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xī shuài)(1 / 1)

斗蟋蟀这种活动是怎么来的?蟋蟀为什么叫“促织”?

夜书所见(节选)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斗蟋蟀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游戏。

听我讲诗词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感时伤怀所作,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梧桐的叶子,像是在诉说着丝丝寒意。寒风掠过江面,让诗人不禁思念起久别的家乡。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儿灯火,料想应该是孩子们在捉蟋蟀,更勾起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在这首诗里,“促织”便是蟋蟀。

虫儿有历史

古时候,人们发现两尾蟋蟀(雄性与雌性的区别在于雄性的屁股上有一对尾须,而雌性除了有尾须,还有一根长长的产卵管)十分好斗,因而发明了斗促织的娱乐活动。

这项活动到宋朝开始兴盛,南宋的宰相贾似道因酷爱斗促织,人称“蟋蟀宰相”,甚至还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蟋蟀的《促织经》。到了明清时期,斗促织更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爱的休闲活动。明朝文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斗促织》中写道:“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瓦盆泥罐,遍市井皆是,不论老幼男女,皆引斗以为乐。”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也写过关于促织的故事,其中记载:“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博物小课堂

雄蟋蟀为什么好斗?

雄蟋蟀好斗是因为它们平时都是独来独往,并且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一旦有其他雄性靠近自己的领地,双方就可能打起来。雄蟋蟀只有在繁殖的季节才会出去寻找异性,此时如果其他雄性也在场,一场恶战恐怕避免不了。人们利用雄蟋蟀的这个习性,把两只雄蟋蟀放在一个小罐子里,让它们逃无可逃,看它们彼此争斗。不过它们并不是一上来就开打,而是先鸣叫警告一番,再加上人们用草或马鬃毛在一旁撩拨,两只雄蟋蟀就撕咬起来,直到一方落败而逃,这场争斗才算结束。

听听蟋蟀的声音

蟋蟀是直翅目昆虫中的一科,也叫“蛐蛐”。古人很早就开始观察和饲养蟋蟀了。最早关于蟋蟀的记载见于先秦时期的《诗经》。五代时期的作品《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唐朝宫中养蟋蟀的趣事:“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一开始,人们养蟋蟀是为了“听其声”。雄蟋蟀成虫的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雄蟋蟀举起前翅,左右摩擦,就能带动发音镜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古人觉得蟋蟀发出的声音有点儿像织布机,并且蟋蟀一开始鸣叫就说明要入秋了,天气即将转凉,它的叫声就好像在提醒人们赶紧织布做冬衣,因而又叫它“促织”。

自然放大镜

在哪里能找到蟋蟀?

蟋蟀是穴居的昆虫,喜欢在夜间活动。它们常常栖息于地表,比如砖石的下面、土穴中或者是草丛间。一般情况下,蟋蟀在8月开始鸣叫,等到10月天气转冷的时候,它们会停止鸣叫。看准时间和地点,去找蟋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