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雄心:战略就是找魂(1 / 1)

2003年6月,一个充满挑战和刺激的夏天。

在成都市老街宽窄巷子的一处幽静清雅的小院里,一支小分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谋划着这个城市的未来,耳畔不时传来小巷里寻常人家的欢声笑语。

就在几天前,四川省省委刚刚宣布了一项重大的人事变动,任命年富力强的原成都市市长李春城为成都市新一届市委书记。第二天,出乎很多当地政府官员意料的是,成都市政府以闪电般的速度与王志纲工作室签订了《关于大成都城市发展与经营战略纲要》的委托协议,双方约定在30天之内拿出研究成果。到那时,李春城将正式接任市委书记,新一届领导班子也将发布未来5年成都市发展的施政纲领。

很多人对这次政府与一个民间策划机构的合作前景并不乐观。此前已经有数不清的专家为成都的发展战略献计献策,难以想象一个外来和尚能在30天之内念出什么新经来,甚至连那些自以为了解工作室的人都认为,这一次王志纲“真的是把话说大了”。时间在一天天流逝,小院里的头脑风暴会议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而在那些关注者的目光里,一种不知名的怀疑情绪也一天天浓重起来。

|做减法|

按照常理,别说一个月的时间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城市发展战略,就是要真正了解一个偌大的城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工作室的战前动员会上,与李春城已经打过交道的王志纲凭借自己多年对中国政治、经济的了解,对此次不同寻常的策划任务的工作方法有了明确的想法,简单地说,就是纲举目张、做减法。

王志纲强调,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首先要找到城市的“魂”。

他认为,工作室必须坚持自己的方法论和特色,不能按专家的套路走;必须颠覆传统研究的游戏规则,用辩证、动态、发散的思维方式取代封闭、静态、线形的思维方式。其次,与政府跳“双人舞”是一门政治经济学。以往做企业和项目是做加法,要走一百步;与政府的合作则恰恰相反,是站在高点上做减法,只要三步。因为前者是空手夺枪、呼风唤雨地做市场,可政府的运作方式是,一旦大的方向和思路明确以后,政令一下,地动山摇。所以,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研究中做到“眉清目秀”的同时,一定要高屋建瓴,宜粗不宜细。也许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只是几千字,但一定要敢于突破。

但仅有**是不够的,要想在一瞬之间找到一个城市的“魂”并非易事。

在中国的棋盘上,成都的战略地位为历代的政治家们所瞩目。不知从何时起,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论道:“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在的武侯祠正殿两侧,今天依然悬挂着一副由清人赵藩手书、毛泽东当年颇为推崇的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使成都有点像一个独立王国,是一个最不像西部的城市。在农业文明时代,这里一马平川、气候湿润、良田万顷,被人们称为“天府之国”;但在工业文明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城市的崛起,尤其是重庆作为直辖市的横空出世,使得成都的城市地位和城市竞争力正悄悄下滑。在城市之间你争我夺的竞争态势下,成都的机会在哪里呢?

城市化的机遇对于成都来说的确是千古一遇,可成都人骨子里有一种小富即安、自我循环的情结,怎么打破这个看不见的瓶颈,是一件煞费心思的事情。

当时的成都市领导层深知,成都在中国城市化和西部大开发热潮中有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但应该怎么诠释和演绎,还有待于进一步破题。

|成都在哪里|

究竟应该在什么样的坐标上来审视成都?这是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在工作室进入成都之前,围绕成都城市定位的理解可谓各种各样、五花八门。成都人谈起成都,多少有几分陶醉。毕竟,这里的确是一片得天独厚的人间乐土。按照官方的说法,成都在1993年就被国务院定位为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商贸流通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通信枢纽,但这种提法与近在咫尺的重庆大同小异;后来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成都又提出要打造“西部战略高地”;也有很多带有城市推广色彩的说法,像什么“多彩之都,美食之都,成功之都”等等。

