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集中优势兵力和分兵作战(1 / 1)

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①,五则攻之,倍则分之②。

注释

① 十则围之:十,泛指很多。如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则围困敌人。

② 倍则分之:兵力一倍于敌人,分散敌人再打。

译文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可以进攻;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

历史故事

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战役是发生在明朝与后金努尔哈赤之间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役中,后金就是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以少胜多,连破三路明军。

后金经常骚扰明朝边防,又打败了同族的叶赫部。叶赫部向明朝求援,明朝就决定大举讨伐,以图彻底消灭努尔哈赤。

当时,明军商议兵分四路,分进合击,围剿后金都城赫图阿拉。明军的总兵力超过十万,远远多于整个后金的兵力。面对这种形势,努尔哈赤没有分兵迎击,而是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策略,集中优势兵力逐一击破。于是,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八旗兵,首先迎战明军主力的西路军,攻破明军的萨尔浒大营。首战告捷后,努尔哈赤又利用时间差,依次打败了明军的北路和东路。

这时,坐镇沈阳的明朝总指挥杨镐,其实还保留了部分兵力,但当他听闻三路丧师后,没有做出任何迎战打算,还急令南路的明军火速撤退。南路明军撤退时,沿途听到山上后金兵的鸣锣声,还以为是后金的追兵,仓皇跑窜中居然自相踩踏,死伤千余人。至此,萨尔浒战役落下帷幕,成为明清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努尔哈赤

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努尔哈赤出生在一个小部落酋长的家里。他的父亲和祖父在明军的战乱中被杀,努尔哈赤以此为契机,走上了起兵的道路。他统一了女真,建立后金,先后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战胜明军,为清军入关奠定了基础。

华杉详解

孙子是非常强调兵力原则的,有绝对优势兵力才能开战,十倍优势才打包围战。杜牧注解《孙子兵法》说,“围”是四面垒合,不仅要战胜敌人,而且不能让他逃跑。所以如果兵不够多,就有缺漏。

曹操注解说:“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如果我方有五倍优势才进攻,怎么攻呢?以三倍兵力为正兵出战,留两倍兵力做预备队等待。比如西魏时独孤信攻打凉州:独孤信派遣将领们在夜晚攻打城的东北角,自己则统率壮士袭击城的西南角,一夜就攻克了凉州城。

“倍则分之”,如果兵力是敌人的两倍,则优势不够大,还要想办法。至于怎么办,杜牧认为是“分敌人”,曹操认为是“分自己”,其实这两种分法都没错。分敌人,就是让敌人在本来就比我方少的情况下,还要再分兵,他的兵就更少了,也更容易战胜。分自己,就是要分“奇正”。而且曹操讲得很具体,分多少都讲了。如果我众敌寡,挑宽敞地方跟他打;若五倍于敌,则三正二奇;三倍于敌,则二正一奇。正兵攻其前,奇兵攻其后。

这里大量涉及正兵、奇兵的概念,会在后文的《势篇》中再具体讲。努尔哈赤就是分敌人的战法,而且还是明军自己主动分的。本来明军的兵力是远远多于努尔哈赤的,可分成四路后,每一路的兵力就比努尔哈赤的总兵力少了,结果失去了优势,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