,也没经过可行性研究,就欣然同意了少壮派将领姚平仲“夜叩金营、生擒宗望”的计划,结果这个军事机密在行动开始三天前就泄露了出去,三天后姚平仲按计划趁夜偷袭金营,正好落入金军的口袋。

宋钦宗傻眼了,原指望姚平仲能偷袭成功,那样就可以拒绝金军的退兵条件了,没想到是这个结果。

宋钦宗答应退兵条件后,金军才于第二年二月初撤走。

皇帝要割地求和,太原军民却不答应,中山、河间两镇军民拒绝接受割地的诏书后,太原军民也拒绝了这份屈辱的圣旨,誓与太原共存亡。

孤军奋战的太原军民,终于迎来了一支像样的援军。第二年五月,从“睡梦中”醒来的宋钦宗终于认识到了太原保卫战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派出正儿八经的救援部队,大将种师中和姚平仲的养父姚古以及张孝纯的儿子张灏受命开赴太原。

关键时刻却出了问题,宋军被自己人害了一把。由于情报错误,重臣许翰作出了“金军将全线撤退”的错误判断。既然这样,那就追呗。可是种师中却按兵不动,因为他觉得这事儿有些蹊跷。许翰多次催促,种师中都是那句话:再等等,再等等。许翰大不耐烦:你三番两次抗命,到底想干什么?种师中吓出一身冷汗,再不追就得吃不了兜着走了,不得不留下粮草轻装追敌,约定姚古、张灏两军同时前进。

遗憾的是,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犯了个错误,他见一路上没有遇到一个敌人,便有些麻痹大意,侦察兵明明报告有金兵从榆次方面开来,他却认为是回老家的金军散兵游勇。不料这支“散兵游勇”,却是正儿八经的主力,是前来阻击宋军的。仓促应战的宋军虽然五打三胜,却打得很苦。

更令人扼腕的事在后头,姚古部将焦安节自己怕死倒也罢了,还谎报军情说什么金军主帅宗翰来了。想必姚古、张灏多少也有些怕死,一听宗翰的大名就不敢挪窝了,致使与种师中部队会师的计划流产,被迫撤退的种师中部队再次倒了大霉,金军重兵围攻之下,宋军全军溃散,种师中力战而死。

05

明明占尽优势,却打了个大败仗,焦安节和姚古罪不可恕,事后一个被处斩(焦安节)一个被贬广州(姚古)。

统兵将领如此不堪,朝中的政治斗争更是胶着,倾轧与排挤变本加厉,哪管他大敌当前!

被迫承担第二次救援太原重任的文臣李纲的遭遇,很能说明这点:一、由于同僚的一再掣肘和宋钦宗的疑忌,李纲能够指挥的士兵只有1.2万人;二、申请拨付的百万军需仅兑现了20万;三、不准在京城征调战马;四、征召的地方部队被强行解散。

这些,李纲都忍了。不准我这样不准我那样,必要的休整总是可以的吧?也不行,必须马上出征,管你准没准备好,否则就是抗命!

当年八月,李纲被迫率军匆匆开赴太原。

此次救援太原,除了李纲还有驻屯于沁县的解潜部等四支军队。这么多军队,围歼一个孤军深入且是疲惫之师的银术可,应该绰绰有余了吧?估计没问题。但前提是老大必须拥有统一指挥权,这种要求不过分吧?不过分,当然不过分。可是对于宋钦宗来说,任何合理要求都是过分的,他直接否决了李纲要求各路大军合并一处统一指挥的上疏,并下令各路将领只听他的。

李纲蒙了——说好的让我节制诸路大军呢?

这个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宋钦宗不在前线,远在京城,如何指挥?

结果就是,银术可虽然出征快一年,早就疲惫不堪了,但他指挥若定,胸有成竹,宋军数万人马被他各个击破,无一幸存!

第二次救援太原失败的锅,却让李纲背了(被贬官),罪名是“专主战议,丧师费财”。

06

占了大便宜的金军并未满足,八月十四日,金太宗再次下诏攻宋。

这一次的进军路线与上次基本一致。太原再一次成为金军的必争之地,因为只有攻取太原,才能打通西路。

被金军的“锁城法”重重围困苦苦支撑了8个月之久,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兵员与物资补充的太原军民,面对卷土重来的宗翰大军,依然毫不畏惧,斗志昂扬。粮食吃光了,就杀牛杀马杀骡,牛马骡杀光了,就把弓弩皮甲煮了充饥。

城中百姓更惨,惨到了人吃人的地步!

惨到这种地步,让他们投降,应该没问题吧?太原军民的回答是“没门”!宗翰倒也有耐心,一次不成再劝,两次不成三次,三次不成四次。然而没有什么用处,次次劝降次次失败。

看来得上硬菜了,劝降不成的金军运来30座大炮。这种大炮能把斗大的炮石抛入城内,可以把用于防御的敌楼砸得稀巴烂!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太原守将王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用布袋装满糠,覆盖着楼顶上,炮石砸下来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破坏力再大也不会很严重。

太原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说明这座古城已经到了极限,但却依然扛住了金军半个月的猛攻。

半个月后的九月初三,孤立无援的太原城在坚守了250多天后失陷。金军东西两路军于年底会师开封,灭了北宋,史称“靖康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