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皇帝在传位大事上没有按常理出牌,一个是大家熟悉的朱元璋,他传位于孙子而不是儿子,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喜欢那个名叫朱允炆的孙子。为了让这个性格软弱的孙子今后能稳坐江山,他不惜杀了众多为他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他不按常理出牌的结果是引发了叔侄之间长达数年的火并。另一个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他更让人费解,因为他把皇位传给了弟弟。
史上传位于弟弟的皇帝并非他一个,为什么唯独他让人感到费解呢?因为其他传位于弟弟的皇帝,大多是因为没有儿子。而赵匡胤不但有儿子,而且有四个,即使夭折了两个,也还有两个,即长子赵德昭和次子赵德芳。
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这两个儿子都是混蛋或者傻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们将来不能胜任皇帝这个工作,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不喜欢这两个儿子,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喜欢弟弟赵光义胜过这两个儿子。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呢?
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还得从赵匡胤之死说起。有人把赵匡胤之死称为“千古之谜”,因为他既死得突然又死得蹊跷,有关史籍也未留下确切记载,倒是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个悬案。
所谓“烛影斧声”,是指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发生的一次激烈争吵。当时赵匡胤病重,觉得时日不多了,就把赵光义叫来商量事情。有人远远地看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在躲避什么,然后就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的声音,同时听见赵匡胤大声说:“好为之!”争吵过后,一代雄主赵匡胤就暴卒了,其弟赵光义继位。
02
关于兄弟俩的这次争吵,一直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赵光义在争吵中害死了他哥赵匡胤,所谓的斧声是他们打斗的声音,赵匡胤当时生了大病,自然打不过赵光义,或者根本不是兄弟俩在争吵,而是赵光义直接把他哥弄死了;另一种说法要“温柔”得多:太后杜氏去世前与赵匡胤立过“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继位的盟约,所以当时只是赵匡胤对赵光义嘱咐后事。
后一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这是因为:其一,既然是嘱咐后事,怎么可能有这么大动静?赵匡胤临终嘱咐之事,即使赵光义不愿遵守,也不可能当场顶撞,惹他哥生那么大的气,事后来个阳奉阴违就行了。要知道,赵匡胤不但是他哥哥,抛开长兄为父的封建伦理不说,更重要的是他是皇上,他们是君臣关系,臣下顶撞君上,在任何朝代都是大逆不道的事,赵光义不可能那么傻。其二,就算所谓的“金匮之盟”是真的,但杜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是有前提的——假如赵匡胤去世时,他的儿子太小。
《宋史·杜太后传》详细地记载了“金匮之盟”的订立经过:建隆二年(961),太后病重,太祖始终在旁侍奉,不离左右。太后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便将赵普召入宫中。然后问太祖:“你知道你是怎样得的天下吗?”太祖呜咽不止,无法回答。太后执意追问,无奈太祖答道:“我之所以得到天下,都是因为祖宗和太后您积德啊。”太后说道:“不对,是因为正好赶上周世宗把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儿子,如果继位的皇帝年纪稍长,你还能得这天下吗?所以啊,你死后应该把皇位传给你弟弟。四海之内,地域如此广阔,只有立年长的皇帝,才是社稷的福气啊。”太祖边叩头边不停地哭道:“我怎么敢不听太后您的教诲。”太后回过头来对赵普说:“你也听到了,你要记住我说的话,不能违背它。”然后太后命令赵普在床榻前写下一封誓书,并在落款处写上“臣普书”。太后将这封誓书藏在小箱子里,命令做事谨慎忠心的宫人掌管。
杜太后的意思非常明白:假如你百年之后也是这种情况,为了天下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就把位子传给你弟弟吧。他是成年人,不容易被人欺负,否则,你就会步周世宗后尘。
正因为这样,赵匡胤才毫不犹豫地让宰相赵普做见证者和记录者。
03
那么,赵匡胤遵守杜太后的遗嘱了吗?从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来看,似乎是遵守了。可是,他死的时候,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出头了,在人们平均寿命比现在低得多的当时,二十多岁可以算中年人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幼儿”。幼儿不能传,难道中年人也不能传?
