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让敌人疑神疑鬼(1 / 1)

原文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①。

注释

① 乖其所之也:乖,违背、改变。指改变敌人进攻的方向。

译文

所以我方想跟敌人战斗时,敌方虽然高垒深沟,还是不得不与我方战斗,那是因为我方攻打它必须救援的地方。我方不想跟敌人作战时,就是在地上画条线防守,它也无法同我作战,那是因为我方诱使敌人背离了它要前进的方向。

历史故事

空城计

空城计来源于小说《三国演义》,虽然真实性值得怀疑,却是非常经典地利用“虚实之道”战斗的故事。

诸葛亮北伐时,因为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趁机率领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城池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守城的兵马只有一万人,毫无抵抗能力,司马懿若攻城,定可一鼓而下。于是诸葛亮镇定自若,大开城门。司马懿一看,觉得很不合理。一方面,他怀疑诸葛亮是在虚张声势,吓唬自己;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诸葛亮是将计就计。结果,在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埋伏这点上,司马懿永远没法猜对。再说诸葛亮为人谨慎,不会让自己陷入险境,所以还是有伏兵的可能性大。司马懿最终还是选择撤退了。

司马懿

三国时期曹魏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司马懿曾长期韬光养晦,后来被曹操征召。因为辅佐曹丕,司马懿一步一步成为魏国权臣。最终,在魏国第三代皇帝登基后,司马懿发动兵变,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成为西晋的奠基人之一。

华杉详解

“攻其所必救也”这点,前文已经讲过围魏救赵等多个例子,这里不再详说。这里我们主要讲讲“我不欲战”时的情况。

曾国藩曾经说过,守城最好莫过于“妙静”。怎么个妙静呢,就是当敌军在城下鼓噪时,我方不做任何反应,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回应。守城的人在后面躲着,也不在城垛上出现。敌人看到这种情况,轻易是不敢架云梯往城墙上爬的,因为敌人往往会先看我们的动作,再制定下一步动作。我们没有任何动作,甚至连个人影招呼都没有,他们就兴奋不起来了,再鼓噪几次,自己没意思了,就走了。

再说曹操。有史学家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是编的,但赵云却有个真实的“空营计”。当时,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赵云守别屯。他带几十骑出营查看地形时,忽然遇到曹操大军,赵云且战且退,曹操大军一路追来。赵云退回营中,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一看,顿时面临A、B两个选项:

A. 赵云是“乖其所之,使敌不得与我战也”,是装神弄鬼想把我吓走。

B. 赵云是“利而诱之,伏而击之”,派小股部队佯败诱我来,然后设埋伏消灭我。

那么,赵云到底是吓唬他还是埋伏他呢?曹操继续用《孙子兵法》的方法来思考:今天这一仗不是我计划中的,是赵云安排的,如果不碰见他,我根本不会到这儿来。所以他为主,我为客;他为实,我为虚。应该选B。

结果曹操就退兵了。可见实际情况往往是偶然的。

但我们不能说曹操的分析是错误的,他的分析完全正确,决策也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我们不能以一次得失来评论决策。领导者一天要做出无数决策,很多都关系着生死存亡,影响深远。想要所有的决策都正确,是不可能的。现实是什么呢?是用成功弥补失败,用正确抵消错误。曹操虽然这次选错了,但这无伤大雅。

名家注解

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曹操注:“乖者,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敌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