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君命有所不受”不可轻易用(1 / 1)

原文

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①,不能得人之用矣。

注释

① 五利:九变里面的五种情况。

译文

国君的命令,有时(虽可以接受但)不接受。将帅能精通以上机变的应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如果不懂得临机应变,即便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懂得临机应变,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军队的战斗力。

历史故事

岳飞北伐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在南宋主战派、主和派与投降派一直争论不休的局面中,岳飞始终坚持收复北宋故土。

岳飞三次投戎。有一次,他因以三百人的侦察小队打败偶遇的金军,初露峥嵘,后来随军转战各地,一路升迁。但是最终,北宋并没有挽回败势,“靖康之变”后,皇帝被掳,北宋灭亡。

岳飞的抗金决心并没有动摇,一直奋勇作战。然而,由于南宋朝廷倾向与金兵议和,所以有意打压朝中的抗金力量,岳飞的军队也经常受到制约。但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岳飞仍然取得了收复南京、收复襄阳六郡等辉煌战绩。金国军队甚至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

为了进一步收复中原,岳飞多次北伐,一度重挫金国太子兀术,包围北宋旧都开封。可与此同时,南宋朝中却积极地准备与金国议和。投降派秦桧一直阻挠宋军各路北伐兵,将岳飞陷入孤军作战的险境。宋高宗也连发十二道金牌,措辞严厉地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却也不得不服从命令,北伐至此功亏一篑。

岳飞

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诗人。岳飞是杰出的统帅,也兼具文才。因为他坚持抗金的志向和高尚气节、爱国爱民的品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优良精神的代表。

华杉详解

“君命有所不受”,是《孙子兵法》里名句,即只要有利于战事,不必拘泥于国君的命令。

可实际上真能做到吗?我们看看历史里,是不是“君命有所不受”呢?不是!

前文讲的哥舒翰守潼关,唐玄宗催他出战。他知道出战必败,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君命有所不受的下场就是被处死,前面高仙芝、封常清这样的名将都被玄宗斩了,所以哥舒翰只好“恸哭出关”。

岳飞被宋高宗召还,北伐功亏一篑,他能不能“君命有所不受”呢?也不能。不受就是死,只要皇帝派一个监军带圣旨来,在军营中就能斩了岳飞。

大将对君不能“君命有所不受”,那小将对大将能不能不受“命”呢?看看下面的例子。

赵奢与秦军战斗时,秦军包围武安。赵军中一位小将忧心如焚地向赵奢进谏,说快去救武安,否则将如何如何,赵奢立马把他斩了。后来,另一位军士许历进言:“先占北山者胜,请在北山扎营列阵。”赵奢同意了他的意见。许历说:“我的话已说完了,请您行军法斩我吧!”赵奢却在得胜还师后,封许历为国尉。

从这个案例我们看到:第一个被斩的,他只看到局部,未看到全局;只看到现象,未看到本质。他的判断,并不如上级的判断,但他要“君命有所不受”,结果他被斩了。第二个“君命有所不受”的许历,首先他有必死之心,我的话对国家有用,我说出来,死而无憾。所以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先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太少见了,因为都这样就没法儿指挥了。如果大将对国君、小将对大将都君命有所不受,每个人都不接受上级的判断,那还怎么指挥呢?

所以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要理解:

第一,这句话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只是建议。孙子是希望君王让具体指挥作战的人决策,尽量控制自己遥控的冲动。

第二,这句话是九变之一,是讲变通。所谓变通,就表示这不是一般情况,是很特殊的情况。不听国君的命令是死罪,但是极特殊的情况下,听了肯定得死,不听却可以为国家建功,这时候可以变通,不听。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这一段是对前面几篇的总结。这里的“五利”,其实和九变是一个意思,就是九变里面的五种情况。哪五种?有的解释成“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有的解释成“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总之,就是要懂得变通。

在生活中,随机应变也有大用处。从小方面说,和朋友约好的事临时有变,我们要有预备计划;从大方面说,国家发生地震、旱涝灾害时,要有预案。我们周围的环境总是不停变化的,掌握随机应变的处理方式,将大大有益于我们的成长。

名家注解

君命有所不受

曹操注:“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