与上述角度不同的是,工作室一开始就是跳出成都看成都、跳出西部看成都,站在整个中国城市竞争的版图上来定位成都、发现成都。

成都在哪里?可以看到,随着城市化浪潮的高速推进,在中国的城市经济版图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三大城市经济圈——京津唐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这三大城市圈无疑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最具规模化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担负起中国城市化领头羊的角色。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三大城市群都无一例外地处在东部地区,占国土面积2/3的西部却是一个巨大的空白。

工作室认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正摆在所有西部城市面前,时代在呼唤西部挺起城市化的脊梁。

可以说,中国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战略在经过几十年的倾斜之后,为了实现整个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中西部的崛起。没有西部的城市化,难以想象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西部崛起的关键还在城市,特别是能否最终形成可以支撑起整个中国城市化版图的中流砥柱。

于是,在工作室眼里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卷:东部三大城市圈为中国的综合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犹如一支强劲的长弓,而长江流域经济带则如一支利箭,张弓搭箭,确立了中国经济整体均衡发展的格局。但决定这支箭的射程和威力的关键不仅在于弓,更在于是否有强有力的支点。也就是说,从国家战略出发,东部的城市群做得再好也只是锦上添花,而西部城市群则具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可能。在城市中国这个引弦待发的格局上,幅员辽阔、发展滞后的西部亟须形成新的城市圈作为发力点!

如果说中国城市经济的新格局是张弓搭箭的“3+1”,那么“3+1”格局中的“1”,只可能出现在西部!这是历史给予西部的一个没有任何理由拒绝的天时!而放眼西部,在有可能竞争的“种子选手”中,谁能抢先一步、扮演“1”的角色呢?

毫无疑问,最有条件争当第一城的只有三个城市,即重庆、西安、成都。这三个城市三足鼎立,都有争当“西部第一城”的雄心壮志,正在上演一部当代西部的“三国演义”。而其中,重庆得天时。重庆具备中央直辖市的政治优势,同时享有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机遇,已经成为国家拉动西部经济增长的战略基地,明确提出5年内投资6000个亿打造西部枢纽;西安占地利。西安占据西北门户的战略枢纽地位,文化底蕴深厚,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已提出争创“西部最佳”的发展目标战略;成都则赢人和。工作室认为,成都在软性资源上拥有前两者不可比拟之处。作为天府之国,成都几千年来就是休闲城市,富饶闲适、山川秀美、文化底蕴独特,从来都是西部最大的消费城市,只要成都在城市经营中把各种人和资源整合好,就很有可能成为中东部与西部之间的超级“二传手”,前途无量。

因此,成都的历史使命不应再满足于作为西南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而是在“3+1”的宏观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与优势,真正成为挑起城市中国“3+1”格局的大梁。

[img alt="002" src="images/195956908250.jpg" /]

中国经济格局张弓搭箭图

但提起成都就无法回避重庆。在成渝城市圈中,成都与重庆历来是一对欢喜冤家,谁也看不上谁,但谁也离不开谁。与此同时,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成渝城市圈的战略地位正日益凸显。成渝城市圈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起点、西部城市轴的中心,北拉西北、南带西南、东联华中、西引西藏,是西部目前惟一形成城市经济圈的区域。据统计,重庆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西部12省(市、区)的1/4,成渝城市圈的人口总数超过6000万,2002年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1473亿元,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战略地位上讲,成渝城市圈在经济总量上远大于可能形成的大武汉城市圈,在战略地位上更强于沿海地区可能形成的辽宁、山东、吉黑、苏西皖南四大新生城市圈。

相比下,西安是陕西省的单核城市,显得势单力薄,终难和前者抗衡。

由此可见,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成渝城市圈最有可能成为启动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取得进入“3+1”格局的入场券。但目前的成渝城市圈只具备形态松散的雏形,成都与重庆之间并没有形成紧密的竞合关系,各自为政的格局导致这里只有城市群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对成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此,成都欲成为“3+1”的“1”,必争西部之先;而欲争西部之先,必先争巴蜀之首。

工作室由此得出结论,成都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标应当是使自己成为成渝城市圈的真正意义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担当成渝城市圈的领导角色,推进城市中国“3+1”格局的真正形成!

