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驾驭士气,用心理决定战斗意志(1 / 1)

原文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①;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②;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③;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注释

① 使之属:使队伍相连相属。

② 固其结:加强与诸侯结盟。

③ 进其涂:迅速通过。

译文

进入各种不同地区的机变,能屈能伸地应对形势的发展,以及对各种人员心理的掌握,都是为将者不得不研究的。

深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士卒就越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士卒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越境出兵的,是进入了“绝地”;四面通达的,是“衢地”;深入敌境的,叫“重地”;入境未深的,叫“轻地”;背负坚固城池、前面进路狭窄的,叫“围地”;走投无路的,叫“死地”。因此,在“散地”,要使军队专心一致;在“轻地”,就要使部队相连接;遇“争地”,就要迅速前进到敌方后面;遇“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在“重地”,就要保证军队粮食充足;在“圮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上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

历史故事

班超降鄯善

班超出使西域,到了鄯善后,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招待。但不久后,鄯善王忽然变得很冷淡,班超打听后,知道是匈奴使者来了,鄯善很可能与匈奴结盟,对他们不利。

班超把使团的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把匈奴使者全杀了,鄯善王交代不了,就只能跟汉朝结盟。在他的**发言下,大伙都鼓起勇气,表示愿意跟随他。于是使团乘夜突袭,消灭匈奴使者,并带着匈奴人的头颅去见鄯善王。鄯善王果然吓破了胆,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和汉朝交好。

班超

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出身于一个史学家庭。最初,他以抄写官府文书为业,后来投笔从戎,并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多年间,班超收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归汉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杉详解

第一句,孙子是总结“九地”,为后文铺垫。并且,这里还多出一个“绝地”,就是刚刚越境进入敌国,已经不是散地了,但还没到轻地。

这些不同的地势,分别怎么应对呢?

1.到了散地,让大家万众一心,一心一意在城中固守。如果出城作战,有人就想借机逃跑回家。所以前文说“散地则无战”,宜守不宜战。

2.进入轻地,让部伍营垒紧密相连,一来防止敌人来攻,可以相互救助;二来也可防止士卒逃跑。

3.“争地,吾将趋其后”这句有点儿麻烦,因为各家注解都不太一样。

曹操和孙子说得一样,等于没解释。这“后”是什么“后”,是抄到敌人后面?杜牧认为“后”是落后,如果我们已经落后,当急行军去争。

陈皞认为杜牧说得不对,他说,如果敌人已经占据地利,我再去争,不是大概率会输吗?所以他认为“后”是后路:若地利在前,我们先分精锐去占了,如果敌人来争,我们再大部队抄他后路。

杜佑又有不同看法:争地的性质就是先据者胜,不得者败,所以不存在争到之后再抄敌人后路的问题。不过他说“故从其后,使相及也”,又不明白了。是要后面的部队跟上,前后相及,不要掉队?张预强化了杜佑的观点,说这个“后”,不是敌后,是自己的“后”。不要先头部队到了,后面的还没跟上,所以后军也要疾进,首尾一起到。

估计孙子没那么复杂的意思。总结一下,我们想得简单点、直接点,这句的意思就是:对于争地,我们当疾进,抄到敌人后面,抢先到达。

4.在交地,就要紧守壁垒,断其通道。因为敌人四面都可能来,我们就要修筑工事,深沟高垒,严密把守。

5.在衢地,要结交诸侯,使之牢固,不要让敌人抢先和邻国结盟,也不可让他破坏了我们的盟约。

6.重地的关键是给养,是粮草,是物资。因为我们深入敌境,后勤跟不上,就要“因粮于敌”,就地解决给养和物资。

7.到了圮地,山林、险阻、沼泽,就要快速通过。

8.进入围地,被人包围了,自己把那缺口堵上。

这句需要多解释一下。就一个缺口能出去,为什么还要自己堵上呢?前文说过“围师必阙”,敌人包围我们后,留个缺口给我们,就是让我们的士兵没有死战的意志,往敌人安排好的路上跑。我们一跑,他就围追堵截,最后把我们歼灭。所以咱们自己堵上缺口,告诉士卒我们无路可逃了,只能对着敌人冲杀,这样反而可能击垮敌人。而且那缺口是敌人故意留的,伏兵全在那里。我把缺口堵死了,他就不知道我从哪个方向突围了。

北齐神武帝高欢在河北起兵的时候,曾经与尔朱氏的四将联军在邺南会战。当时尔朱兆等人兵强马壮,号称二十万大军,将高欢包围在南陵山,围而不合,留一条生路给高欢跑,准备歼灭他。高欢把牛驴集中起来,全拴在一起,把那路口堵死了,让大家看见无路可逃。于是将士死战,四面奋击,大破尔朱氏。

9.到了死地,就要向大家展示必死的决心。

以上方法,表面看是讲地势,内在还是“人情”——就是强调治气。掌握心理人情,才能驾驭士气,不仅驾驭我军的士气,而且能驾驭敌军的士气。关于人情兵法,前文治气的战例里都有,就是注意士卒的心理,心理决定士气,士气决定战斗力。班超要在千里之外的他国首都,只凭三十六人干杀匈奴使者的大事,他有这个胆,其他人有没有呢?一般来说,没有。于是他就直接把大家投入到危机境地,逼着其他人“治气”。

所以读古书或者读所有书,都有一个经验,就是理解它思想的原意,别纠结字面的原意。孙子的思想在他的上下文里,纠结争论某一句话、某几个字的意思,意义不大。另外,曾国藩还说过,读书是每日坚持,只读一页一行都行,只要每日都读,精进就快。最怕鼓起劲来就大干一场,三分钟热度后又撂下不管,那就很难完成,所以日拱一卒是完成任何工作、实现任何目标、理想的关键。成功都靠每天的积累,不靠一时的热情,因为热情没有那么多。

名家注解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

梅尧臣注:“进不及轻,退不及散,在二地之间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杜牧注:“守则志一,战则易散。”

争地,吾将趋其后

杜佑注:“利地在前,当进其后。争地,先据者胜,不得者负。故从其后,使相及也。”

衢地,吾将固其结

张预注:“财币以利之,盟誓以要之,坚固不渝,则必为我助。”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张预注:“焚辎重,弃粮食,塞井夷灶,示以无活,励之使死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