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手记:关于“找魂”(1 / 1)

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郝康理有一个很有见地的“四划论”。他认为政府领导的工作可以分为4个层面:谋划——策划——规划——计划,分别解决从思路到执行的各个阶段性步骤问题。

以此看我们在这个案例的工作,应介于从谋划到策划之间。而在这个阶段——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上任,急需新的思路、方向感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层面的思考: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出发,寻找城市的战略关系定位;从城市人文特征研究出发,明晰城市的个性和气质即形象定位;从城市的产业结构研究出发,确立发展重点即功能定位。

将这三个问题归结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定位问题,形象地说就是:“我是谁”、“我处于什么位置和状态”以及“我将向何处去”,也就是所谓的“找魂”。

事实上,要想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一个城市的系统策划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当时我们采取了避实就虚、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的策略,紧紧地抓住了两点:一是把成都放在整个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量,在宏观上的把握是准确的;二是在成都的城市个性、城市文化、城市气质和城市精神上大做文章,在此基础上去构建成都的独家竞争优势,最终提出了“西部之心,魅力成都”、打造休闲之都等一系列构想。

应该说,此前还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对一个城市的个性和气质有如此高度的关注,并把这些无形因素清晰地梳理出一整套的东西来,这一点对当时的成都市政府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让他们顿觉眼前一亮。我们所强调的成都未来的重点产业,很多想法也与政府后来的举措不谋而合。

但是,由于时间太短,我们在城市经营领域的积累和经验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具体的策略和操作层面也有不少偏颇之处。在事后与政府政策研究室的一次沟通中,他们认为工作室的策划忽略了几个方面:一是没有探讨城乡一体化的问题,而这一点对大成都协调发展非常重要;二是对产业的理解有些过于注重第三产业而忽略了工业,后来经过他们反复论证研究,制造业和大项目还是不能放松,应该高度重视;三是我们没有触及成都的一个战略性包袱,就是所谓的成华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整个成都2/3的下岗工人都聚集于此,作为一个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问题,成了政府长久以来的一块心病。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有种种遗憾和不足,但通过这次短暂的合作,工作室与成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其后两年的时间里,工作室又先后承接了成华区发展战略策划、成都文化产业战略以及成都市周边四五个县、区的战略策划,也算为当年的大成都发展战略策划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工作室广州战略策划中心总经理 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