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邦的成功,是厨邦决策力的成功(1 / 1)

超级符号、超级口号和包装设计,都是华与华第一次给厨邦酱油提案的内容。当时厨邦所有的高管都在,还有一些中层的干部。我们向他们提出,要给厨邦做“绿格子桌布”的超级符号,并且要全面翻新现有产品的包装,结果是全场绝大多数人反对!华与华做过这么多次提案,很少碰到这样的情况。他们说,这样实在是太冒险了。原来的酱油瓶不是长这样的,变化这么大,先不说成本、时间的问题,消费者还认不认得?市场还能不能接受?这样的方案不是让厨邦这么多年的经营从头再来了吗?还有很多高管说要把包装发给经销商看,于是直接拍了照问经销商的意见。经销商也是全部反对:哪有这样全部翻新的?消费者要是不认,那我还卖不卖你们的产品了?

关于这个提案,我们讨论了一个上午,厨邦上至高管,下至经销商反应都特别激烈。厨邦的一些管理者甚至找来了他们最大的供应商,试图阻止这次战略。在僵持不下时,厨邦的超强决策力就显现了,厨邦只有两个人同意,就是董事长张卫华先生和常务副总经理张万庆先生。他们没有左顾右盼,逡巡不前,而是直观地、直觉地、本质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心无旁骛,不受干扰地思考着。他们在看完我们的提案以后就立刻拍板同意了:“就这么做!”他们认为华与华的提案和思路没问题,超级口号和超级符号能够直接帮助厨邦重新塑造品牌形象,降低传播成本,提高传播效率。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和超级口号,固然提供给了厨邦一个新的想法和策略,但更重要的还是厨邦的超强决策力和执行力。可以说,厨邦的成功,是厨邦决策力的成功。

在和西贝及厨邦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都非常幸运,因为老板能“识货”。在华与华创作的类似西贝和厨邦这样级别的创意中,也有好多被扔进垃圾桶了。所以,每当有新客户来,向华杉称赞华与华的作品时,华杉都毫不领情地说:“您夸我啥我都当没听见,等华与华给您做了方案,您也夸,那时候才是真夸。别到时候说‘华老师,为什么您给别人做的都那么精彩,给我们做的就不行呢?’那咱俩就没法儿处了。”

其实不用等到今天。在我们提案后的第二年、第三年再去厨邦,所有人都在说华与华提出的那个绿格子太好了,因为一上到终端,经销商也好,消费者也好,马上发现了“超级符号”的优势。以前在超市里面,消费者很难发现厨邦酱油和其他品牌酱油的区别。现在,厨邦的产品变得非常显眼。而且厨邦全系列的产品全部铺上这个绿格子,我们就能在货架上占掉很大的一块区域。假如厨邦的酱油在一个货架上有五个品种,那这五瓶原来是各自为政的,形不成一个集团,没有冲击力。而现在,我们在每一瓶上都铺上明显的绿格子,就很自然地有了整体的力量。

当时我们还讨论过,要不要用不同颜色的格子来区分不同的产品。最后我们还是认定,要让格子的颜色都一样,这样才更有独特性、自明性,有识别力、沟通力,一目了然。

其实,区分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讲不是那么重要。比如海鲜酱油和生抽,你只要在包装上写清品名,消费者自己就能分辨。重要的是要让消费者能在这么多品牌的酱油中看到厨邦酱油,看到了就能知道这些都是厨邦的产品,并认可它这个品牌。而不应该让格子的颜色不一样,让消费者觉得货架上这五个产品是不一样的,还指望消费者们会直奔海鲜酱油那里。这样会把厨邦这个品牌符号的力量稀释了。

区分产品只需要在固定的位置做固定的识别,方便我们的销售员、经销商,方便我们的消费者把这些产品分清楚。我只要告诉你,看右上角,看产品名,你就能把这个产品给分出来,不要搞错了就行。

我们为厨邦设计超级口号和超级符号,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形成排面,形成阵列感。这个对于销量和品牌的树立才是有价值的。

很多公司都十分热衷于把产品“分清楚”这件事情,其实这种认识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想象一下,如果厨邦的酱油在流通市场销售,可能在十列产品中,厨邦只能占两个列。而且,流通市场不像超市那样可以买排面,这里面没有排面,都是毫无章法的。你只能在里面放两瓶,而这两瓶如果还长得不一样,陈列的效果就更加被削弱了。所以我们坚持只用“绿格子”,现在大家看到厨邦所有的产品全线都包含绿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