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①,必杂于利害②。杂于利,而务可信③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注释
① 智者之虑:虑,思考。聪明人的思考。
② 杂于利害:杂,掺杂、混合。思考问题既考虑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
③ 杂于利,而务可信:务,事。信通“伸”,伸展、达到。文中指看到有利的一面,才能提高胜利的信心。
译文
聪明将帅的思考,必须兼顾利害两方面的考虑。(在考虑不利条件时)看到有利条件,才能提高胜利信心;(在看到有利因素时)看到不利因素,祸患才可能排除。
历史故事
郑国伐蔡
郑国曾是春秋早期的霸主,郑庄公在位时期,强盛一时。但郑庄公死后,几个儿子内斗,政权几经更替,郑国就衰败了,沦落为一个中等国力的国家。不过春秋时期,诸侯国非常多,大小、国力各自不同,有很多比郑国还弱小的国家,蔡国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年,郑国出兵攻打蔡国,打胜了,国人皆喜。唯有一位叫子产的人很忧惧,说:“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意思是,一个小国不好好地勤修内政,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反而让百姓处于战事之中,这是大祸。他还说:“蔡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如果楚国以此为借口攻打郑国,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子产是国君的孙子,当时还很年轻,而他的父亲是此次战争的将领。他听了这话,极为生气,认为子产根本不懂国政。可是后来,郑国果然引火烧身,被楚国以此事为借口攻打。
子产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产是郑穆公之孙。他改革土地划分制度,修改交纳军赋的数量,修订并发布法律,做了一系列的革新。郑国在子产的治理下呈现出中兴局面。
华杉详解
曹操对这段话的解释是:看到利,就多想想它有什么隐患,藏着什么危险;看到害,就多想想它有什么积极的一面,能转害为利。遇到困难或突发事变,要懂得变通。如果把敌人可能害我的地方都考虑过,他怎么害都害不到我,则我们的计划就可以实行了;如果在敌人害我的地方,还能看到其中掺杂的利益,那么这个害处也可以解决。
曹操讲得深刻。那我们自己思考一下,有没有做到在利中见害、害中见利。
不一定,可能很多时候,在害中思利简单,在利中思害很难!
因为人们的心理总是一厢情愿,抱着侥幸心理,想既有利又无害。贪利时是真贪,避害却不是认真地避,而是在心理上逃避,侥幸且疏于防范。见到有利的时候,心里可能也知道有风险,却认为那不会发生。见到风险的时候,又坚信自己能克服,最终获得利益!这实在是想得太美。
很多人认为危机=危险+机会,如果能化解危机,就会有机会。实际上危机的“机”,是扳机的“机”,一扣下去,必定伤人。我们不要去扣那个扳机,该认输的时候认输,就是最积极的处理。谁不会遇到点儿坏事呢?不要老想把坏事变好事,这么一想,我们可能就会继续投入,结果害没能转化为利,损失反而越来越大,那就不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本意了。
郑国攻打蔡国,就没有在利中看到危害,或者没把楚国的危险当作一回事,结果自作自受。
然而,孙子的兵法往往也是辩证的,他教我们见到好处时,多想想可能的坏处;也教我们看到危险时,多想想积极的办法。替《孙子兵法》注解的张预就讲过一个战例。西晋八王之乱时,将领张方驻扎洛阳,连战皆败。有人劝他逃跑,他却说:“兵之利钝是常,贵因败以成耳。”这句话,前一句意思是胜败乃兵家常事,后一句则耐人寻味,“因败以成”,一路失败,最后把事办成了。结果他真得夜潜逼敌,克敌制胜。这就像搞科学发明实验,失败是成功之母,顺着失败一路总结,最后成功。
所以,我们在面对利益时要冷静,不要盲目乐观。但在遭遇失败时也不要气馁,积极总结失败中的经验,为最后的成功打好基础。
名家注解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曹操注:“在利思害,在害思利,当难行权也。”
贾林注:“利害相掺杂,智者能虑之慎之,故能得其利也。”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曹操注:“计敌不能依无地而为我害,所务可信也。”
张预注:“以所害而掺所利,可以伸己之事。”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贾林注:“在害之时,则思利而免害。故措之死地则生,投之亡地则存,是其患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