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译文
有的城池(虽可以攻但)不攻,有的地方(虽可争但)不争。
历史故事
朱棣起兵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为燕王。朱元璋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建文帝想削弱藩王的力量,引起了朱棣的不满;而且朱棣是建立明朝的功臣,手下兵强马壮,便有了篡位的念头,最后发起了靖难之役。
战事前期,处于胶着状态。燕军虽然胜仗多些,但也损失惨重,如果拖下去,燕军拖不过朝廷,会渐渐处于下风。后来朱棣得到内臣密报,知道南京城防空虚。于是他改变战略,亲率大军渡过长江,直逼南京。城中权贵见大势已去,开城门投降。朱棣最终造反成功,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
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虽然是篡位登基,但他很有才干。在他的统治时期,他亲征蒙古,收服安南。此外,还有“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通大运河”等大事发生。这一时期,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华杉详解
曹操在注解这一句时,举了一个自己的战例。他说如果城池又小又坚固,守军粮食又多,就不要攻,因为利益不大。所以他在攻打徐州的时候,放弃了华、费二城,得以集中兵力直取徐州,得十四县地盘。
所以,敌人在要害之地深挖城壕,多积粮食,就是为了拖住我们的部队,如果攻拔他,得不到太多利益;如果攻不下来,更是挫我兵势。这种情况,就不要去攻打他。
从朱棣的例子里不难看出,“城有所不攻”对于造反来说最为重要,可以称为“造反兵法”。
前文王阳明平宁王之叛的战例,宁王的失败也就在于,他没有抓准时机直取南京。王阳明乘虚夺取了宁王的老巢南昌,赌他回师来救。宁王的幕僚们都在劝:“城有所不攻,南昌咱不要了,得了南京,得了天下,南昌不还回来吗?如果在南昌被拖住,失了战机,大事就完了。”但宁王就是受不了老巢被端,放弃了马上就要攻下的安庆,回师来救。结果南昌他没能夺回去,半道在鄱阳湖就被王阳明擒了。
也许有人会奇怪,都是军事重镇,为什么首都就这么重要?后世西方的战略家把这总结为战略纵深或战略瘫痪——一路攻到敌人中枢,把他中枢打瘫痪,全国就投降了。所以战争不一定要步步为营、步步布防,甚至不一定要等补给线,关键是快。二战时德国的闪电战,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地有所不争”的失败例子,则是吴王夫差。夫差攻下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后,就志得意满,又想攻打齐国,争霸天下。大臣伍子胥劝他去争越国的地,不要去争齐国的地。因为吴国和越国都在南方,越国的地能守住,也能耕种,而北方齐国的地没什么用,也守不住。可惜夫差不听,结果就在他进军齐国的时候,勾践乘他后方空虚,突然袭击。最终吴国为越国所灭,夫差自杀。
这些例子都教导我们,做事要学会辨别和取舍。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事要做,如果把精力平均地花在每一件事上,可能样样都做不好。合理分配时间,在关键的事情上花力气,才能事半功倍。
名家注解
城有所不攻
曹操注:“城小而固,粮绕,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地有所不争
曹操注:“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