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奴仆到大将军:卫青的人生逆袭(1 / 1)

功过汉武帝 王觉仁 1981 字 15天前

匈奴的伊稚斜通过政变上位后,一边巩固权力,一边丝毫没有放松对汉朝的侵扰。

元朔三年夏,匈奴数万骑兵进入边塞,击斩汉朝的代郡太守,掳掠一千余人;同年秋,入寇雁门,又杀掠了一千余人。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夏,匈奴出动九万铁骑,兵分三路,分别侵入代郡、定襄(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上郡,一共杀掠数千人。

与此同时,匈奴的右贤王部,则是把目标对准了汉朝刚刚兴建的那座崭新城池——朔方城(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

右贤王的地盘在阴山北面,而朔方城就位于阴山南面。这座汉朝耗费巨资修建的军事重镇,既是扼守河南地的一座前线堡垒,也是一把顶在右贤王腹部的尖刀。可想而知,朔方城会让右贤王多么寝食难安。

所以,对右贤王而言,不论是要重新夺回河南地,还是要消除汉朝的直接威胁,都必须把朔方城拔掉。

为此,这几年来,右贤王屡屡出兵进攻朔方。但面对这座坚城,却无一例外地铩羽而归,令他深感憾恨。

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保卫朔方城,守护河南地,自然就成了眼下汉帝国的战略重心。

武帝刘彻决定对匈奴右贤王部发动大规模反击。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汉朝集结了十余万重兵,在西、东两条战线上同时出击。

西线作为主攻方向,由卫青率三万精锐骑兵出高阙(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东南古长城口),由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李广堂弟)各领一万人马出朔方,各部皆受卫青节制。

东线作为佯攻,由大行令李息、岸头侯张次公率三万人马,出右北平,进攻匈奴的左贤王部,目的是迷惑匈奴人并牵制其兵力。

卫青率三万精骑渡过黄河,翻越阴山,出塞六七百里,直趋右贤王的王庭(约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其余各部也分别从不同方向进行包抄合围。

汉朝此次的情报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右贤王压根儿没料到汉军居然会大举反击,直捣其老巢。所以,当卫青主力及各部于深夜进围其王庭时,右贤王正拥着爱妾在喝酒,而且还喝得酩酊大醉。

直到汉军将整个王庭完全包围,右贤王才得到急报,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根本无心组织抵御,慌忙带上爱妾,在数百精骑的护卫下,从北面拼死突围,狂奔而去。

卫青命手下的轻骑校尉郭成率部追击。郭成一直追出了数百里,无奈还是让右贤王遁逃了。但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经过一夜鏖战,右贤王麾下的十几个小王,连同一万五千多名部众及眷属,或是被杀或是被俘,全都被汉军一锅端了;汉军同时缴获的牛、羊等牲畜达百万头之多。

这一战,汉军基本上全歼了右贤王部的主力,给匈奴以沉重打击,是汉帝国反击匈奴以来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因此战发生在大漠以南地区,故史称“漠南之战”。

大军得胜回到朔方之时,武帝刘彻派出的使节已经先一步抵达。

似乎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同时为了激发三军斗志,武帝等不及卫青回到长安,就命使节在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宣布帝国所有将军均受卫青一体节制。

从奴仆到大将军——昔日平阳公主府上的那个小小骑奴,终于凭借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和持续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完成了传奇般的人生逆袭,一举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大将军”这一职位,虽然在体制上仍属内朝官,但已位列三公之上,九卿及以下官员见之皆拜,如《汉官仪》称:“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也就是说,丞相是外朝官之首,主管政务;而大将军则是内朝官之首,主管军务。此时的卫青,已然成为汉帝国的最高军事统帅。

次月,武帝刘彻仍然觉得一个“大将军”职位不足以表彰卫青的功勋,又将其食邑从三千八百户增加到了八千七百户;同时将他的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全部封为列侯。

卫青获得的尊崇和荣宠,一时间举世无匹。

如果是一般人,这时候很可能就得意忘形了;但卫青在这飞黄腾达的时刻,却仍然保持着一份难得的人间清醒。

“大将军”的职位他当然是不能推辞的,但他的三个儿子还年幼,遽然封侯,肯定会遭人眼红——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此外,这一次大捷也是三军将士力战之功,若所有功名富贵都由自己一人独享,那将士们在心理上能平衡吗?日后谁还愿意追随你卫青浴血沙场?

因此,卫青即刻上奏武帝,力辞三个儿子的爵位,并代将士们请命说:“臣有幸效力军中,赖陛下神威;此役大捷,皆诸位将领力战之功。臣已有幸得陛下分封,但臣的三个儿子,皆尚年幼,未曾有点滴辛劳,陛下却裂地封侯,这恐怕不利于臣在军中激励将士奋战。所以,臣之三子,不敢受封。”

武帝闻言,赶紧表态:“我并未忘记诸位将领的功劳。”旋即把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窦如意这十位有功将领全部封侯。

很遗憾,时运不济的李广并未参与此战,所以错过了这场“封侯盛宴”。

至于卫青推辞三子封侯之事,武帝刘彻并没有答应,照旧将卫伉、卫不疑、卫登分别封为宜春侯、阴安侯、发干侯。

天子一言九鼎,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不想给你的,你豁出性命也得不到,如长年戍卫边塞、奋战沙场却终生未能封侯的李广;可他想要给你的,你也甭指望推掉,如卫青这三个尚且年幼、未建尺寸之功却裂土封侯的幼子。

看上去很不公平,但这个世界一向如此。“公平”从来都只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愿景,世界哪曾有一天真正公平过呢?

