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分清真败和假败(1 / 1)

原文

佯北勿从。

译文

假装败北的敌军不要追。

历史故事

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故事曾在前文多次当作例子,但没有详讲。这个典故就来源于秦国与赵国的重大战役——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前期,赵国的统帅是老将廉颇。廉颇坚守城池,拒不出战。秦军求战不得,久战不利,后来就使用了离间计,导致赵王换掉了廉颇,任命赵括为统帅。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但在领兵才能上却远远不及父亲。

等换了赵括后,秦军主帅白起派出饵兵,佯装败退,将赵括引到预设阵地长壁。这时的秦军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支与赵括作战;第二支穿插到赵军身后,挡住了赵括退路;第三支插到留守大本营的赵军营垒间,切断所有粮道,以及赵括与大本营的联系。赵军被围,动弹不得,终至全军覆没。

赵括

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名将赵奢之子。长平之战中,秦国因久战不胜,就派人散播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领兵。赵王急于求胜,于是用赵括换掉了廉颇。赵括虽然自幼熟读兵书,却缺乏临场应变,最终中了秦军诱敌之计,导致长平战败。

华杉详解

“佯北勿从”,是假装败北的敌军不要追,后面的“饵兵勿食”也有这意思。

派一支部队上去打,假装败退,引敌人大部队过来,然后出奇兵灭他。这是个标准战术,看过兵法的人都知道。但是到了战场,我还是没法判断敌人是不是假装败退;看见饵,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骗局。所以才有“纸上谈兵”之说,我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判断不了具体情况,就不算真懂了。

还是举韩信背水一战的例子。拿主帅,甚至拿皇上做饵兵,在历史上不止一回,因为这个饵让人无法拒绝,更别说一兴奋起来,哪管什么饵不饵的。韩信亲率饵兵出战,大张旗鼓,帅旗飘扬,赵军都兴奋了,都想着万马军中取韩信首级,自然容易中计。

反观赵括,据说赵括是熟读兵书的,那为什么他被秦军的诱饵骗了呢?

因为自信,自信必然轻敌。

赵括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可惜牛犊还是要被虎吃掉。一接战,秦军败退,赵括就觉得自己是对的、是强的,就马上追击。他想的不是“佯北勿从”,而是“击其惰归”,是乘胜追击,没料到这一追出去就不可挽回了。

有人说赵括的错误是不能活用兵法,这不是问题的本质,本质是他熟读兵书,不等于懂得兵法。我们上课,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一讲,我们就听懂了,一做习题,又不会了。所以之前不是真懂,把题做会了才算学到一点点儿。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一定要“时习之”,练习过了,才“不亦说乎”!

所以我们读书,每读到一条,只是知道有这么一条,不见得真会了这一条。一定要实践过了,练习过了,才算真知道了。而且知道的程度可能也很肤浅,要想深刻了解,这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最后,再顺便说下秦军主帅白起。孙子说“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敌军退回本国时不要拦截,不要把敌人逼得跟你拼命——他一条也没遵守,全部违反了,结果还把赵军围得死死的,全歼了。可见,白起这样才叫真懂了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