也就是说,在他的儿子已年近中年的情况下,赵匡胤把位子传给弟弟,不但是对杜太后遗嘱的公然违背,也违背了他自己“敢不如教诲”的承诺。这就更说不过去了。
要想既不违背太后的遗嘱,也不违背自己的承诺,赵匡胤只能把位子传给已经成年的儿子。可事实上,最后得到皇位的不是他的儿子。
分析到这里,事情很清楚了,所谓的“金匮之盟”,极有可能是伪造的。所谓《宋史·杜太后传》中的这个桥段,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极有可能也是伪造的。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篡改史实、伪造历史的皇帝多了,别人干得,他赵光义为何干不得?伪造者自以为天衣无缝,却没想到留下了明显的破绽,经不起推敲。
值得说明的是,历史上虽然不少人都相信所谓的“金匮之盟”,但至今未找到盟约的原文,这也是怀疑派和相信派至今争论不休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赵光义害死哥哥而上位”之说是能够成立的。
04
实际上,赵光义害死的不只是他哥赵匡胤,他还把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也害了。
因为赵德昭知道,皇位本来是他的,却被叔叔夺了去,他不甘心,想夺回属于他的东西。
太平兴国四年(979)正月,赵光义调集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攻打北汉,将北汉都城太原围得水泄不通。拿下太原后,赵光义意欲乘胜拿下燕云十六州,挥师东进。
出征时,赵光义特意把赵德昭带在身边,名义上是让他到前线锻炼锻炼,实际上是防止他趁机在京城搞事。这从侧面证明赵光义的帝位来得不正当,心中有鬼,否则他没必要怕。
进攻幽州前一天的夜里,诡异之事发生了。没有任何征兆地,军中突然传开一个惊人的消息:皇帝赵光义不知所踪,必须马上拥立赵德昭为新皇帝!好在很快有人出来辟谣,事情得以平息,未进一步造成混乱。
这种谣言一出,赵光义心中岂能痛快,但因正在打仗,他也不好发作。此事虽然是一个谣言,但非同小可,意味着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而制造这个阴谋的人,不用说他也知道是谁。所以回到京城后,赵光义依然很郁闷,迟迟不对有功的官兵进行奖赏,而按当时的规矩,派发奖赏不能超过半个月。
皇帝迟迟不提奖赏之事,将帅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的甚至积了一肚子怨气。
将帅们的怨气,让赵德昭都听不下去了。这样下去,说不定会出事,这些当兵的,可不是省油的灯,把他们惹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看来叔叔把这事儿忘了,有必要提醒他一下。
于是,赵德昭找了个机会向叔叔进谏,不料刚开口,赵光义就勃然大怒,仿佛这股怒火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小子来撞枪。于是他果断地扣响了扳机,朝赵德昭大吼:“我都不急,你急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当天晚上,赵德昭回到家里就自杀了。
05
叔叔骂自己一句就自杀,是赵德昭太脆弱了吗?不是。是他从赵光义那句话里读出了满腔“杀气”。
很显然,赵光义把军中那个谣言的造谣者锁定是他,只是尚未查证而已。而一旦查证,这就是灭九族的弥天大罪!为了避免伤及无辜,自我了断是最佳选择。
实际上,赵德昭的自杀可以说是上了赵光义的“当”,正好了却了他的心病。因为他早就想除掉这个侄儿,留着赵德昭总是隐患,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和理由。当赵德昭向他提到奖赏有功将帅之事,他的反应之所以那么强烈,说出那么重的话,目的就是逼他自行了断!谢天谢地,那小子很“配合”。
应该说,两个人的目的都达到了。
赵德昭用他一个人的生命,避免了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
最后再啰嗦几句:赵匡胤很可能生前已秘密传位于赵德昭,但未来得及公开宣布,就“死于非命”了。对此赵德昭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没料到这个叔叔会抢先一步抢了他的位子,所以他只能暂时隐忍,无时无刻不在暗中寻找把权力夺回来的机会。军中那看似突然而起的谣言事件,实际上是他蓄谋已久的手笔,只可惜功败垂成。与其被秋后算账,不如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