卫青一时间功名盖世、尊宠无匹,满朝文武争先恐后前来奉承,九卿及以下官员见了他都要行跪拜之礼。唯独有一个人一如往常,见了卫青,心情好就作个揖,心情不好可能连作揖都省了,也就拱拱手。

这个人当然就是汲黯。

有人就劝汲黯,说:“天子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功高望重,阁下不可以不拜。”

汲黯却冷笑道:“难道大将军有个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的客人,他的地位就不尊贵、威望就不隆重了吗?”

这话很快就被“有心人”传到了卫青耳中。没想到,卫青非但没生气,反倒认为汲黯是一个贤明君子。此后,每当有一些军政大事难以定夺,卫青必会去请教汲黯,对他比以往更加敬重。

在官场上,这是极其难得的君子之交,双方看重的都是对方的人品和能力,而非权势与地位。这种简单而纯粹的交往,本来是人际关系中最舒服的一种状态。只可惜,在实际的官场生态中,它却稀有得近乎绝迹;偶然在史书中一见,都令人有莫名欣慰之感。

漠南之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武帝刘彻和三军将士,所以武帝决定再接再厉,乘胜追击,不给匈奴喘息之机。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二月,卫青再度挂帅出征,率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共六个兵团,从定襄大举北上,与匈奴会战。

这一仗,汉军再一次取得胜利,斩首数千级而还;美中不足的是并未寻获匈奴主力。

随后,卫青命各部在定襄、云中、雁门三地休整,准备下一场更大规模的进攻,目的是捕捉匈奴主力,伺机决战。

同年四月,卫青率六个兵团再出定襄。此次出征,有两位“新人”也追随卫青踏上了北伐匈奴的征程。

一位就是张骞。

多年在匈奴生活的经验及传奇般的探险经历,让他对匈奴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让他拥有了无比丰富的野外生存知识和经验。这对汉军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汉军深入大漠、寻找匈奴主力时,张骞势必发挥别人难以替代的作用。

还有一位“新人”,就是卫青的外甥、即将冉冉升起的另一颗帝国将星——霍去病。

不知是老天爷偷懒没有编新剧本,还是纯属巧合,霍去病投生人间时,上天给他安排的“剧本”,居然跟他舅舅卫青如出一辙。

卫青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的婢女,父亲郑季是平阳县吏,因事到平阳侯府当差,与卫媪私通款曲,生下卫青。

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媪的次女卫少儿,也是平阳侯府婢女,父亲霍仲孺也是平阳县吏,同样因事到平阳侯府当差,与卫少儿私通款曲,生下霍去病。

如果是小说情节,作者如此缺乏创意,一个套路用两次,肯定会被读者骂死。可历史的创作者是老天爷,所以当他偷懒的时候,我们只会惊叹于世间之事竟会如此巧合!

虽然跟舅舅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但霍去病出生之后的命运却比卫青好太多了。

霍去病生于武帝刘彻登基的建元元年,次年他的姨母卫子夫就得到武帝宠幸,进入了宫中;舅舅卫青稍后也入宫当了内朝官。也就是说,从霍去病两岁起,整个卫氏家族就因卫子夫的“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了,霍去病自然不必像卫青那样,从小到大吃尽苦头。

不久,卫子夫被册封为皇后;卫少儿便以皇后姐姐的尊贵身份,嫁给了开国元勋陈平的曾孙陈掌。陈掌后来任职詹事。她们的大姐卫君孺则嫁给了卫青的部将公孙贺,公孙贺后来官居太仆。而卫青更是一路建功立业,青云直上。

一大家子都成了高官显贵,霍去病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必然是在养尊处优中度过的。不过,家境的优渥并没有把霍去病变成一个纨绔子弟。相反,长大后的霍去病越来越像他的舅舅卫青,司马迁便称其“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就是言语不多,稳重沉着,且英气逼人,敢于任事。这样的少年郎,俨然又是一个上阵杀敌、为国建功的好苗子。

对此,武帝刘彻自然都看在眼中。

元朔六年,虚岁十八的霍去病被任命为侍中,成了内朝官。就是这个时候,卫青率六部兵马大举出征。霍去病肯定不会放过这个驰骋沙场、一展身手的机会。也许是他主动请缨,也许是武帝和卫青都有意历练他,总之,武帝亲自下诏,任命霍去病为剽姚校尉,让他随同卫青出征。

卫青从军中挑选了八百名能征善战的精锐骑兵,交给了初出茅庐的霍去病。

正如当年,没有人料到卫青初试身手就一鸣惊人一样,此刻,也几乎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个年仅十八岁的毛头小子霍去病,会第一次上战场就崭露锋芒,惊艳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