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收复的唐朝失地,又还给了西夏(1 / 1)

01

北宋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北有辽国“压顶”,西有吐蕃诸部,西北有西夏虎视眈眈。

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为了防备契丹人,北宋不得不将大量兵力部署在河北,导致西北防务空虚。

到了宋仁宗时期,逐渐强大的西夏成了北宋的大患,尤其是李元昊称帝后,宋、夏之间的摩擦更是家常便饭,西北的战火一直没有熄过。

问题是,北宋总是被动挨打,这就有点儿烦人。

宋神宗被打烦了,也被打怒了,决定转守为攻,把西夏打痛打怕。

当然了,宋神宗的“终极目的”,是想通过战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并最终消灭西夏,统一西北地区。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夺取西夏左厢横山之地,切断西夏赖以生存的右臂,傍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绝西夏与吐蕃的联系,从右翼边境压迫西夏”(《北宋拓边河湟之地》)。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党项人的威胁,消除西北边患。

下决心容易,从何处入手,宋神宗却很迷茫。

关键时刻,三篇《平戎策》飞到神宗案头,作者名叫王韶,嘉祐二年(1057)进士,担任过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

王韶献的《平戎策》,可以概括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的方略。

王韶说,攻取西夏的前提,是先收复河、湟二州,这样可使西夏腹背受敌。

可使西夏腹背受敌这话从何说起呢?原来在当时的青唐(青海西宁)还存着在一个唃厮啰政权。

唃厮啰原名欺南凌温,是吐蕃赞普的后裔,青唐吐蕃的首领。他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建立的政权,又叫“唃厮啰政权”,历史学家则又把它叫作“后吐蕃王国”,是吐蕃分裂后的产物。

实际上,早在宋仁宗时期,唃厮啰就采取过联宋抗夏的政策,狠狠收拾过一次南侵的李元昊,于1035年的宗哥河之役把西夏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又多次“以奇计破元昊”。不可一世的李元昊,此后再也不敢打唃厮啰疆土的主意。

打赢了西夏、保卫了河湟地区,唃厮啰顿时名声大振,熙、河、洮、岷、叠、宕、湟、鄯、廓、积石等州军的吐蕃部落,纷纷集合到他这块“磁铁”下。原来投了西夏的一些吐蕃部落也回来了,唃厮啰的地盘也一下子扩大了不少,直接与北宋、西夏、回鹘、于阗等国相连,比分裂前的吐蕃还要强盛。

02

王韶的《平戎策》既有对形势详尽而透彻的分析,也有具体策略,宋神宗立即采纳,并任王韶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相当于机要秘书),命他主持开拓熙河事务。

收复河、湟的重任,就这样落到了一个书生肩上。

王韶的方略,也得到了时为宰相的王安石的大力支持。王韶想借机侵占边境弓箭手田地的企图(未能得逞)甚至还得到了王安石的包庇。当有人上奏说王韶所谓的荒田是谎报,王安石不但斥之为子虚乌有,还罢了那人的官。

王安石明白,戏未开场就处理这场戏的主角,以后的戏怎么演?

王韶受命后,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开边(用武力开拓疆土)行动——“河湟开边”便开始了。

据《宋史》记载,王韶首先搞定的,是渭源堡(在今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和乞神平(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的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

上述两族很容易就搞定了,但羌人却不那么好对付,因为他们占据了险要之地。

手下一些将领心想,既然险要之地已被羌人占据,那咱们就只能把部队布置在空旷之地了。王韶说这怎么行,险要之地必须占领,不然就会被动挨打!