|成渝论剑|

那么,在与重庆的博弈中,成都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坐上“西部第一城”的头把交椅呢?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新一轮城市群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每一个大城市都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全国的中心城市就有将近50个之多。但究竟什么是中心城市,很多人却不甚了了。而在“西部三杰”尤其是成都与重庆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争霸中心城市的战争已经悄悄打响。

事实上,当时的重庆正以空前的手笔实现着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梦想。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进入三期建设,吞吐1500万旅客的机场正在扩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初具雏形。重庆市明确提出5年投资6000个亿,打造名副其实的西部枢纽和大西南地区无可争议的窗口与龙头。

西安自2002年提出“中国西部,西安最佳”的城市口号以来,也通过轰轰烈烈的新城开发和环境改造,不断拉开城市骨架,大打旅游牌和文化牌,为把这个千年古都建设成为西北最适宜人们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而努力。

重庆的定位几乎与成都如出一辙。1993年,国务院将成都定位于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重庆的目标也是“三中心,两枢纽”,并且还多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基地”。西安的目标则是要成为崛起的西部金融中心,高新区要成为区域研发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提出的西部物流中心之一。

谁都想当中心城市,因为谁都知道中心城市是高级资源最集聚的地方,结果也导致了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但到底什么是中心城市呢?对此,王志纲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火锅理论。假如我们把中心城市看做是一口火锅,那么,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火锅里的食物。如果火锅里烫的都是价值不菲的海参、鱿鱼,那么,这个城市的聚集能力就越强,辐射半径就越广,经济就越有活力;相反地,如果烫的都是些豆芽、白菜,这个城市的经营就越惨淡,城市的含金量也就越低。但是,谁都想提升城市的内涵,谁都想多烫些海参、鲍鱼,到底如何去做呢?这就需要大规模地“腾笼换鸟”,也就意味着城市的产业布局必须实现根本性的转型。

王志纲认为,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面临着价值的回归与再造。城市作为各种产业的超级聚合点,其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尽可能大的裂变效应,必然涉及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对于大城市来说,首先是一个经济形态,其次才是一个空间形态;大城市必须有别于其他城市,必须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城市所应有的辐射和聚合功能。在城市圈中,这些大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如同心脏,心脏越发达,周边的城市作为四肢就越有活力,正如没有上海脱胎换骨的变迁,也就不会有今天华东经济圈的繁荣一样。

工作室经过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城市群的大洗牌和时代的发展,决定一个城市能否最终成为中心城市的动力因子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以前很多城市的目光只盯着GDP的总量,总是工业、工业还是工业,但到了今天,游戏规则开始变了。

首一,区域需求决定城市价值。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城市间的竞争关系已从你死我活的竞争,转化为互为依存、唇齿相依的联动发展关系,城市的价值和地位最终取决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周边城市对它的依存度。

其二,消费规模决定经济规模。

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今天,城市的经济规模不再取决于城市的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城市能聚合多大的市场需求,创造多大的消费市场。

其三,要素流通决定城市能量。

城市的辐射能量主要体现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质流等经济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量。

其四,聚合能力决定城市地位。

城市的领导地位首先取决于她的经济影响力,即其对外的经济辐射和集聚能力。

工作室认为,成都要想真正担纲“3+1”的“1”,就必须增加成都的外向度,增强商务价值,提高城市辐射和集聚能力。否则,如果在单一的工业化这条路上走下去,成都将长期局限于与西部诸强特别是重庆的同质化竞争中无法超越,即使在未来规模上可能取得一定的优势,也难以成为区域经济的领跑者,更不用说领导西部诸强与中部、甚至东部群雄一争短长了。

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早期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子,二者同频合拍、同步发展,这个时期的产业经济自然以第二产业为主。随着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逐渐催生出现代第三产业,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GDP的比重中接近一半的时候,此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与第二产业相当,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拐点。但翻过这个拐点之后,第二产业的产值无论如何增长,其相对值则开始慢慢下降,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日益凸显,这个时候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服务于城市自身和周边地区,而且在更高的层面上辐射到更广阔的地区。根据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的集聚程度,城市在城市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开始出现分野,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国际都市等等。

