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比地狱还像地狱。”“人生不如一行波德莱尔。”这两句话都出自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之口,可以说是这位阴郁的作家对自己人生的注解。1927年,年仅35岁的芥川龙之介服药自尽,结束了自己饱受折磨的一生。
精神失常的生母
1892年3月1日,芥川龙之介出生于日本东京。原姓新原,生父经商,家境还算殷实。在芥川出生的前一年,他6岁的姐姐因病去世,因而中年得子的父母对芥川宠爱有加。然而好景不长,芥川刚出生7个月,母亲就突发精神疾病。后来,直到芥川10岁那年,母亲才离世,整整疯了十年。
母亲发疯后,年幼的芥川就被寄养在舅舅芥川道章家。在本该被呵护的年纪,芥川从未得到过来自母亲的温暖,这种情感缺失成了他一生都难以抚平的创伤。在《点鬼簿》[26]中,他曾说:
我母亲是个疯子。我从未对母亲有过骨肉之情……从未被母亲照料过。
“疯子的儿子”是他不想承认却甩不掉的标签。生活在母亲发疯的阴影下的童年,似乎就注定了芥川一生阴郁的底色。他曾在《侏儒的话》[27]中写道: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成为父母子女。
寄人篱下的童年
芥川7岁时,他的小姨嫁给了芥川的生父,并生下了二弟,根据当年的司法裁定,芥川被正式过继给舅舅,改姓芥川。虽然舅舅一家人都对芥川很好,但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是使年幼的芥川变得异常敏感。芥川总是乖巧懂事,顺从听话,凡事隐忍。这也导致了他日后压抑的个性,成了他终生的枷锁。
在留给好友的一封遗书中,芥川如此写道:
我是人家的养子,从未说过真正任性的话。现在我要自杀了。这或许就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任性行为。我也像所有的青年那样,有过种种梦想。可如今看来,我总还是个疯子的儿子。[28]
1910年,中学时期的芥川龙之介
一生中难得的亮色
芥川天资聪颖,加上对养父母怀着近似讨好的孝顺,他从小就努力刻苦,因此在学生生涯中一直是令人艳羡的佼佼者。1910年,18岁的芥川更是以优异的成绩免试进入第一高等学校文科。
1913年,芥川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语文学系。在这里他遍读莫泊桑、波德莱尔、易卜生、托尔斯泰、萧伯纳、斯特林堡等人的著作,也认识了日后的挚友久米正雄、菊池宽 、松冈让等人。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浸润在文学中的这段日子成了芥川生命中难得的亮色。
1919年,芥川和友人们,从左到右分别为菊池宽、芥川龙之介、夏目漱石、久米正雄。
以向家族妥协告终的初恋
1914年的夏天,芥川爱上了一个叫吉田弥生的姑娘,他对这段感情非常认真。但在得知芥川的恋情后,芥川家族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对,尤其是芥川最最敬爱的姨母。芥川和姨母的感情最为深厚,为了顾及姨母的感受,他还是选择和初恋分开。他放弃了自己的初恋,成全了包括姨母在内的芥川家族的“自私”。芥川曾毫无保留地表露过这样的无奈:
他的姑妈常常跟他在楼上吵架。他的养父养母有时出面调解。可是他最爱这位姑妈。姑妈终身未嫁,当他二十岁的时候,她已接近六十岁了。他在某郊外的楼上屡屡思索:莫非相爱的人就得彼此折磨吗?[29]
这段以芥川的妥协告终的恋爱,这种身不由己的无奈,加深了芥川日后的痛苦。后来,他曾坦言后悔自己的过分孝顺,在给孩子们的遗书中留言道:
你们要孝顺你们的母亲,但也没必要为了孝顺而委曲求全。这样反倒能让你们的母亲度过幸福的晚年。[30]
早早洞悉人性阴暗面的天才
情场失意之后的芥川开始投身创作,他曾回忆道:
当时在写的小说是《罗生门》与《鼻子》两篇。从半年前开始,拘泥于恋爱问题的影响,独处时便情绪消沉,因此想写尽可能与现状隔离、尽可能愉快的小说。因此首先从《今昔物语集》取材,写了这两个短篇。
复杂的家庭背景让早慧、敏感的芥川对世界、人性有一种惊人的洞察能力。1915年,年仅23岁的他,便凭借写透复杂人性的短篇小说《罗生门》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并得到了前辈夏目漱石的赏识。次年5月,他便出版了人生中第一部短篇集《罗生门》。同年11月,又出版了第二部短篇集《烟草与魔鬼》。
这份敏感,给芥川带来的除了无与伦比的才华,还有极度的痛苦。人性的阴暗面、价值的扭曲、社会的不公,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黑暗,是芥川眼中难以忍受的刺。同时,因为心性脆弱,他又很难坚定地去改变世界,只能将这种矛盾和痛苦深埋内心。即使写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对道德的约束和理性的力量也持悲观的态度。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人只要遇到危机,趋利的本能就很容易被暴露出来。这种对人性的怀疑使他陷入更深的不安中。
1922年的芥川龙之介
常年饱受折磨的病体
1919年3月,芥川辞去了海军机关学校的教职,开始专心创作。此时的芥川尝试突破自己,但却佳作不多。1921年,芥川曾游历中国,约见过胡适、章炳麟等人,出版了《中国游记》。但本就羸弱的芥川在旅途中身体频频出现状况。此后6年,芥川更是因神经衰弱、胃**、肠炎、心悸失眠等身体上的不适而饱受折磨。他曾在《鹄沼杂记》[31]中这样形容道:
我在顺着风向倾斜的松林中发现一栋白色的西式住宅。可是住宅却斜立着。我以为是我的眼睛有问题,然而反复观察之后,住宅还是斜立的。这实在令人害怕。
后来,芥川的神经衰弱和失眠症越来越严重,甚至开始出现幻觉。在最后时期的作品《齿轮》里,芥川描绘了主人公行将就木的精神状态,包括被迫害妄想症、紧张不安和幻觉、濒临崩溃的神经,这些几乎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这样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了芥川的创作,躺在**不能动弹的他写道:
想写作,因病弱而不能;痛苦,亦因病弱而益甚。
1926年的芥川龙之介
至亲、好友的悲剧带来的致命打击
1927年,是芥川龙之介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这一年他遭遇了两件事,一件是姐夫的自杀,另一件是好友的发疯,无疑都加速了芥川的离开。
1月,芥川二姐家中的房子失火,而姐夫在此前不久为房子投过巨额保险金,因此被怀疑是故意纵火,不堪屈辱的姐夫选择了卧轨自杀。姐夫死后,芥川承担下照顾姐姐及其孩子,并且偿还巨额债务的责任,这样生活的重担让本就脆弱的芥川濒临精神上的崩溃。
同年6月,芥川好友宇野浩二精神失常。看到昔日好友发疯的模样,母亲发疯留给芥川的阴影再次发作。他无比害怕自己会和母亲、好友一样发疯,又觉得这一天必将到来。这种恐惧使得芥川更加决然地踏上自我毁灭之路,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某傻子的一生》[32]中,他写道:
他的前途不是发疯就是自杀。
1927年,7月24日,芥川于家中服用过量安眠药,沉沉睡去,不再醒来。这个饱受折磨的天才结束了他绚丽而短暂的一生。
报道芥川龙之介去世的新闻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