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fú yóu)(1 / 1)

蜉蝣真的短命吗?

它们是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繁衍重任的呢?

赤壁赋(节选)

〔宋〕苏轼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纤纤欲飞的蜉蝣

听我讲文言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正经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他两次泛游赤壁,写下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在北宋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节选段的意思是,(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得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永存于世间。

虫儿有历史

在古人眼中,蜉蝣的寿命只有一天,所以用“朝生暮死”来形容这种小虫的一生。的确,蜉蝣成虫的寿命很短,这大概是因为它们的口器退化,无法进食,飞行和繁殖又会消耗很多能量,它们一旦产完卵,就会立马死去。不过,这短暂的“阳寿”只是蜉蝣成虫的寿命。在这之前,蜉蝣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虫在水中成长,以水草、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这段时间长达3年。其间蜉蝣要经历一次次的蜕皮(大部分12次,少部分20~30次),有个别的种类甚至蜕皮达40次。

博物小课堂

古老的蜉蝣

蜉蝣是蜉蝣目昆虫的通称,这是一类非常古老而原始的昆虫。大约3亿年前,蜉蝣就生活在地球上了。它们的原始还体现在翅膀上——不能折叠。蜉蝣的身形纤细柔弱,前翅发达,后翅退化,小到不仔细看都看不出来,腹部末端还有一对长长的丝状尾须。

“少年”蜉蝣

非常特别的是,蜉蝣在幼虫和成虫之间还存在一个“亚成虫”的阶段。幼虫爬出水面后蜕皮成为亚成虫,此时的蜉蝣翅膀呈不透明或者半透明状态,身体颜色灰暗,大部分的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它们就静静地躲在叶子背面,等待最后一次蜕皮,变成身体或雪白或奶黄、翅膀透明的成虫,准备举行一场盛大而庄严的集体婚礼。

繁殖的季节,成群的雄性蜉蝣婚飞(群体繁殖行为),雌性蜉蝣则飞入虫群与雄性蜉蝣**。

自然放大镜

蜉蝣的集体婚礼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寻找配偶、**并产卵的任务,蜉蝣会集体在河面上婚飞,那场面蔚为壮观。成千上万只蜉蝣聚集在河面上,夕阳照在它们透明的翅膀上,泛出金色的光芒,十分美丽。不久之后,完成终身大事的蜉蝣纷纷死去,尸体漂散在水面上,似落雪,也似飞花。为了完成这场集体婚礼,幼虫们也像商量好了似的在同一时间上岸蜕皮。

蜉蝣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对缺氧和酸性的环境非常敏感。它们只会选择水质好的溪流、湖泊产卵。在受污染的水域是看不到蜉蝣的,更别提婚飞的盛景了。

卵:蜉蝣将卵产于水中。

幼虫:蜉蝣的幼虫生活在水中。

亚成虫:蜉蝣的幼虫浮出水面,日落后羽化成亚成虫。

蜉蝣的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