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千里:李陵的光荣与耻辱(1 / 1)

功过汉武帝 王觉仁 3138 字 3个月前

就在苏武被匈奴扣押并流放的同一年,非常巧合的是,之前被俘的赵破奴历尽艰辛,竟然从匈奴逃了回来。

猛将赵破奴的归来,让武帝刘彻颇感欣慰;不幸的是苏武却又身陷匈奴,跟赵破奴掉了个个儿。

武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本是为了回报且鞮侯释放出的“善意”,不料整个使团竟然有去无回;且苏武等人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这样的结果不仅让武帝始料未及,更令他无法容忍。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武帝对匈奴采取了军事上的报复行动。

他命李广利率三万精锐骑兵,从酒泉出塞,进攻匈奴右贤王的根据地天山。这一战李广利发挥得不错,大破匈奴,斩首并俘虏一万余人。可是,就在李广利班师回朝的路上,匈奴的援军竟然追了上来,将其团团包围。

汉军被围困了数日,几番恶战后,伤亡惨重;加之后勤补给中断,粮食耗尽,情况十分危急。李广利麾下勇将赵充国组织了一百多人的敢死队,拼死突围,硬是将匈奴的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口子,李广利这才率领余部突出重围,脱险而归。

此役,汉军伤亡了十之六七(相当于两万人),遗憾地抵消了前面那一仗的胜利果实。

赵充国身负重伤,身上的伤口多达二十余处。武帝刘彻非常感动,召见了赵充国,亲自察看了他的伤情,嗟叹不已,随后便擢升他为中郎。

此次出征,李广利仅取得了一胜一负的战果,算是跟匈奴人打了个平手,没有达到武帝预期的战略目的。所以,武帝旋即又命因杅将军公孙敖率部从西河郡出塞,与强弩都尉路博德所部在涿涂山(今蒙古国巴彦温都尔山)会师,试图对这一带的匈奴军队进行扫**。

然而,两支兵团在塞外转了一大圈,却始终没有发现匈奴人的踪迹,遂无功而返。

这一年,与匈奴血战的,除了李广利兵团外,还有一支汉军部队。差不多在李广利出征的同时,这支孤军深入大漠,与匈奴大军进行了一连串极其惨烈的战斗。

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就是李广的长孙李陵。

作为名将之后,李陵继承了祖父李广英勇尚武的基因,从少年时代起便精于骑射;且与李广体恤部众一样,他也十分善待下属,故而很早就有美名传遍朝野。

凭借祖父之荫,李陵年轻时便入宫任职,先后担任侍中、建章监。

武帝刘彻很赏识李陵,认为他有李广遗风,曾命他率领八百轻骑,深入匈奴境内两千余里,前往居延一带侦察地形。李陵顺利完成任务后,被武帝擢升为骑都尉,麾下有来自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和楚地(今湖北省荆州市)的精锐步卒五千人。

李陵率领这支部队常年驻扎在酒泉、张掖一线,平日积极操练部众,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匈奴。

这一年秋,李广利奉命出征。武帝刘彻专门把李陵召到长安,交给了他一项任务,即负责保护李广利兵团的后勤补给线。可是,年轻气盛、渴望沙场建功的李陵却不甘只做后勤工作,遂主动请命,对武帝道:“臣所率领的边防将士,都是荆楚一带的勇士、奇才、剑客,力能搏虎,射术高超。臣愿独当一面,兵出兰于山,分散匈奴的兵力,以免匈奴大军全部压向贰师将军。”

武帝刘彻看出他立功心切,但整体作战部署已经完成,不太可能临时改变,便道:“你是不愿做别人的部下吧?现在骑兵都发出去了,我可没有多余的战马给你。”

武帝本以为这么一说,李陵肯定会知难而退,不料李陵却道:“不需要战马。臣愿以少击众,就率领五千步兵,直取单于王庭!”

这句豪气干云的话一出,连武帝都有些意外。

武帝一向喜欢有血性、敢冒险的人,闻听此言,不由对李陵的壮志大为激赏;遂同意让他独当一面,出击匈奴。

为了确保李陵的步兵在长途行军中不出现意外,武帝专门给路博德下了道诏书,命他率领骑兵,等李陵兵团完成任务班师后,在半道上予以接应。

然而,正如李陵不愿给李广利打下手一样,身为老将的路博德更不愿意给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打辅助。想当初,路博德也是堂堂伏波将军,只因犯了过错,被降为强弩都尉;可毕竟资历在那儿摆着,想让他放下身段来配合年轻人,基本上不太可能。

于是,路博德便上书武帝:“现在秋高马肥,正是匈奴战力最强之时,不宜出战;还请下令李陵暂留边塞,待明年春天再一同出兵。”

武帝刘彻见到奏疏,疑心病立马就犯了。

在他看来,李陵一定是一时激动夸下海口,过后却胆怯反悔,才怂恿路博德帮他遮掩——倘若如此,便是妥妥的欺君!

