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婚恋关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一个优质的单亲妈妈,胜过低质的双亲家庭(1 / 1)

一封单亲妈妈的来信:

我是一个单亲妈妈,在儿子三岁时,因为前夫出轨而选择了离婚。前夫离婚前后,都对家庭不管不顾,做了很多伤害我和孩子的事情。前夫以及他的家人毫不顾忌,当着孩子面辱骂我,甚至对我动手,给孩子留下很大的心理伤害。导致孩子一直没有安全感。离婚的时候前夫没有留下什么财产给我和孩子,我得到了孩子的抚养权,用一年时间让生活回到正轨。离婚之后我用心陪伴孩子,带孩子逐渐走出了阴影,现在孩子有了很明显的积极变化。而前夫长期缺位孩子的成长,离婚后,也没有做到对孩子的关心与陪伴,并且不愿意给抚养费。所以,我希望你可以写一篇单亲家庭,尤其是单亲妈妈如何引领和教育孩子的文章。

我不喜欢“贴标签”,因为“贴标签”本身是一种无形的暗示,我们想要打破人生的桎梏,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去除那些加诸我们身上的暗示(束缚)。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将“离异并独自抚养孩子的女性”称为“单亲妈妈”,但是却不应该被标签所限定,相比较强调“单亲”这个词,我们更应该记住自己“妈妈”的身份。

王菲的女儿李嫣,是比较严重的唇腭裂患者,但是李嫣的性格却非常阳光,她丝毫没有因为自己的生理缺陷而有一丝一毫的自卑。有人说这是因为王菲给女儿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我认为这种说法太过片面,优越的生活条件和阳光开朗的性格,并没有必然的关联。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王菲,是否会介意李嫣的兔唇,王菲回答说:“我觉得我的孩子完全是正常人,而且非常漂亮。”

王菲当时的表情非常自然,既没有因为记者提及李嫣的“缺陷”而恼羞成怒、面露不悦,也没有刻意地夸大,她只是很自然地说了一件她认为最正常不过的话。也许正是因为在王菲的家庭里,从来没有刻意强调李嫣的唇腭裂,所以李嫣才能完全不把自己的“缺陷”当成是一个问题。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问题,只有你把它当成是问题,它才是问题。

这就是暗示的力量。

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权威,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也就是父母的暗示与期待,它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当一个妈妈不往自己身上随意地贴标签,尤其是容易引发歧义的标签时,她的这种态度,也会传到孩子那里,孩子也不会因为自己生活在离异家庭而变得敏感自卑。

父母能为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的确有“高低好坏”之分,但评判的唯一标准,是对孩子陪伴的质量。这个标准与金钱物质无关,与家庭是否完整也无关,只与父母是否用心、能否给孩子恰当的抚养方式有关。

社会上有一些对单亲家庭不友好的声音,其中指向最多的就是单亲家庭容易滋生“共生关系”。其实这不是单亲家庭的顽疾,而是整个家庭教育的顽疾,不过在单亲家庭中,因为爸爸这个角色的缺位,使得母子之间产生共生关系的可能性更高了一些。

共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剥削”的关系,也就是父母不愿意给予孩子人格上的独立,其本质是用亲子关系剥削孩子的心理发展空间。同时,共生关系一定和缺少边界感有关。应该说一个孩子,从出生时剪断脐带的那一刻,就已经独立而完整地拥有了自己的身体,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岁月里,他的身体的全部感受、运动、器官的生长与老化,都只是孩子一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而一个人格独立且有恰当的边界意识的妈妈,她能意识并且尊重孩子和自己完全是两个人的事实。

妈妈虽然不能感知孩子的身体变化,但是和孩子之间有天然的情感链接,这使得让妈妈“放手”非常困难。在生活中,妈妈对孩子的包办替代和控制无处不在,当妈妈对孩子赋予太多“附加的母爱”,会令孩子感到窒息并在人格层面的发展止步不前。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在情感上远离妈妈的过程。

在单亲家庭,如果一个妈妈的自身人格不健全,则更容易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期待,包括自己的焦虑、强迫等缺陷全部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在亲子关系中,充斥着大量的担心、指责、怀疑、失望……孩子为了维持和妈妈之间的情感链接,为了避免分离和被抛弃,也会不由自主地按照母亲的“期待”,将自己活成无能的样子。

另外,在单亲家庭中,爸爸的缺位也容易让妈妈对孩子产生一种亏欠的心理,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孩子过度的补偿。这同样是单亲妈妈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

补偿和亏欠的心理,本质上仍然来自妈妈自身人格缺失的投射。妈妈将自己置身于婚姻关系的弱者地位,在她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可怜的,因为在潜意识里她把孩子已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她认为孩子也是可怜的。

