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真的是因为“傻”吗?用灰扑扑的蛾形容美人合适吗?
梁书·到溉传(节选)
〔唐〕姚察、姚思廉
研磨墨以腾文,笔飞毫以书信。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lìn)!必髦年其已及,可假之于少荩(jìn)。
听我讲文言
到溉是梁高祖萧衍的大言臣,高祖对他很是赏识,君臣二人的关系非常融洽。高祖认为到溉的文章写得好,就像飞蛾赴火一样,为了追求完美,哪怕弄坏了身子也在所不惜。只是到溉如今年岁已大,高祖因此嘱咐他以后就让年少的孙子代写。
虫儿有历史
古人常在夜晚看见飞蛾扑向烛火,结果落得焚身而亡的下场。于是有了“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这样的感叹,也有了“飞蛾扑火”这个成语,但其实这只是古人的误解而已。
为什么飞蛾会“扑火”?
古时候没有电灯,大都以火照明,结果飞蛾朝着光明而去,却被烧死,这可不是飞蛾想要的结果。许多昆虫都有趋光性,既有向着光源的正趋光性,也有躲避光源的负趋光性,飞蛾显然是一种有正趋光性的昆虫。
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常有趋光性。
飞蛾只是单纯地喜欢光明吗?现代科学研究认为飞蛾其实是利用光线来导航。自然情况下,飞蛾利用月光、星光来找到方向。因为天体离我们很远,基本可视为平行光,飞蛾只需要与这些平行光保持一定的夹角就可以朝着一个方向飞。但是人造光源(烛火、电灯等)的距离近,是一种点光源,光线呈放射状。飞蛾在黑夜里看到一个明亮的人造光源,本能地会按照与光线保持固定夹角的方式飞行,结果它的飞行轨迹就变成了螺旋状,跌跌撞撞地飞向了光源。现在,你知道“飞蛾扑火”的真正原因了吗?
博物小课堂
蛾眉是什么眉?
唐代诗人温庭筠在《菩萨蛮》里写道:“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怎么,蛾还有眉毛吗?蛾当然没有眉毛了,但是它有触角。蛾的触角细长而弯曲,上面还有横着的短毛,就像羽毛一般,也像人的眉毛,所以古人把美人的眉毛称作“蛾眉”,渐渐也用蛾眉来代指美人。触角的形状也是区分蛾与蝶的关键,蝶的触角是长棒状的。
蛾究竟美不美?
常见的蛾都是灰扑扑的,而且大都在晚上活动。用它来形容美人真的合适吗?很多蛾确实又小又不起眼儿。比如,过段时间打开没有密封的装大米的袋子,从里面会飞出来一些蛾,那就是米蛾,既不好看,又让人厌恶。但是蛾中也有非常美丽的种类。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蛾——乌桕(jiù)大蚕蛾,还有仙气飘飘的绿尾大蚕蛾,以及美丽却有毒的马达加斯加金燕蛾。
自然放大镜
蛾的生活档案
生命周期:
卵孵化成幼虫,幼虫经过多次蜕皮、吐丝、结茧,蜕变成蛹。蛹在茧里发育成蛾破茧而出。大部分的蛾在死前**,雌蛾把卵产在它们幼虫期爱吃的叶子上,这片叶子将成为新生幼虫的第一顿饭。
行为习性:
多在夜间活动,常有趋光性。
食物:
绝大多数的幼虫吃植物。它们或吃植物的叶子,或钻进树干,靠吸食树干的营养来生存。土壤中的幼虫会咬食植物的根部等。成虫取食花蜜,可以给植物传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