刘彻越想越怒,遂分别给路博德和李陵下诏,以西河郡又有匈奴入寇为由,命路博德出兵迎击,同时命令李陵,必须于当年九月从遮虏障(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南)出塞,北上行军至东浚稽山,侦察敌情,搜索敌军;若确无敌人踪迹,再撤退至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东)。

事后来看,正是武帝刘彻这道出于猜疑和愤怒的诏令,最终导致李陵兵团几乎全军覆没,也令李陵的人生从此坠入了悲剧的深渊……

接到天子诏令后,李陵不敢迟疑,立刻率部出塞。

兵团一路北上,于一个月后抵达东浚稽山。李陵命部众就地扎营,然后把沿途所见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军用地图,命麾下骑兵陈步乐急送长安,呈给天子。

武帝接见了陈步乐,听他禀报了行军的经过,又听说李陵的部众都愿意为其效死,遂龙颜大悦,立刻擢升陈步乐为郎官。

此时,没有人察觉到,一场灭顶之灾已经降临到了李陵兵团的头上。

李陵兵团孤军北上,而且都是步兵,这样的情报不可能不被匈奴探知,而匈奴也绝对不可能让这块肥肉从嘴边溜掉。

很快,匈奴单于且鞮侯亲率三万精锐骑兵,风驰电掣地赶到了东浚稽山,将李陵所部团团包围。

面对来势汹汹的匈奴大军,李陵没有丝毫慌乱,立刻命部众用辎重车辆构筑了一个坚固的营地,作为最后的防御堡垒。然后,李陵并没有龟缩在营地内,而是率部出营,列阵迎敌。他命部众列成了三排:第一排是盾兵,负责抵挡敌军骑兵强大的冲击力;第二排是戟兵,手持长枪,一旦敌骑撞阵,立刻冲上去突刺;第三排是弓兵和弩兵,弩兵负责近距离狙杀,弓兵负责远程打击。

且鞮侯见汉军兵力薄弱,便丝毫不放在眼里,命三万铁骑即刻对汉军发起强攻。

一场恶战就此打响。虽然匈奴占据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但李陵正确的排兵布阵却有效克制了强大的对手——前排的盾兵和戟兵与匈奴骑兵展开了肉搏;后面的弓弩手则“千弩俱发”,大批敌军“应弦而倒”,死伤遍地。且鞮侯不得不下令撤退。

匈奴骑兵往旁边的山上退却。汉军则乘胜追击,又击杀了数千人。

且鞮侯万万没料到,自己以六倍于敌的优势兵力进攻,结果却打成了这副模样。他又惊又怒,急忙向附近的匈奴各部发出十万火急的集结令。很快,便有八万多匈奴援兵从各个方向赶到了战场,与且鞮侯本部兵力加在一起,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万。

饶是李陵麾下都是骁勇善战之兵,也终究无法抵挡二十倍于己的敌人。李陵只好率部向南面且战且退。而步兵的劣势就在此时暴露无遗了——这五千勇士再怎么健步如飞,也快不过敌人的骑兵。

数日后,汉军撤退到某处山谷,又与紧随其后的匈奴大军数度激战,付出了不小的伤亡。有了伤员,行军速度无疑更慢了。李陵随即下令:凡负伤三处以上者,可乘坐辎重车;负伤两处者,负责驾驶车辆;负伤一处者,继续与敌人拼杀。

就在李陵安排伤员乘车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件极度匪夷所思的事情——好几辆辎重车的车厢中,竟然都藏着女人!

