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衡量利弊,放弃某些战斗(1 / 1)

原文

军有所不击。

译文

敌军有的(虽可以打但)不打。

历史故事

沈攸之叛乱

沈攸之是南北朝时宋朝名将。刘宋末年,权臣萧道成私自废立皇帝,为自己篡权铺路。沈攸之不服萧道成,就在荆州起兵反叛。

沈攸之的本钱不小,他素养士马,多积粮食,战士十万,甲马两千。叛军到达郢城时,他手下的功曹臧寅说,郢城易守难攻,没有十天半月拿不下来。如果不能顺利拿下,锐气兵威就没了。造反这事,兵士们都是被裹挟着干的,一看不行,军心就有变。于是他劝沈攸之,不如放弃郢城,顺流而下,直取都城建康,拔了刘宋的根本,郢城不就可以下诏招降了吗?

可是沈攸之不听,尽出精锐攻城。郢城郡守拒不投降,城攻不下来。跟着造反的士兵看见第一仗就这么难,造反成功的希望渺茫,谁都不想担这灭族的大罪,就纷纷当了逃兵。沈攸之见大势已去,最终自缢而亡。这场叛乱就这么稀里糊涂结束了。

沈攸之

南北朝时期名将。刘宋朝后废帝继位时,沈攸之担任顾命大臣。他长期盘踞荆州,早有反意。后来,萧道成杀废帝,另立傀儡皇帝。沈攸之一直觉得萧道成不如自己,因而起兵反叛,最终兵败而死。

华杉详解

前文所说的“锐卒勿攻”“归师勿遏”“穷寇勿迫”“死地不可攻”,都属于“军有所不击”的情况。此外,曹操还补充解释:如果敌方是小股困穷之兵,又据险地死战,吃掉他没多大利益,代价却很大,甚至耽误整个战局进展,那就不要打。杜牧也补充说,如果我强敌弱,敌人前军先至,也不可击。不要把他打跑,等他后军到齐,一举全歼。

在《军争篇》里,孙子认为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比战斗本身更重要;宿营,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这里,我们看到孙子又说,“不战”也是战斗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利弊衡量,也是一个全局观。利弊衡量,是指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值得;全局观,是指局部有利,全局可能不利,耽误时间,耽误决胜的战机。比如造反这种事,上策就是以最快的速度直捣京城,把君主拿下。一旦被拖住,全国动员,勤王大军集结,造反的事就没希望了。

所以,莫要贪图小利,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也不必可惜。如果看见A“军有所不击”,这话看起来简单,一听就懂。但是我们对照一下自己的情况,就发现要做到这条,也不容易。比如周末,我们本来有作业要写,也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是同学喊我们去玩,就架不住朋友的要求,放下了自己该做的事。等到星期天晚上了,才发现作业还没写,该干的事也没有干,这就违背了“军有所不击”的原则。要记住:球有所不踢,牌有所不打,作业不可不写,因为这才是我们的“初心”和“本谋”。

名家注解

军有所不击

曹操注:“军虽可击,以地险难入,留之失前利,若得之,则利薄。困穷之兵,必死战也。”

贾林注:“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穷寇固险而守,击则死战。”

张预注:“纵之无所损,克之无所利,则不须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