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孩子是主体(1 / 1)

于丹曾分享她培养女儿背诗词的经验。

很多人问我:“你教自己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当然教,但是我不会让她背着手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在她玩滑板车时,我们一起大声地背诵,或者她在浴缸里扑扑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致地提议,‘宝贝,我们背首诗吧!’”

于丹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成长比成才更重要,比起在专业上取得成就,她更希望女儿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女儿背诗词的时候,她从不限制女儿如何使用和想象诗词。女儿两岁多的时候,于丹出差回来,问女儿想不想妈妈,结果女儿竟然回答:“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有一次,女儿在大**蹦来蹦去,爸爸说她:“你别蹦了,都把床蹦坏了。”谁知女儿一边继续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让她爸爸瞠目结舌。

与于丹的教育方式类似,女作家池莉曾经写过一本自传体的小说《来吧,孩子》,里面详细描述了她养育女儿的过程,在书中,有一段内容令我十几年后依然记忆犹新,那几乎是我关于家庭教育的启蒙。在书中,池莉这样描述道:

亦池才五岁多的时候,跟随我下厨房,那时候她正起劲儿地学习把鸡蛋磕破,并运用腕力用筷子在碗里打鸡蛋花。忽然,她随口问我:“妈妈,你刚才放进锅里的是什么?”

我说:“是油和盐。”

她就说:“啊,我知道了。妈妈,胡椒味精盐,酸甜苦辣咸,这就是押韵吧?”

我十分惊喜,我看着她,连声叫好,我说:“当然!当然!这就是押韵!”

我立刻关掉炉火,放下锅铲,蹲下身来,把我的小姑娘拥在怀里,这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好火候,我们就此自然进入了学习诗歌的领地。我们母女面对面,坐两只小板凳,亦池的眼睛格外晶亮,这是因为自豪。我告诉她:“押韵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押韵了就会朗朗上口,就像吟唱一样,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我的小亦池,手里还玩弄着青菜叶子,就接着吟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她还顽皮地以手遮檐,做了一个动作,显然她是明白这句诗歌的意思了。

我马上进了一步,吟诵:“昔人已乘黄鹤去。”

她接:“此地空余黄鹤楼。”

我吟:“黄鹤一去不复返。”

她道:“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后她说:“妈妈,后面的我说了算,你好去做菜。”她还是一边玩弄她的青菜叶子,一边行若无事地吟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咏罢还大叹一口气,“哎——”她见我那般惊讶,便解释说:“哎呀就是发愁呀。”

两位才女教育孩子的方式几乎如出一辙,我认为她们的教育理念是相通的,就是在教育中以孩子为主体,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发展教育,所以她们的教育方式是柔软、灵活、无痕的,而不懂教育的家长,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自我为主体,教育方式僵硬、费力,效果还差强人意。

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女作家,我们可都是普通人,自己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又要上班又要做家务,谁能做着饭的时候把火关了陪着孩子念诗词?”

这话听上去似乎也有道理,但实则却经不起推敲。教育不会因为家长太忙就变得简单,恰恰相反,想要让教育变得简单,还真的需要一些“做着饭的时候把火关了陪孩子念诗词”的精神。

我曾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讨论度较高的问题: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家长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规划安排,教育好孩子(英语、运动、阅读、拼音、识字等等)?

提出这个问题的家长,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规划,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当家长带着这种刻意为之的心态时,其实可能就已经让教育的主体产生了偏差。

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养方式,要求家长不能行使父母特权,以简单的命令来管理孩子,需要有加倍的爱心和耐心来陪伴孩子成长,就像池莉做的那样,当发现此刻是孩子最适合学习押韵知识的时候,就马上停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顺着孩子的思路引领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孩子诗歌素养的熏陶。

反之,如果在教育孩子中以家长为主体,那么家长会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情况,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如何管理孩子。规定孩子什么时间练琴,什么时间写作业,背后都是以“不麻烦自己”为考量,所以,他们希望孩子乖乖听话,按照自己设定的“程序”做好该做的事情。

当家长以自己为主体管理孩子的时候,包办溺爱、严苛管制等不恰当的抚养教育方式就必然会出现,因为家长内心需要管理孩子,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学习和生活。

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仅是对家长体力的消耗、时间的占用、精力的透支,更主要的还包括需要家长打破原来的自我,不断成长。

如果家长把目光都聚集在孩子身上,希望能像修剪树木一样,将孩子修剪成一个完美的“产品”,那么家长自己就不用忍受自我否定和成长的痛苦了。这正是很多家长的偷懒和自欺。

家长自身不愿意花精力成长,无论怎么折腾孩子,都不可能养育出一个符合他们期待的孩子。

比如,一个4岁的小女孩用温水将乌龟烫死了,女孩的爸爸发现后勃然大怒,说孩子冷血无情,甚至还预测这孩子将来也不会是好人。但事实的真相是女孩担心冬天水凉,会冻死小乌龟,于是她出于好心给小乌龟加了热水。

面对这样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给孩子贴标签的爸爸,女孩一定会经常感觉委屈和被冤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发展吗?

还有些家长在知道了延迟满足能力的重要性之后,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在下次孩子想要什么的时候首先予以拒绝,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但是这家长却忽略了培养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的关键,是允许孩子自主做出选择(是抵御**还是现在就及时享乐),而不是由家长采用自己说了算的方式,不允许孩子接受**。这两种做法有着本质区别。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可能还会因为孩子的哭闹断定是自己平时溺爱孩子太多,所以认为下次“更不能满足孩子”。

以孩子为教育主体,家长需要不断地和自己的自以为是、评判思维、认知不够做“斗争”,这条路既艰巨又漫长。

归根到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角色既不是检察官和修剪员,也不是保姆,而应该懂得给孩子自由和尊严,懂得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个性特质。

就像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说的那样: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