李陵勃然大怒,立刻将所有车辆彻底搜查了一遍,结果就是揪出了一堆女人。

此事虽令人难以置信,却白纸黑字记载在班固的《汉书·李陵传》中。据班固解释,这些妇女都是因丈夫作奸犯科被流放边关的。到了边塞后,她们便与当地驻军士兵搭伙过起了日子——“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

按说彼此都是天涯沦落人,凑成一对对苦命鸳鸯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可千不该万不该,就是这些士兵不应该把这些相好的带到战场上来。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军纪,更会直接影响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在这生死大战的关头,李陵别无选择,只能将这些妇女就地斩首。

次日,为了重振士气,李陵亲自率部,大胆地对匈奴大军发动了一次反击。这场反击打得非常漂亮,匈奴人猝不及防,又被汉军斩首三千余级。

随后,李陵率部折向东南,从龙城(具体位置众说不一,一说是现今内蒙古赤峰市附近)故道急速行军,走了四五日后,来到了一片苇草茂盛的畜牧地带。匈奴大军追至,遂顺风纵火,打算把藏匿在草丛中的汉军烧死或逼出来。

不料,李陵非但没有急着灭火,反倒命部众也烧起了一把大火——事实上,这正是在森林或草原地带最直接有效的灭火方式,即“用放火的方式灭火”。因为大火燃烧需要材料,而反向纵火等于提前把材料烧掉了,从而烧出一条隔离带,阻止对面火势的蔓延。

匈奴人没料到李陵有这一招,等他们回过神来,汉军早已再一次金蝉脱壳,扬长而去。

李陵兵团继续向南边的山区撤退,进入了丘陵地带。且鞮侯亲率大军又追了上来。他登上一处山岗眺望,发现汉军躲进了一片树林,遂命太子率骑兵攻击。

两军在树林中又进行了一番激战。在这种地形中,骑兵的优势无法施展,而汉军则可以躲在树木后面,用弓弩击杀敌人。这一仗,汉军又射杀了数千匈奴骑兵。李陵杀得兴起,操起一把连弩,对着山头上的且鞮侯就是一阵连射。且鞮侯吓得赶紧纵马而逃。

当天的战斗中,汉军抓获了一批俘虏。经过审讯,他们供称,匈奴统帅部已经对这场疲于奔命的追击战产生了疑虑和分歧。

首先,且鞮侯单于认为,李陵这支部队乃是汉军的精锐,打了这么多天都没有被击溃,还夜以继日往南边撤,一步步引诱匈奴大军接近汉朝边塞,是不是前面藏着伏兵呢?

显而易见,且鞮侯已经在打退堂鼓了。可匈奴的其他高层将领则认为,单于亲率十万铁骑追击数千汉军,结果却灭不掉他们,日后无法再号令各藩属国,且必定让汉朝更加轻视匈奴。眼下汉军仍处于山谷间,再往南四五十里才是平地,应该在此对汉军发起总攻——若还是不能击破,到时再班师不迟。

得到这份情报后,李陵越发坚定了抵抗到底的决心——只要再坚持几天,匈奴大军很可能就知难而退了。

接下来,双方进行了更加惨烈的战斗,一天之中接战数十回合。英勇的汉军将士又杀死杀伤了匈奴两千余人。

仗打到这份儿上,且鞮侯是彻底打累了,也没信心了,遂决定班师。

可就在李陵兵团即将绝处逢生的节骨眼儿上,老天爷却十分残忍地把他们推向了深渊。

李陵麾下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遭校尉凌辱,愤而投降了匈奴。然后,他给且鞮侯送上了一份情报——就是这份情报,最终决定了李陵及其麾下将士的悲剧命运。

管敢告诉且鞮侯,汉军根本没有后援,更谈不上有什么埋伏,而且箭矢也即将耗尽。另外,李陵所部现在真正有战斗力的其实只剩一千六百人;由李陵本人和校尉韩延年各率八百,分别以黄色和白色旗帜为号。若匈奴集中精锐骑兵猛攻这两部,汉军必败。

且鞮侯闻言,大喜过望,立刻命大军全力进攻。

最后的决战到来了。

此时,李陵兵团仍行进在狭窄的山谷中。匈奴大军一边赶到前头截住其退路,一边齐声高喊:“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

匈奴人布满四周山顶,居高临下地射击汉军,一时箭如雨下。可即便是在如此绝境中,李陵还是带着残部生生杀出了一条血路,向南急奔。

当他们走到鞮汗山(今蒙古国诺颜博格多山)附近时,经过一天的血战,原本储备在辎重车中的最后五十万支箭矢全部用尽。李陵下令抛弃了辎重车。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战斗,只能是更加残酷、更加惨烈的贴身肉搏。