他亲自率军去夺抹邦山(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南三十里),大败羌人,烧了他们的营寨,但打了胜仗就撤军了。

那时候的唃厮啰国,再也不是之前的唃厮啰国了,他们见宋军的战略变了,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便派兵来救羌人。带队的名叫瞎征,唃厮啰国第四代赞普。

见来了救兵,四散的羌人又集结起来,与瞎征的军队一起,继续与宋军战斗。

王韶虽是一书生,但自幼熟读兵法,可以说在布兵打仗方面无师自通,玩起“阴谋”来非常熟练。他先是令部队虚张声势,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同时暗中命部队攻打武胜,占领武胜后,在那里建了镇洮军。

此战过后,王韶升为右正言、集贤殿修撰。

上回打的,是甘肃天水地区的吐蕃部族军队,首领叫瞎药。打败瞎药后一段时间,王韶又打跑了瞎征,瞎征两万多部族,都降了王韶,朝廷改镇洮为熙州,任命王韶为熙州知州。

1073年,王韶又攻取了位于甘肃南部的河州。

胜利接二连三,但麻烦事也跟着来了。原已归降的羌人反了,并在瞎征支持下占了河州。

但瞎征失算了,偷鸡不成反而蚀了一大把米,经过激战,王韶不但收复了河州,还顺便拿下了宕、岷、叠、洮四州(叠、洮二州的羌人自动开城投降)。

03

通过几年努力,王韶终于收复了熙、河、洮、岷、叠、宕六州。

为什么说是收复呢?因为唐朝安史之乱之前,这一地区本为唐朝控制,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丢失。

据不完全统计,六州收复之后,归附北宋的吐蕃部落达20多万人,宋朝的疆土拓展了2000多里。

这次胜利,也是北宋近百年来取得的最大的军事胜利,“使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对甘肃、青海吐蕃各部的招抚,也使之前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得以结束,不但使各部落受外部武力威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各部落之间争战不休的局面也得以终结,大大促进了包括吐蕃在内的各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各部落常年征战带来的内耗也从此不再。

王韶取得的成就也将他自己推上了人生巅峰,累进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官至枢密副使。因其“奇计、奇捷、奇赏”,王韶还得了个“三奇副使”的雅号。

然而,被召入朝为官、成为宋神宗的“左膀右臂”之后,王韶后来与大老板的关系,却来了个大逆转。

原因是1075年,北宋与越南李朝爆发了战争,宋神宗采取强硬态度,王韶却上书指责他“屡用兵事、劳力费财”。宋神宗很不高兴,把他贬为洪州知州,又因他上的谢恩表上有怨言,而把他降为知鄂州。

1079年,王韶才被恢复职位,改任洪州知州。

这样的结局似乎还不错,但据《宋史》记载,王韶晚年却很惨,得了癫狂病,经常胡言乱语,而且身上长了毒疮,肌肉烂得五脏六腑都看得见。

1081年六月,王韶与世长辞,年仅52岁。

王韶去世后第5年,在一片反对声中,改革派主将王安石黯然下台,旧党代表司马光上台,王韶多年努力取得的成果瞬间毁于一旦!

司马光是王安石的政敌,他一上台,就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王安石当宰相时搞的一切,在司马光看来都没有存在的道理,都应该“拨乱反正”。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司马光看来,王安石在位时采取积极进攻策略而取得的军事成就,也是“反动”的,因为开边所取得的土地,本为“夏国旧日之境”,必须全部归还!

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司马光还找了一个混账理由:如果不把那些土地归还给夏国,夏国人绝不会罢休,就有用武力夺回去的可能,这不是引来战火、祸国殃民吗?

支持司马光之主张的,有一个重量级人物,名叫范纯仁,是范仲淹次子,有“布衣宰相”之称。

范纯仁等人甚至认为大宋去占人家这些地方,简直是不要脸,是“窃人之财”,所以必须赶紧归还,迟了就会出事。

朝臣也不全是混账,有识之士还是有的。比如曾在熙河路任职4年的将军孙路,他带着边关地图质问司马光,如果河湟一带丢失,关中、长安就很危险,届时怎么办?

孙路还说,唐朝的时候,吐蕃、回鹘之所以能在长安自由出入,就是因为失去了河、湟,难道我们要历史重演吗?

孙路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支持。司马光见“众怒难犯”,不敢把河湟之地退回去,但还是把米脂等四个战略要地“还”给了西夏,使北宋西北方面的防御形势,又回到了从前。

王韶若泉下有知,定会死不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