因此,对于成都而言,与重庆的城市竞争与其说是GDP的竞争,不如说是软实力的竞争,与其说是工业的竞争,毋宁说是新兴第三产业的竞争。

|为什么是休闲|

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离不开这个城市的人文气质,就像浪漫的法国人引领世界时尚的潮流、欧洲文艺复兴的故乡意大利可以做出最昂贵的皮革制品、生性严谨的日耳曼人长于精工制造、海纳百川的美国人则最善于知识创新。这种人文气质就是城市的性格,就是城市的精、气、神,就是城市的“魂”。

成都的“魂”是什么?成都无疑是中国最吸引人、最消磨人的意志的城市,它独有的魅力使自古就有“少不入川”的说法。尽管有很多人对成都人的生活方式不无批评,因为在他们眼里,休闲就意味着懒散,就意味着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但无论怎么批判,成都人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惯似乎无法改变,即使在其他城市中的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地打拼之时,成都人依然我行我素地在遍布城乡的大街小巷里悠闲地喝着茶、搓着麻将,总归一个字:“耍”。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看,成都人日复一日的休闲的确是有些不合时宜,但在工作室看来,这种人无我有的城市性格、这种被有些人所诟病的“少不入川”,恰恰是成都厚积薄发、打造城市竞争力的“胜负手”,关键就看政府站在一个怎样的高度、用什么样的思路和手段去进行整合与引导。

事实上,当工作室提出成都要打造“休闲之都”时,立刻引起一片争议,以至于在最后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过程中,用举手表决的方式才得以通过。成都要不要打休闲牌?一直以来存在着种种争论。有人说,休闲作为一种城市品牌已经被很多城市采用,不具备惟一性、排他性;也有人说,休闲的题材不利于提倡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可能会令成都人更加“好逸恶劳”;更有人认为,杭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喊出了打造“休闲之都”的口号,成都再步其后尘就有拾人牙慧之嫌,没有新意。

的确,“人间天堂”的杭州靠打休闲牌尝到了甜头。随着城市的扩张,聪明的杭州人并没有抛弃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昔日“杭州就是西湖”的“小杭州、旧杭州”已扩张成以萧山和余杭为两翼、沿钱塘江和跨江发展的“中国的杭州、世界的杭州”,杭州不仅向全世界打出了“游在杭州,学在杭州,住在杭州,创业在杭州”的招牌,而且将在2006年大张旗鼓地举办世界休闲博览会,从而进一步向“东方休闲之都”的梦想靠近。杭州的成功恰恰说明了休闲对于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人们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开始奔向全面小康,中国人的休闲需求将出现持续的井喷。有数字表明,城镇居民每年的法定节假日达114天,占全年天数的1/3,2002年选择旅游休闲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46.??46%。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5年,随着新技术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应用,人们可以把生命中50%的时间用于休闲;中国将成为全球的第四大休闲消费市场;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工作是手段,休闲是目的”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普遍观点。随着休闲消费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休闲业对于一个城市的拉动效应将无处不在、无法估量。

面对人们的种种质疑,工作室认为,首先要改变观念。休闲不等于空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休闲业也不等于旅游业,休闲具有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等特点,其复合渗透性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产生的是面的效应,而旅游只能影响到点和线;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催生了一个城市的魅力和特色,比如浓郁的休闲气氛、繁荣的休闲商业、发达的休闲服务业及各种休闲娱乐业。而这一点,已经被成都人演绎得有声有色,成为中国一绝。

一个城市的气质和文化精神是其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核心竞争力,任何刚性的政策和手段可能压抑之、扭曲之,但不可能强制改变之。

成都的气质就是休闲,休闲是成都最大的资源优势、最独特的魅力和个性。成都应该成为都市人心中的“后花园”,当城市经济高度繁荣、人们在事业成功的追求中更渴求生活梦想的时候,成都极富休闲个性的生活形态必将成为倦游思归的城市人梦寐以求的“心灵桑拿”。

因为担心人们的“过度休闲”而放弃了休闲产业的发展,那就无异于倒洗澡水时把正在洗澡的孩子也一起倒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成都人内向型、低价值、自发的、卡拉OK式的休闲行为,提升、转化成为外向型、高价值、高品位、服务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休闲经济。

