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①;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 “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②,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③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释
① 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
② 方马埋轮:方马,拴住马。埋轮,把车轮埋起来。
③ 刚柔:强的士兵和弱的士兵。
译文
善于用兵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上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中间,首尾一起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互相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大风,他们也能互相救援就如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起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军齐心奋勇,在于将领指挥得法;要使强弱都能各尽其力,在于恰当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作战如同一人,这是使它不得不这样。
历史故事
吴越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世代交战,两国是敌国、仇国。一天,在吴越交界处河面的一艘渡船上,乘坐着十几个吴人和越人,双方互相敌视,气氛显得十分沉闷。
可就在船到江心时,天气突变,风雨大作,渡船随时有颠覆的危险,必须尽快把帆降下来,才能保住渡船。这时,无论是船上的吴国人还是越国人,大家都争先恐后往桅杆上冲,同心协力,降下了船帆。
吴国
吴国是春秋时期位于长江下游的诸侯国。在春秋前期,吴国因地处蛮夷地区,并不起眼。直到吴王阖闾、夫差时代,吴国先后打败楚国、越国,达到鼎盛。随后,吴国开始争霸中原,成为春秋中后期的强国之一。
华杉详解
前文讲李世民三千五百人破窦建德十万大军的战例。三千五百人怎么用呢?三千人守着虎牢关,那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人攻不进来。李世民带五百最强的出关挑战,让程咬金和秦叔宝率领,在路旁埋伏。然后他又挑了这五百强里最强的六个人——其中两个超级牛人是他本人和尉迟敬德,去挑战。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有我这张弓和你那把长矛,千军万马也近不了我们身!”他二人带四个骑兵,就直挑窦建德大营,引了几千敌军到伏击地点,打了一个大胜仗。这个胜仗让守关的三千人士气大振。
这就叫“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作战,团结如一人。因为他能让人人都势不得已,只能听他的,除此无路可走,都被他绑在了战车上。这和前文《势篇》说的“治众如治寡,斗众如斗寡”是一个道理,掌握军政之道的人,指挥多少人,都和一个人一样自如,同进同退,齐心协力。
吴越同舟也是这个道理。因为大家都面对同一个困难,不合作只有死路一条,这时候,有没有仇还重要吗?当然是先活命再说。所以当两国人遇到暴风雨时,他们都能像左手救右手一样,协调地相互救援,那军队又何尝不能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把士兵跟将领的利益绑在一起,应该利用巧智,而不能用强迫的手段。否则,就会像《九变篇》里那些一味拼死的将领一样,自己死了,还要连累士兵一起死。所以“方马埋轮”不行,不能把马缚在拴马桩上,而应把前后左右的马都拴在一起,拴成方阵,不让它跑!
生活中,有什么场合能用到这种把所有人都绑在一起的方法吗?当然有。小的方面,班里分小组比赛,一个组的同伴就成了同舟的“吴国人”和“越国人”,小组的利益是至上的。大的方面,我的班级跟别的班级比赛时,需要全班绑在一起,甚至我的学校和别的学校比赛时,还需要全校绑在一起。我们这个社会,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团队绑在一起,同舟共济,才能顺利发展。
名家注解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曹操注:“方马,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此言专难不如权巧。”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陈皞注:“政令严明,则勇者不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三军之士如一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张预注:“得地利,则柔弱之卒亦可以克敌,况刚强之兵乎?刚柔俱获其用者,地势使之然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李筌注:“理众如理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