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形兵①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②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③,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④,而应形于无穷。
注释
① 形兵:形,故意表现出的假象。兵,用兵所表现出的形态。
② 深间:深藏的间谍。
③ 错胜于众:错,放置。将胜利置于人之前。
④ 不复:不会重复。
译文
所以,伪装佯动运用到极致,就能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的话,即使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底细;即使有高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的办法。根据敌情而取胜,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来怎么胜的。人们只知道我方克敌制胜的办法,却不知道我方是怎样灵活运用这些办法的。所以每次取胜,都不是重复老方法,而是根据不同情况,变化无穷。
历史故事
王阳明平宁王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他还是位军事家,曾经带兵平定过宁王朱宸濠的叛乱。
当时,宁王大军已经包围了安庆。安庆一破,叛军顺长江而下,南京就是宁王囊中之物。而进了南京,宁王就有称帝的资本。何况在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个混世魔王,大臣百姓都不喜欢他,宁王只要能到南京称帝,不愁没有人支持。
王阳明手中只有一点儿临时拼凑起来的兵马,不能与宁王正面作战,他便决定运用“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的战术。那么在哪儿打呢?宁王在猛攻安庆,当然应该去救安庆。但是去了也未必救得下来,于是王阳明决定赌一把:他去攻打宁王老巢南昌,赌宁王会放弃安庆,回师来救。这样,王阳明就可以在宁王回援的半途——鄱阳湖设伏兵,和他决战。但是这个计划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宁王不回来救怎么办。安庆比南昌重要得多,宁王不一定会回来救援。但王阳明赌宁王没这个智慧和魄力,他赌赢了。宁王舍不得自己的老巢,明军一进南昌,他马上放弃已经接近崩溃的安庆,回师南昌。两军也果然是在鄱阳湖遭遇,结果恶战下来,宁王被擒。
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又名王守仁,他年少有志,能文能武。既能领军剿匪、平叛,又能著书立说,创立了儒家的一个著名流派——心学。他的思想对现代,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都有较大影响。
华杉详解
前一篇讲司马懿征辽东的故事时,司马懿的部下陈圭不懂他为什么安然不动,所以问他,上次他平叛是急行军,这次平叛为什么要缓缓图之。
可见,大家都看见司马懿怎么取胜的,但他是如何根据对方的兵形来因形制胜的,大家就不知道。等下一次敌形又不一样时,我因形制胜的方法又不是这回这个了。所以取胜的方法是不会重复的,而是因形而变化无穷。
这就是所谓的“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我看见人家是怎么取胜的,学得一模一样,最后却落得惨败。为什么?因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王阳明是根据当时的条件情况,才不救安庆而打南昌的,等我做的时候,所有条件情况都变了。而且我所看到的别人的胜利,不是孤立的,还有其他前提条件配合。如果这些前提我都没有,以为别人行我也行,那就要吃亏了。
比如前文里讲韩信背水一战。他把一万人布阵在水边,让士兵没有退路,他们就会殊死作战,就能战胜二十万人。我也照学,就能胜了吗?没准再多打一会儿,我的一万人就被人消灭了。或者对方高喊缴枪不杀,就有人要投降了。
韩信还有两千奇兵突入赵军营寨,这才是关键。我们都学会了“背水一战”这个成语,但我们敢背水布阵吗?王阳明赌宁王会救南昌,我处在那种境地,我敢赌吗?
所以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原因。我们学习别人成功的例子,关键看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别人长时间的功力积累。这两条要是我们不具备,就只能学个热闹,学个皮毛,当然是白搭。
还有一点,兵法要反着学,要多往坏处想,别想得太美。首先不是学怎么算计别人,而是要学会不被别人算计。不要老想着我“无形”,要反过来,每读一句,都把自己设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被误导,不要轻举妄动,先保住自己,再去琢磨别人,那才是兵法之道。
读书也一样,总是想当然地把自己带入胜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绪,是人天生的习惯。要注意反过来,把自己假设成失败一方的角色,多想想如何避免失败,才更能学到东西。
名家注解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杜牧注:“此言用兵之道,至于臻极,不过于无形。无形,则虽有间者深来窥我,不能知我之虚实。强弱不泄于外,虽有智能之士,亦不能谋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