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shì zi)(1 / 1)

看起来明明熟透了的柿子,为什么咬一口却又涩又硬?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柿子是中国传统的水果,“事事如意”的口彩让柿子的形象出现在房前屋后和剪纸、家具上。

听我讲诗词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的是杭州城春日的景色,充满听我讲诗词了生活气息。杭州城外望海楼披着明丽的朝霞,护江堤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呼啸的钱塘涛声在夜晚传入伍员庙,娇嫩的绿柳春色躲进了苏小小家。红袖少女夸耀杭绫柿蒂的织工好,青旗门前众人趁着春色争相买酒喝。是谁开辟了通向湖心孤山寺的道路?长满青草的小路弯弯斜斜,像少女的绿色裙腰。

水果有历史

皇帝爱吃的水果

早在公元前8000年,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采集柿子了。在浙江省浦江县的上山遗址中就出土了柿子核,足见这种水果食用历史的悠久。从春秋时期开始,人们就有意识地驯化野生的柿子树了。当然,这个时候的柿子树栽培技术还比较落后,仅限于供帝王赏玩。也不知道是当时的食物确实匮乏,还是帝王着实喜欢柿子,很多国君对柿子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比如,梁简文帝就曾经称赞柿子“甘清玉露,味重金液”。《礼记·内则》中记载了柿子作为三十一国国君标准饮食的规定,可见柿子的重要性。

柿子嫁接

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中介绍了柿子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柿,有小者栽之;无者,取枝于软枣根上插之,如插梨法。”看来在南北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柿子树的嫁接技术,并推广优良的品种,我们今天才能吃到这样美味的大柿子。实际上,几乎所有优良的木本植物水果都依赖嫁接技术才得到发展。如果没有嫁接植物,我们就很难吃到好吃的苹果、梨子、橘子和樱桃。可以说嫁接技术彻底改变了柿子的命运,让它从庭院赏玩的花木变成了大规模种植的果树。

博物小课堂

为什么柿子树有“小脚”?

柿子树多半是嫁接在黑枣树上的。黑枣树的根系发达,抗寒抗旱,作为柿子的嫁接对象再合适不过了。但是,柿子树和黑枣树嫁接在一起后,由于它们的生长速度不完全同步,就出现了茎干的基部细而上部粗的“小脚”现象。

柿子为什么涩?

柿子虽然通过嫁接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但仍面临着一个问题——天生的涩味。涩味本身就是让人不舒爽的味道,涩味物质(比如单宁)之所以让人感到不适,是因为它会跟我们味蕾上的蛋白质结合。柿子的涩味恰恰是未成熟的柿子防御动物袭击的一个重要“武器”。

后熟的柿子

即便吃是了看刚从起来柿红子彤树彤上摘的柿下子的也柿并子不,好嘴惹巴多。半如要果你受是苦个了急。性绝子大多,数柿子有种特殊的习性——后熟。前面我们说柿子的涩味源于其中的单宁,而挂在枝头的柿子多半都藏有充足的单宁。也就是说,这些水果不会在枝头完全成熟。因而,才有了人们往瓮里混装柿子和苹果的经验。这样做是利用苹果释放的乙烯促使柿子中的单宁尽快降解,好让我们能很快吃上甜柿子。

妙趣小厨房

柿饼的白霜去哪里了?

除了直接吃,柿子还能做成蜜饯干果。把柿子去皮、晒干之后就成了柿饼。在干燥过程中,柿子内部的糖分会慢慢渗出来,变成白色的糖霜。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啊!其实,这些糖分是自己从柿子果实内部“跑”出来的。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柿子就是有这样的“超能力”。果实内部的水分混着糖分渗到了果皮外,随着水分的蒸发,柿子的糖分结晶都逐渐累积到表面。在这个过程中,蔗糖被转化成了果糖和葡萄糖,而相对比较甜的果糖又变成了甘露糖。于是,白霜柿饼就露出了真容。当然,有人会问挂在枝头的柿子为什么晒不出糖霜。答案很简单,枝头的柿子没有削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