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①,大敌之擒也。
注释
① 坚:固守。
译文
如果与敌人兵力旗鼓相当,就要设法击败敌人;如果比敌人兵力少,就设法摆脱敌人;如果比敌人力量弱,就避免决战。所以力量弱小的一方如果顽固硬拼,必然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历史故事
李陵孤军入匈奴
在西汉对匈奴的作战中,李陵算是西汉一位比较有名的将领。可惜他最终兵败被俘,不得不投降匈奴。
原本,汉武帝是派李陵押送粮草的,可李陵不愿意只负责运输队,他想独当一面,于是提出自己可以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汉武帝被他的勇气所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另一位将领路博德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队。但路博德却上奏武帝,说现在正是匈奴牛肥马壮之时,不宜开战,最好等到春天再和李陵一起出击。武帝见到奏书大怒,以为是李陵后悔了,才指使路博德上书,结果把路博德派到了别处,只让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击匈奴。
后来,李陵遭遇匈奴主力三万多骑兵,虽奋力顽抗,杀敌千人,但是匈奴援军越来越多,李陵只好且战且退。最后,李陵军战到赤手空拳,只能把车轮斩断当成武器。李陵自觉无颜回去见武帝,就想自杀,被部下劝阻后,他便与十多名壮士一道突围。匈奴数千骑兵在后紧追,李陵穷途末路之际,只得下马投降。他的部下四散逃命,五千人的部队逃回塞内时仅剩下四百余人。
李陵
西汉时期将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像祖辈一样,他善骑射,爱士卒,颇有美名。但在随汉武帝出征匈奴时,因寡不敌众而投降。汉昭帝继位后,朝廷有意让李陵回归,但李陵已在匈奴生活近十年,最终他没有回汉朝,老死匈奴。
华杉详解
孙子是极其保守谨慎之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打。所以只要兵比敌人少,就不跟他打。李陵挑战了孙子的这一条,可惜没挑战成功。他虽然以区区五千人杀了很多匈奴士兵,可终究架不住敌人数万兵力。
这一点似乎跟我们平时宣扬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也有很多,怎么能因为敌人多就不打呢?可实际上,以少胜多自古以来都是小概率事件,正是因为很稀少,才被到处宣传,被一代代地记录下来。三千年的例子累积起来,看着就好像很多了。而那些“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的将领,没人记录,因为逃跑有什么好宣扬的呢。因此,孙子讲不要以卵击石,可历史上对《孙子兵法》做注解的十一位大师,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找到不以卵击石的战例!因为史书上没记载逃跑的例子。只有张预注解说:“若我治彼乱,我奋彼怠,则敌虽众,亦可以战。”很多人看到这条,就以为自己能做到“则敌虽众,亦可以战”,没看到前面还要“我治彼乱,我奋彼怠”。事实上,每一个以少胜多的例子后面,都有无数的偶然,少一个都不行。
这里举一个“逃跑成功”的案例,但这不是一场战役。明代的王守仁,被誉为千古圣人,立下很大的学问和功勋。但当锦衣卫为了陷害他,做出种种丧尽天良的事来挑衅和构陷他的时候,他全都忍了。因为不忍的人都粉身碎骨了,救不了任何人,这就是我们说的忍辱负重。王守仁认输了,等到输得不能再输,剩下的就是赢!
我们当然都想赢,但是要懂得认输。考试失利,被别人批评,受到嘲笑……不要太在意。输了,生活还会继续,坦**看待输掉的,保住和扩大赢得的,就可以了。
名家注解
敌则能战之
曹操注:“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
不若则能避之
张预注:“若我治彼乱,我奋彼怠,则敌虽众,亦可以战。……若吴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万众,谢玄以八千卒败苻坚一百万众,岂需逃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