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讨厌虱子吗?什么情况下人会长虱子?
蒿里行(节选)
〔东汉〕曹操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jǐ)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听我讲诗词
这是一首反映历史现实的诗。东汉末年,关东各郡将领起兵讨伐董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节选的这几句是说袁绍和袁术二人,一北一南,都起了称帝之心。战士们连年征战,不解铠甲,结果都生满了虮虱,百姓也死伤无数。累累白骨,散布在荒野,无人收埋,方圆千里也没有人烟,更听不见鸡鸣。百姓都不剩几家人了,想想就让人肝肠寸断。
虫儿有历史
古人不讨厌虱子吗?
随着卫生意识的增强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现在虱子基本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但是在古代,由于卫生条件差,人的身上有虱子是常有的事。古人对此态度却十分淡然,虱子甚至一度受到名士的追捧,历史上还留下了许多与抓虱子有关的典故。
东汉时期,有个叫赵仲让的文人,是“跋扈将军”梁冀的从事中郎。在一个冬日里,赵仲让解开衣服,对着太阳捉虱子。梁冀夫人觉得这样“不洁清”,但是梁冀却赞叹道:“是赵从事,绝高士也。”
最有名的一个典故和魏晋时期的大将军王猛有关。王猛出身贫寒,却心存高远的志向。东晋权臣桓温北伐,击败苻坚,王猛前去求见,却只穿着麻布短衣。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一边抓着身上的虱子,一边和桓温畅谈天下大事。桓温很是赏识,向王猛抛出橄榄枝,王猛却拒绝了。后来,苻坚专门派人去请王猛出山,王猛欣然答应,苻坚更是把他比作诸葛亮。王猛也是不负众望,成为政绩卓著、战功赫赫的大将军。
这样的故事在古代还有不少,可见当时的文人雅士不仅不讨厌虱子,甚至还把“扪虱清谈”当作一种不拘小节、气度非凡的表现。据说,当时人们捉完虱子之后,还要专门养着。
博物小课堂
虱子的藏身处
曹操诗句中的“虮虱”是“虮”和“虱”。“虮”指的是“虱”的卵和若虫,“虱”通称为“虱子”,指虱目这类寄生性昆虫。它们的个头非常小,只有几毫米大,没有翅膀,不会飞,喜欢藏在人、家畜等其他哺乳动物的毛发或者鸟类的羽毛下,吸食寄主的血液。过去,由于卫生条件较差,人们长期不洗澡,身上就容易长虱子。铠甲里长虱子,也说明将士们这身铠甲穿了很久都没有清洗,这反映的是战争的漫长和残酷。
藏身铠甲、叮咬人体的虱子很可能是人体虱,也叫“衣虱”。它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长有三对足。虱子是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这三个时期。它的卵是类似椭圆形的白色小颗粒,孵化出的若虫“虮”长得跟成虫有些相似,经过三次蜕皮后成为成虫“虱”。
卵寄居在人的毛发上。
如何除虱子?
即便在古代,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身上有虱子。古人头发很长,头上的虱子很难抓到。虽然有一些天然的洗发水,如草木灰、淘米水、皂角等,但他们也不经常洗。于是,人们发明了一种工具,叫“篦(bì)子”,中间有横梁,两边有两排非常密的齿,专门用来梳掉头上的虱子。
自然放大镜
虱的生活档案
生命周期:虱子的发育分三个阶段,从卵到若虫,再到成虫。雌虱会分泌黏性物质,把卵产在毛发或者衣物的纤维上,很难清理干净。
行为习性:虱子寄生于人体、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身上。
食物:宿主的血液。
虮,虱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