为此,工作室提出,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当地政府作为城市发展的领航员,必须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因势利导:

其一,正其名,顺其言——创造休闲产业良性发展的空间;其二,辨其行,导其为——引导更有价值的休闲生活;其三,扶其业,成其果——给予积极扶持的产业政策;其四,扬其名,垂其范——树立休闲城市的新形象,打造休闲产业的拳头产品;其五,异其质,升其值——引入外来休闲企业,让世界来消费成都。

故此,针对成都人围绕休闲的种种争论,工作室明确提出,偌大的中国完全可以容纳两个甚至多个休闲城市,成都不仅要打休闲牌,而且要毫不犹豫地高举高打,因为与杭州相比,成都的休闲更具独树一帜的特色。面对汹涌而来的休闲浪潮,成都不应该回避,而要与杭州争锋。

|西部之心,魅力成都|

18世纪的一位法国战略学家曾说过,真正的战略家必须有在一举之下即能将主要矛盾完全解决的本领。

工作室在找到了成都的“魂”之后又进一步“顺瓜摸藤”,开始构想成都的整体发展战略,这种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的方法看似剑走偏锋,但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而言,有时候面面俱到反而意味着平庸和失败。

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也是以人为本的竞争。人是城市之本,离开人的个性,城市魅力将无从谈起。成都人文精神中最宝贵的优势,是成都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也是西部城市最缺乏的人文资源。

在成都与其他城市竞相发展工业经济的时代,成都人劣势尽显:热衷投机,热衷务虚,热衷短期行为,缺乏实业心态和实干精神;悠闲懒散,好逸恶劳,效率低下,缺乏为大企业发展所必需的大批量产业技术工人。以至于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数千年的盆地意识养成了成都人易满足、易自得、小富即安的消极心态,缺乏远大目标和做恒产的恒心,所以成都不可能产生大企业家。但当现代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助推器的时代,工作室却看到了一群生龙活虎的成都人,那就是:善于经营,勇于创新,优于生活,长于兼容,勤于服务,敏于时尚,娴于文化,精于品位。

凭借对成都城市个性和成都人的独特理解,工作室进一步构想出一个全新的成都。

在西部工业化浪潮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中,成都无疑是一片天赐的绿洲。面对中国人的休闲饥渴,成都的魅力惊艳于世,这里不仅有都江堰、青城山、三星堆、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宽窄巷子等一系列旅游资源,自古就有“扬一益二”、“天府之国”、“锦官城”的美誉。

成都是全中国最会享乐的地方。川菜、川酒、川茶、川戏、蜀锦、蜀绣、龙门阵、麻将牌,不论人们的贫富差距多大,都可以在成都找到自由休闲的空间。仅以川菜为例,以创新为本、以文化为魂是川菜的生命力所在,谭鱼头、皇城老妈、巴国布衣等新派川菜,在连锁经营走向全国市场的同时,已成为四川的名片;以仿古式的顺兴老茶馆、西洋风格的圣陶沙茶楼、生态式的易园茶社为代表的成都茶馆,堪称全国之最;房地产方面,以芙蓉古城、清华坊、春天花园、阳光体育城、青城山度假系列为代表的人居环境已具有不让深广、领先全国的杰出水平。

成都人长袖善舞。

设计。以全国三大画系之一的四川美院为摇篮的成都设计、广告、装饰及装修业,在全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2000年全国营业收入前100名专项设计企业排名中,西部地区仅有12家,其中四川的企业有6家,仅成都占了4家,营业收入合计达1.??66亿元。

传媒。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为两大龙头的成都传媒业蓬勃发展,使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中国第四个舆论中心和传播平台。

会展。成都会展业已处于西部领先地位,成为成都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2002年,仅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国性和国际性展览超过50个,会展数量以及影响力度均远远超过西部的其他城市。

广告。作为各行业的展示平台和晴雨表的广告业,成都在广告投放、发布等方面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领先于西部其他城市。

