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允许适当的抢掠(1 / 1)

原文

难知如阴①,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②,悬权③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① 难知如阴:就像阴云蔽天,其势不可测。

② 廓地分利:廓同“扩”。扩张领土。

③ 悬权:衡量利害轻重。

译文

军队隐蔽时,像乌云蔽日,难以窥测;军队一行动,就像雷霆万钧。夺取乡邑,分配俘虏,开拓疆土,权衡利弊,然后见机行事。事先懂得“迂直之计”的一方取胜,这就是争夺先机之利的原则。

历史故事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经建立过短暂的大顺政权,但在清军入关后,兵败被杀。

明朝末年,社会动**,各地起义不断。李自成的这一支队伍,趁着明军追缴张献忠的起义队伍的时候,占领了河南。随后,李自成便不断收留饥民,开仓赈粮,还提出了“均田免赋”口号,当时就有民歌说“迎闯王,不纳粮”。一时之间,李自成一呼百应,军队扩张到数万,每攻下一城,“举城哗然皆喜”。百姓都愿意听从他的命令,甚至配合起义军阻挠明军的作战。最终,李自成的部队进入北京,而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原名鸿基,在明末的各路起义军中,他是闯王高迎祥的部下。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继承了闯王的名号。此后经过八年多的四处征战,起义军自西向东一路攻城略地,最后进入北京,推翻了明朝。

华杉详解

抢劫是古代战争的潜规则,也是重要的激励,这是军队的丑恶面。

比如,中原王朝和北方匈奴打了两千多年的仗,匈奴每次骚扰边关,唯一的目的就是抢掠。既然大家一起出来抢,抢的机会和战利品的分配就一定要公平合理。否则,分赃不均导致反目成仇,军心就垮了。而历代战乱时期的名将,都是在分赃上特别公平的。

怎么做到公平呢?这很难,因为每个人都容易有“不公平错觉”,都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有将领就想出一个办法,我自己一分不取,我只拿皇上赏赐的,战场上抢来的全归你们分!那就谁也没话说了。

曾国藩讲,为将要廉。士兵不懂得谁战术高明,但是人人懂得钱多钱少。将领若贪钱或占大家的便宜,士兵就不给你卖命。你若自己廉洁,又时常能让大家得些好处,则个个奋勇跟你杀敌。这个“时常的好处”就很像临时放假。我们每周都有两天周末可以休息,因为这两天是该得的,大家认为理所应当,幸福感就差了。可若是偶尔因为突发事件不上课了,那大家一定欣喜若狂,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我们想激励别人,除了规定应该给的奖励外,最好还要有点儿“非正式奖励”,时不时让人意外。这样,就又有积极性,又有乐趣。

不过对于军队来说,抢不抢也要分情况的。如果是两国交战,纯粹争利,对敌国百姓就没必要客气。这种叫“侵”,是侵掠,是争利、抢东西、抢地盘,不是要推翻政权,取而代之。但若在群雄逐鹿的战乱年代,我们看到哪支队伍开始不抢东西、秋毫无犯了,那就是政治上有大志向的。他们已经把老百姓预设为自己的子民,要保护,预备未来统治他们。这种叫“伐”,是伐对方的宗庙社稷,把对方的政权推翻了,我来坐天下。

刘邦进咸阳,和百姓“约法三章”,就是伐。李自成进北京,最初还约束军队,他也是想伐。可惜在紫禁城住了没多久,他就忘了自己的志向,开始侵掠,在京城到处搜刮,大分子女金帛,搞得人心惶惶。这间接导致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最终使他自己灭亡了。

名家注解

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杜牧注:“如空中击下,不知所避也。”

掠乡分众

杜佑注:“敌之乡邑聚落无有守兵,六畜财谷易于剽掠,则需分番次第,使众人皆得往也,不可独有所往,则大小强弱皆欲与敌争利也。”

廓地分利

曹操注:“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

曹操注:“量敌而后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