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涂①有所不由。
注释
① 涂:通“途”,道路。
译文
有些道路(虽可以走但)不要走。
历史故事
马援平岭南
马援是汉代著名军事家,也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他战功无数,可惜人生最后一场战斗却没能取得胜利,病死军中。
当时岭南地区发生叛乱,朝廷派马援和副将耿舒出兵。马援行军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充县的陆路,一是壶头的水路。马援想走水路,直捣匪巢。可耿舒认为陆路安全,水路太危险,一旦被敌人发现行踪,山高水窄,敌人居高临下,官军插翅难飞,那是真真正正死无葬身之地!
两人争执不下,于是上书朝廷,最后光武帝刘秀支持了马援的意见。然而果如耿舒所料,叛军很快发现汉军意图,登高守隘。加上军中起了瘟疫,士卒大批死去,马援自己也病死军中。
马援
汉代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最初是陇右军阀隗嚣的部下,后来归顺汉光武帝刘秀,并帮助刘秀平定陇西,功绩主要是平叛和守边。他忠心为国,“马革裹尸”这个成语就是由他而来的。
华杉详解
有的道路虽可以走,但不走;反过来说,有的道路不可以走,却可能走得通。这就是变。韩信破赵,就是走了一条理论上不该走的行军路线——井陉口;而马援最后一战,就败在走错一条路。
身经百战的马援,怎么会不知道水路的危险,犯这样的错误呢?
首先,他觉得陆路也不一定能走,这个观点确实没错。但是就算陆路不好走,水路毫无疑问风险更大,马援这是舍命一搏。他为什么舍命一搏?马援出兵之前,他的心理、情绪就已有征兆。
马援出征时已六十二岁。他出征之前,与送行的人诀别道:“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也就是说,他就想死在战场上,不想死在家里,所以产生一个典故——马革裹尸。
因此出征之时,马援对死亡就不在意了,而且这是他最后一次为国家建立奇功的机会。这场平叛已经打了两年,之前的将领都是走陆路,走陆路只能不败,不能得胜。所以马援即使知道水路之险,还是决定赌上一条老命。
然而他愿意赌,士兵们愿意跟着一起赌命吗?汉军被困在河谷之中,进退不得,瘟疫横行,每天都一批一批死去。副将耿舒焦虑万分,他人微言轻,皇帝也不听他的,没办法,他只好给他哥哥耿弇写信,述说情况。耿弇也是一员大将,他即刻上奏皇帝。耿弇的话分量不一样,加之军情确实紧急,刘秀派梁松去责问马援,并代理监军事务,可梁松到时,马援已经死了。
这一仗的最后结局,不是汉军打赢的,而是用计诱降,让叛军自己杀了首领,才得以平定。
马援赌命的心理,是我们的一个推断,不一定完全符合实情。但是现实中,我们的决策背后,确实会含有一些“个人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利益、个人抱负,也可能是某种情绪、焦虑、心理阴影。带着这种主观想法去处理事情,就容易不客观、不冷静。比如我们和朋友吵架了,气极之后就容易说出非常难听的话,事后冷静下来,才感到后悔。所以,处理问题时,一定要把自己的个人因素和情绪从决策中剥离出来,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名家注解
涂有所不由
李筌注:“道有险狭,惧其邀伏,不可由也。”
曹操注:“险隘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