此时,包括轻重伤员和非战斗人员在内,李陵兵团还剩下三千人。除了箭矢已经用尽,很多将士连刀枪都已断折,只好砍下辎重车的车轴当武器。而作为非战斗人员的书吏,则只能紧紧握住平时用来刻字的笔刀。

匈奴大军的包围圈越来越小,李陵兵团被逼进了一条狭窄的山谷。且鞮侯亲自带人堵在了南边的谷口,同时下令从两边的山上往下投石。随着大小石头轰轰隆隆砸向山谷,又有大批汉军士兵倒在了血泊中。

至此,李陵和他的残部已经完全无法动弹。等待他们的唯一结局,也许只有葬身这片山谷了。当天傍晚,李陵换上便装,对左右说:“都别跟着我,大丈夫走到这一步,唯有拼死取下单于项上人头!”

然后,李陵独自出营,潜到匈奴军营附近,想找机会下手。可是,观察许久后,他还是黯然返回,对左右长叹道:“兵败,死矣!”(《汉书·李陵传》)

很显然,此时的匈奴大营肯定戒备森严,不可能有下手的机会。

李陵彻底绝望了。

一旁的部下见状,便劝道:“将军威震匈奴,只是上天不给机会;只要能活着,日后还可以逃回去。就像浞野侯赵破奴,被匈奴俘虏,后来也逃回国了,仍然受到天子的礼遇。何况将军呢?”

这名部下的言下之意,就是哪怕战败被俘、投降,日后都还有机会从头再来。

李陵闻言,慨然道:“不必说了!我若不死,非壮士也!”

随后,李陵下令砍断了所有军旗,并命众人将随身携带的值钱东西全部埋入地下。最后,李陵对幸存的将士道:“哪怕还剩下几十支箭,我们也能突围。眼下,我们已经没有兵力再战了,等到明日天亮,我们都会成为俘虏。各自散去吧,兴许还有人能活着回去奏报天子。”

当天深夜,李陵命剩下的所有将士,每人带上二升干粮和一块冰(作饮水用),分散突围,各自逃生;并相约在出发的遮虏障重聚——先逃回去的,一定要等后面的兄弟。

做此约定的这一刻,相信从李陵到每一个普通士兵,眼中一定都泛起了泪光。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所有人都知道,这一别,今生恐怕再也见不到这些生死与共的战友了。

夜半时分,突围行动开始。李陵命鼓手擂响最后一通战鼓,以壮士气。然而,悲哀的是,连战鼓都破了,根本敲不响。李陵和韩延年翻身上马,身后有十几名壮士跟随。其余人等,各自分头突围。

李陵一行拼死杀出重围,后面有数千匈奴骑兵紧追不舍。又是一番激烈的搏杀之后,韩延年战死,匈奴骑兵则将李陵死死地围了起来。

此刻,李陵面临的无疑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抉择。

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还是忍辱偷生、以图后举?

如果按照行动前李陵和部下的对话来看,他说“吾不死,非壮士也”,那么眼下的选择非常简单,就是挥刀向自己的脖子抹去。

倘若如此,李陵将不会辱没祖父李广的英名,一家人也会得到武帝刘彻的善待;而他本人,也将在历史上留下慷慨捐躯、壮烈殉国的千古英名!

可令人遗憾的是,李陵没有这么做。

没有人知道这生死一念的一刻,李陵心里在想什么。后人只能从司马迁的记载中,看见李陵说了这么一句话:“无面目报陛下!”(《史记·李将军列传》)

然后,李陵就投降了。

此次出征,李陵兵团以五千步兵对抗匈奴的十万铁骑,血战千余里,大小数十战,毙敌一万多人,不可谓不英勇,也不可谓不壮烈!若不以成败论英雄,那么李陵的壮举,比起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勇将都毫不逊色;而他麾下的五千勇士,更是将热血男儿的勇敢、坚韧和悍不畏死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是李陵的光荣。

然而,不论此次出征李陵打得多么顽强、多么悲壮,他这一降,就等于把前面的所有努力、付出、牺牲全都一笔抹杀了。也许他是把投降当成权宜之计,打算日后找机会再逃回汉朝——但这样的动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武帝刘彻和天下人都很难从这个角度去谅解他。更何况投降这种事情,通常只看结果,不看动机,否则所有投降的人就都可以拿动机来自我辩解了。总之,失败并不可耻,甚至力屈被俘也不可耻——但在最后一刻放弃抵抗,主动投降,却终究是不可原谅的。

这,不能不说是李陵的耻辱。

生死,在一念之间;荣辱,也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