很多单亲妈妈没有察觉到自己有这种心理,只是单纯地觉得孩子失去了爸爸很可怜。没错,爸爸的缺位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损失,但是如果有良好的母子关系,孩子依然可以健康地成长。单亲妈妈之所以会觉得亏欠孩子,过度地觉得孩子可怜,实际上还是她们把自己人格中的“内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与其说是在可怜孩子,不如说是在可怜自己心中的内在小孩。

如果妈妈有过度亏欠的心理,她可能会对孩子有过度的补偿,比较多的溺爱、包办和替代,这样的抚养方式一方面可能会令孩子变得唯我独尊、蛮横无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加重孩子内心的自卑感,他会认同妈妈对自己的可怜,在潜意识里认可自己是可怜的,从而和妈妈一样,以受害者自居。

婚姻的破裂对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一定会有影响,但是作为父母可以将这个影响降到最低。

父母如果和孩子的边界清晰,会明确地告诉孩子:“父母的婚姻虽然破裂,但是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我们对你的爱不会因为婚姻破裂而减少。”

在单亲家庭中,有时会发生一方将对方的仇恨、怨气传染给孩子,故意不允许对方探视孩子(用来惩罚对方),或者在孩子面前指责、污蔑对方等行为,这会给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这样的父母,即使婚姻关系解体了,但是他们在心理上的关系却还没有结束,他们并没有从这段关系中走出来,而是继续活在那种痛苦的体验当中,不断地反刍过去。毫无疑问,这样的父母会不断地给孩子施加负面情绪,让孩子背负着沉重的阴影。

如果遭遇了案例中的那位妈妈所说的情况,夫妻中的其中一方人格不健全,对家庭和孩子完全没有责任感,该怎么办呢?这时就更需要妈妈的自我成长。人格越健全的妈妈,带给孩子的正面影响就越多,越能化解爸爸在孩子心灵上留下的阴影。其次,因为孩子天生忠诚于父母的天性,所以如果父亲有遗弃或敷衍冷漠的行为,那么这肯定会给孩子留下伤害,作为妈妈,也没有必要逃避这一点,不用伪善地替爸爸编造谎言,比如告诉孩子“爸爸只是忙碌,他始终还是爱你的”之类的话。

一个人格完善的妈妈,一定是愿意面对现实的,无论现实有多么残酷,她都有勇气面对。为这样不负责任的爸爸进行粉饰是毫无意义的。妈妈可以引领孩子面对现实,虽然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一些伤害,但是却好过无意义地遮掩。

如果能划清心理边界,不让孩子对爸爸的离去产生自愧感,明白爸爸的冷漠不是自己的错误,那么对孩子的伤害就会降到比较低的程度。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对单亲妈妈来说也很重要: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永远并行的两种关系,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吞噬(取代)另一方。所以,夫妻关系的暂时“消亡”并不代表从此以后它就会完全消失。换言之,虽然单亲妈妈暂时失去了婚姻生活的伴侣,但是在合适的机会下仍然可以再次走进两性关系,而非从此之后在一份亲子关系中过完下半生。

孩子需要从妈妈的态度中知道:妈妈是一个成年人,她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她可以选择单身,但是她绝不应该“为了孩子”而选择单身。人格完善的妈妈会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我和你的爸爸是两个成年人,我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这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事,和爸爸妈妈对你的爱无关,所以,你不用为爸爸妈妈的婚姻破裂承担任何责任,也不会因为我们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而对你受到任何影响。”

将关系区分开,也就划清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于是孩子知道:他只需要为自己负责就够了,而妈妈也能为她自己负责,我和妈妈虽然非常紧密,但却是两个独立人格的人,各自掌控着各自的疆土。

一个人格足够完善的妈妈,可以在母亲、职员、妻子、女儿等多种身份中游刃有余,对于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示范。因为任何单一的身份,都会带来人格上的局限。在单亲家庭里,妈妈对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因为她几乎是孩子唯一可以“观摩”的对象。所以妈妈越是有能力平衡好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就相应的越来越健康。

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不一定去选择需要花很多钱的活动,比如和其他妈妈一起带孩子去感受大自然,让孩子们一起玩耍,妈妈们在一起聊天;比如去参观各种展览;比如带孩子一起去书店坐一坐,在安静的氛围中让孩子找到看书的乐趣;比如带孩子一起看电影;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群,和大家一起短途旅行或者参加公益活动等等。

的确,在单亲家庭里,妈妈一定会很辛苦,但是和孩子一起探索这个丰富的世界的过程,不仅是为了陪伴孩子,对妈妈自己也是一种疗愈。心理健康、精神独立、乐观积极的人格,是妈妈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拥有这样的人格的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