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①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②之道:深入则专,主人③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④,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⑤,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⑥之勇也。
注释
① 不虞:没有料到。
② 为客:侵入别国作战。
③ 主人:被进攻的国家和军队。
④ 死且不北:士兵拼死作战,不敢败北。
⑤ 禁祥去疑:禁迷信,去疑惑。
⑥ 诸、刿: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勇士专诸和鲁国的武士曹刿。
译文
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凡是进入敌国作战之道:是深入敌境时军心专一,使敌军无法抵抗我方;在富饶地区夺取粮秣,使全军得到充足的给养;注意保养士卒的体力,勿使其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用兵设谋,让敌人无法揣测(我方的企图)。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士兵只能拼死,不能败退,既然都敢于拼死,那就会尽力作战。士卒越深入敌境,越不会恐惧,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方,就会牢固,深入敌国,行动就不敢散漫,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就会死战。这样的军队,不用整顿,都懂得戒备;不要鼓励,都懂得出力;不要约束,都能亲密团结;不用三令五申,都会遵守纪律。禁止迷信,消除部队的疑虑,即使战死也不退避。我军士卒没有很多的财物,不是他们不爱财物;士卒不怕牺牲生命,不是他们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坐着的士兵们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但当你)把他们投到除了向前拼命以外无路可走的地方,他们就个个都像专诸和曹刿一样勇敢。
历史故事
苻坚治国
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北方政权之一,而苻坚就是前秦的君主。
苻坚即位前,前秦由于内乱一片混乱。继位后,苻坚首先平定了内乱,然后重用汉族出身的王猛、薛赞等一批名臣,整顿吏治,推行儒学,提高官吏们的文化水平。苻坚对生活在前秦境内的各个民族也都十分包容,在各族中享有很高声望。
为了扭转前秦财力匮乏、民生凋敝的问题,苻坚还一直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有一年,前秦大旱,苻坚就下令减少自己的膳食,宫中女眷改穿布衣,文武百官减少俸禄,以示与百姓同甘共苦。他还下令开放山林、湖泊、河流等资源让百姓享用,并减免赋税、停止一切军事……十年之后,前秦国力和军力蒸蒸日上,为苻坚积攒了开疆扩土的条件。
当时,与前秦同样位于北方的割据政权前燕,遭到东晋讨伐。前燕向苻坚求援,苻坚就派出援军,与前燕吴王慕容垂大破晋军。但是战后,慕容垂不仅没得到嘉奖,还被前燕朝廷排挤。他一气之下投奔了苻坚,苻坚大喜过望,以礼相待。不久后,他就以前燕违背救援时的割地诺言为理由,带兵攻打前燕,正式开启了统一北方的征途。
苻坚
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国君。苻坚继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国力强盛,并逐步消灭北方各国,统一了北方。但在对东晋的淝水之战大败后,国内各族相继反叛,前秦四分五裂,苻坚也被部将所杀。
华杉详解
人们看战争,往往关注的都是战斗本身。其实战斗本身,只是战争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前文孙子说“先胜而后战”,就是等到开始战斗的时候,早就胜败已分,而战前我们要具备什么条件,要等到敌军的什么条件出现再发动,这才是战争的秘密所在。
在王翦灭楚的故事里,王翦采用的就是这个方法。王翦率六十万秦军到了楚国,安营扎寨,深沟高垒,养精蓄锐,每日只是在军营里开运动会,让士兵们投石为戏。这一养,就是一年!楚人严阵以待了一年,姿势都僵了,开始活动活动,移动军队。楚军一移动,王翦即刻挥师决战掩杀,一战而定,楚国灭亡。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般用来告诫士卒,国家养你,你要到战场上报效祖国。不过这话原意并非讲这个,它的原文是《南史·陈暄传》的“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这是讲养兵,不是讲用兵。
所以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养兵要“千日”,对军队要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我不用,军队气力都在;但一用,气力就用掉了。
二是用兵一时。因为一用气力就没有,所以一定要等到关键时刻,敌人有不及、不虞、不戒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地一把用出去,才能制胜。就像两个人用拳头决斗,我拳头没打出去,气力都在。一旦打出去,没打着对方,又没收回来,这时候我几乎是不设防的状态,对方一抓住这机会,我就完了。
第三层意思,就是防备一刻不能松懈。“用兵一时”的时候一松懈,还是会被敌人打败。
所以拳头的力量在于没打出去的时候,打出去就得有结果。苻坚让前秦休养生息十年,兵士们偃甲息兵,等十年后前秦国力恢复,军力自然也随国力而上。因此,在淝水之战战败前,前秦军队所到之处,无不降服。
另一个例子是曾国藩带湘军。湘军在晚清时期的军事活动上,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但曾国藩带兵没有什么奇谋巧计,就是扎扎实实,步步为营。曾国藩的日记里记道:当士兵旷日持久驻营围敌,他关注的不是战事,而是肉食够不够,蔬菜有没有,最后下令,每一营,一定要种菜养猪。自己有了新鲜蔬菜肉食,搞好生活,又能勤劳动,以养精蓄锐。
此外,想要在“用兵一时”时打赢,还需要士兵悍不畏死。于是孙子讲了本篇的后半段话:把士兵们陷于危亡之地,人人持有必死之志,他就不怕敌人了。因为最可怕的不就是死吗,以拼死的意志作战,焉有不得胜的道理。
孙子还举了两个敢于拼死的例子——专诸和曹刿。曹刿就是前文里,让齐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曹刿。他曾跟随鲁庄公与齐桓公在东阿相会,用匕首挟持齐桓公,定下盟约,收复失地。
专诸呢,他是吴国人。他受吴公子光(就是吴王阖闾)的命令去刺杀吴王僚。公子光请吴王僚来家吃饭,专诸去上菜,上一条鱼,匕首藏在鱼肚子里面。当专诸从鱼肚子里抽出匕首刺向吴王僚的时候,吴王僚卫士的长矛已刺进他的背部,但他还是拼尽最后一口气,把吴王僚刺死了。
现在,我们是不用“养兵”了,但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养”自己。平时养精蓄锐,积攒实力。等到上了人生的“战场”,厚积薄发,一举夺魁。
名家注解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杜牧注:“言大凡为攻伐之道,若深入敌人之境,士卒有必死之志,其心专一,主人不能胜我也。克者,胜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注:“养士并气,运兵为不可测度之计。”
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杜牧注:“不得已者,皆疑陷在死地,必不生,以死救死,尽不得已也,则人皆悉力而斗也。”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张预注:“同舟而济,则吴越何患乎异心也。”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曹操注:“皆烧焚财物,非恶货之多也;弃财致死者,不得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