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①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注释
① 犯:驱使,指挥。
译文
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之众,如同使唤一个人一样。驱使士卒执行任务,不必告诉他们意图;只叫他们去争利,不必告诉他们有什么危害。
历史故事
高仙芝远征小勃律
唐玄宗在位时,吐蕃长期跟唐军互相较量,葱岭就是它们争夺的重点之一。葱岭上有两个国家——小勃律和大勃律,控制这两国,吐蕃就能控制西北各国。于是唐玄宗派大将高仙芝征讨小勃律。
小勃律地势险峻,要攻打它,必须穿过坦驹岭。那是兴都库什山著名的险峻山口,登临山口,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他道路。
高仙芝担心士兵畏惧险途,就偷偷派一小队骑兵,装成当地的胡人来迎接大部队。高仙芝假装很高兴,兵士见到有当地人带路,也不害怕了。唐军得以迅速下岭,向小勃律前进。
高仙芝
唐朝中期名将。高仙芝长期在安西四镇节度使手下任将领,后来受到大将夫蒙灵察赏识,被提拔重用,并因此被唐玄宗派遣征讨小勃律。此战之后,唐军声威大震,高仙芝自己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华杉详解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即攻城拔寨的时候,就要超越法定的奖赏。战争是非常时期,要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因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为了胜利,平时的一些规矩就不遵守了,可以有临时的、特殊的规矩。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就是前文多次说过的“治众如治寡,用众如用寡”。
这两条都很好理解,下面我们主要解释“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这一条,其实跟前文“将领可适当反复无常,让士兵猜不透自己想法”的意思有些类似,是换了个角度阐述同样的思想——只管叫士卒去执行任务,不要说明为什么;只告诉士兵们有利可图,不要告诉他们有危险。这也是将领治气的一个小花招。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不告诉士兵任务的目的,是因为知道的人多了,就容易泄密,被人推测出我下一步要干什么。其次,告诉士卒为什么,他就要思考,要分析,就难免要怀疑,他就不能坚定踏实地跟我干。
裴行俭让士兵临时换营地的例子里,裴行俭没说任何理由,士卒们十分不愿意。后来晚上下了大暴雨,把之前扎营的地方全淹没了,大家就对裴将军十分崇拜!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裴行俭下命令的时候,说:“晚上可能要下大暴雨,我们赶紧迁到高处吧。”那士兵们就要议论了,有人说会下雨,有人说不会下雨。若不会下雨,就该休息,不该折腾。然后,晚上下雨了,裴将军就是英明的;如果不巧没下雨,裴将军下次要指挥人就难了。所以他干脆不告诉大家原因,就显得他很高深莫测,总有他的道理,士兵们只要听指挥就行了。
因此,为将者要让士兵们对他深信不疑,但“深信”有一个加深信任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长。最好的方式,是不给士兵信不信的机会,直接让他们“不疑”就好了。
只告诉士兵多利,不告诉他们有危险,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人心都是趋利避害的,为将者要让大家见利而亡命,不能见害而疑惧不敢进。高仙芝如果不找几个人假装来迎接大军,哪个士兵愿意第一个走险峻的冰川,当那个可能掉下去的倒霉鬼呢?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说这个:不要跟大家一起分析,越分析主意越多,顾虑越多,就扯不清了。我们想一想,现实中这种情况是不是挺常见的。我和伙伴们商量去哪儿玩,但是无论选择哪儿,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态度强硬的人站出来,去掉讨论过程,直接决定结果。不过,因为我们和同伴是平等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所以不能像高将军或裴将军那样,用命令的方式。如果商量时,大家能相互包容,那就更好了。
名家注解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贾林注:“欲拔城、隳国之时,故悬法外之赏罚,行政外之威令,故不守常法、常政,故曰:无法、无政。”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曹操注:“犯,用也。言明赏罚,虽用众,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张预注:“任用之于战斗,勿论之以权谋,人知谋则疑也。”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张预注:“人情见利则进,知害则避,故勿告以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