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盐碱沼泽地和平原地带的用兵之法(1 / 1)

原文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①;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②,前死后生③,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④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⑤,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注释

① 亟去无留:亟,迅速。迅速离开不要停留。

② 而右背高:右,古代以右为上,文中指主力或主要的侧翼。

③ 前死后生:死,死地。生,生地。文中指前低后高的地形。

④ 四帝:黄帝时代四周的部落领袖。

⑤ 养生而处实:养生,水草丰盛,便于放牧战马。处实,“实”是虚实的实,驻扎在高地,就是实。

译文

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果和敌人在斥泽之地遭遇,一定要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要选择地势开阔的地方,主力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掌握这四种利用地形的原则,就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周部落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回避阴湿;接近水草,保持供应,驻扎高处。这样,将士不会有各种疾病,就是制胜的保障。在丘陵堤防(驻军),应该驻扎在向阳的一面,并且主力要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

历史故事

修建长城

长城主要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传递信息,二是防御外敌。这个外敌,主要就是骑兵强大的游牧民族。

其实长城不是由某一个朝代修完的,而是有一段很长的修建时期。长城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里的烽火台,就是在长城上。而到春秋战国,修建长城进入了一个**,当时各诸侯国就已经有与北方游牧民族战斗的经历。北方的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经常吃不饱,为了生存,就时常进边关来抢掠。于是,当时和游牧民族接壤的秦、燕、赵都在边关建造了一定规模的长城。

再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在原来的基础上把燕赵两国的长城连接、加固和维修。就这样,首个大规模长城就建成了。到西汉初期,因为长期的战争,国力非常贫乏,造成长城常年失修,对匈奴的抵抗作用大幅度降低。所以西汉就开始实行“和亲政策”,直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才开始真正与匈奴战斗。

此后,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以至“千古胡兵屈仰止,万重血肉铸安宁”。

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现存的长城遗址主要是明朝时修建的,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等十五个省区市都有分布。它西起甘肃省嘉峪关,东到河北省的山海关,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

华杉详解

所谓盐碱地,主要有四种危害:不生五谷,没有食物,军队得不到补给;水草薄恶,难以宿营;地势宽广而低下,防守无所依靠,难以构筑工事;地气湿润,容易生病。

如果沼泽地太大,一天走不完,那宿营和备战就一定要寻找有水有树的地方。近水草,就代表有水源,士兵和战马有水喝;背靠树木,就不至于四面对敌。红军过草地时就碰到过沼泽地,走着走着就可能突然陷进水中。由于这种地形特殊又恶劣,所以历史上,很少在这种地域打仗。

平原地带则是最常见的战场地形之一,尤其便于骑兵作战。所以军队在平原驻扎,要选择平坦的地方,没有沟沟坎坎,这样便于车骑奔驰往来。但也不能四面都平坦,否则我方就四面受敌了。最好首先是“右背高”——右边背靠着高地,左边平坦,这样我们后有屏障,前可杀敌。其次,“前死后生”——前面是战场,后面有靠山,这样我们打起仗来就便利了。

那如果是在平原上防守,就要想方设法给敌人制造障碍了,比如修建城池、挖护城河等。其中,长城就是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军事工程。此外,中原王朝还在平原地带大量种树,用树林来减缓北方骑兵的速度,尽量不让他们**。

“凡此四军之利……”这段和“凡军好高而恶下……”这段是对山、水、斥泽、平陆的处军之法的概括。山陆之战,不要仰攻高处;水上之战,不要逆流而上;草泽之战,不可深入;平地之战,要背靠实地。

这里的黄帝,是炎黄部落中的部落酋长黄帝。据说,天下兵法始于黄帝,黄帝兵法由他的大将风后所做。例如“以正合,以奇胜”这样的方法,就出自风后兵法的《握奇文》。所以孙子的兵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和孔子一样,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叙述,不是创作,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

但直到今天,《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还在时代的最前沿。英国著名战略家李德哈特评论说:“世上只有两部军事战略书籍,超越其他兵书战策,就是《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而《战争论》比起《孙子兵法》来,还是过时了。”

可见,智慧的思想结晶是永远不会没用的。我们虽然不用拿《孙子兵法》来打战,但它仍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我们很多规律和方法的指导、启迪。

名家注解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

张预注:“以其地气湿润,水草薄恶,故宜急过。”

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

李筌注:“急过不得,战必依水背树。夫有水树,其地无陷溺也。”

平陆处易

杜牧注:“言于平陆,必择其中坦易平稳之处以处军,使我军车骑得以驰突。”

而右背高,前死后生

贾林注:“岗阜曰生,战地曰死。后岗阜,处军稳;前临地,用兵便;高在右,回转顺。”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王皙注:“处阳则人舒以和,器健以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