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译文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
历史故事
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和鲁国之间。齐国是当时的霸主,兵强马壮,鲁庄公为了避其锋芒,不得不先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
齐军看不起鲁军,认为鲁国人不堪一击。于是才一开战,一通战鼓擂过,齐军就要发起声势浩大的进攻。鲁庄公见状,也准备迎击,但臣子曹刿却说:“未可。”他命令鲁军严摆阵势,擅自出战者斩!齐军冲不破鲁军军阵,只好退回去重整旗鼓,再来,鲁军还是不战。直等齐军第三次击鼓了,鲁军才击鼓冲锋,结果大胜齐军。
后来,鲁庄公问曹刿这么做的原因。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这就是“一鼓作气”的典故出处。
曹刿
春秋时期鲁国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在位时,齐鲁两国先后爆发干时之战和长勺之战。鲁国在干时之战中战败,而在长勺之战中,鲁庄公听从曹刿的建议,从而击败了齐国。曹刿关于这一战的建议,也被《左传》记载,成为经典篇目《曹刿论战》。
华杉详解
“三军可以夺气”,就是打击敌军的士气,让他气势低落颓丧,让他没意思,提不起劲。士气没了,力气就没了,战斗力就没了。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了一个“疲劳动机理论”,可以解释士气和战斗力的关系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体的总能量是一个常量,每个人每天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分配能力。动机强烈,分配的能量就高,动机越低,分配的能量就低。于是士气一低,士兵的能量就低了。
曾国藩也讲过夺气。他说,守城之法莫过于“妙静”。就是敌军来,在城下鼓噪,我们不搭理他,安安静静地躲在城墙垛子后面,监视对方。敌军也不敢往城墙上爬,鼓噪几次,没有响应,他自己没意思了,就走了。这其实就是坚守不出的战法。
曹刿等齐军鼓舞了三次士气、再也鼓不起来时才反攻,就是一种夺气,也是利用气势决胜。
什么叫气势呢?《淮南子》说:“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励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逾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气势的关键在哪儿呢?在于“气机”,气机的关键,在于将领。吴起说:“三军之重,百万之师,张设轻重,在于一人,是谓气机。”
所以有时候,如果打击敌方全军的士气有困难的话,打击敌方将领也是一个办法。这就叫“将军可夺心”,将领的决心没了,他的队伍就散了。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魏拓跋珪和后燕的慕容宝作战,两军隔河对峙。慕容宝出兵时,他父皇慕容垂正生病。拓跋珪知道消息后,就派兵断了燕军后路,让他与国内消息断绝。然后俘虏了燕国使者,让他隔着河骗慕容宝道:“你父亲已经死了,快回去吧!”慕容宝听了,忧惧失心,当天夜里就匆匆忙忙撤退。拓跋珪趁势追击,大破燕军。
不过要夺别人的心,首先自己要内心强大。曹刿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军,自己先做到了镇定自若,这才顺利反攻。我们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自己要先充满自信,不畏惧退缩,才能解决。可以说,气势是篇大文章,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有了气势,就能离成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