此外,成都人不仅善于经营,也敢于消费,享受性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以私家车为例,成都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尚有不小的差距,但其汽车消费水平却排在全国前列,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成为中国私家车拥有量仅次于北京、广州的第三城。很多人还记得1999年底,上汽奇瑞将成都作为全国第一个上市的城市,短短几个月后,奇瑞轿车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正是敢于消费的成都人让奇瑞轿车声名鹊起。成都至今还是重庆长安、铃木、奥拓在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总保有量已经突破10万大关。

有什么样的人群,就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供应,也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是这样一群喜欢休闲、懂得享受的成都人,造就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城市。在即将到来的城市经济时代,成都完全没有必要再参与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而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人文优势,寻找差异化的发展之道。

“西部之心,魅力成都”——这是工作室送给成都的八个字,也是成都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

为什么是“西部之心”?

在西部城市中,只有成都最适合承担这样的使命: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升级换代需要知识经济的服务平台;商品要走出西部、走向世界,需要会展经济提供舞台;资源、产品的流通需要区域交通枢纽和商业平台的支持;东部的资金、技术、产业向西部转移需要“二传手”;西部丰富的资源要展示于世人需要窗口和门户。

为此,工作室进一步勾勒出未来成都应该重点发展的先导产业。成都要想打造真正的“西部之心”,就必须扬长避短,强化成都的聚合与辐射半径,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实施产业结构的战略转型,确立三大战略产业——知识型产业是孵化器,休闲产业是聚合剂,会展业是辐射器。

如果以知识型产业、休闲产业、会展业为主导,突出城市经济的服务功能,不仅可以推动“成渝双子星座”互动竞合、双星并耀的局面形成,而且,重庆的制造业发展速度越快,对于“西部之心”的需求和依赖性也就越大,最终有利于成都成为聚焦西部乃至全国的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

因此,工作室认为,在西部城市强筋健骨的成长过程中,成都要作为大脑和心脏;在全国竭泽而渔的城市开发过程中,成都要做一片休闲绿洲;在与重庆投资制造业的竞争中,成都不仅要办厂,更要开“店”。

随后,工作室以不无**的笔墨描绘着这样的成都:未来3年内,成都应该掀起一阵会展旋风,营造一片知识沃土,建设一座休闲城市,推出一个全新形象。成都要成为中国生命质量最佳的城市,成为西部最适于人居、创业和休闲的城市。

如果成都按照新思路完成自己的战略转型,未来3年内,人们将看到:

一年成势。在1-2年内,以会展旋风为龙头,树形象、造舆论、搭平台,形成“西部之心”的战略态势;

二年成形。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以及休闲、会展、知识产业多方面形成亮点,构筑“西部之心”的战略格局;

三年成都。通过以上几大策略的突破,整个“西部之心”的基本框架已经构建起来,区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将初见成效!

|一石激起千重浪|

工作室提交报告的一个月后,2003年8月,中共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此次会议被称为“成都历史上承前启后、开得最好的一次会议”,极大地鼓舞了成都人民的精神和信心,也引起了外界的高度关注。

在这次历史性的会议上,成都市委做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向1000万成都人民勾画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和想象空间的新成都:用五年时间,努力把成都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还指出,成都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创第三产业新优势:抓好物流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促进和引导文化娱乐;大力经营城市,展现魅力成都;打造休闲之都;建设生命质量最佳的城市;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必须突出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条主线,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自工作室重点强调成都作为“休闲之都”的内涵和意义后,市委书记李春城对这种提法非常感兴趣,也十分谨慎,一面征求市委、市政府所有领导的意见,在市委会议上讨论,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做休闲产业的专题研究,力争打造国家级的休闲之都。

与此同时,前来成都“踩气”的能人纷至沓来。在工作室找到了成都的“魂”之后,应成都市委宣传部的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带领自己的创作班底,用电视语言再一次展现了魅力成都的风采,一句广告语——“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一语道出了成都的特有魅力。

2003年8月27日,中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全球IT巨头英特尔落户成都。经过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长达两三年的努力,英特尔终于决定在成都高新区投建其在全球的第五个芯片封装厂。此项目首期投资金额高达3??.75亿美元,是成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对媒体表示:“我们期待通过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亲密合作,在这个美丽的城市建立一个世界一流的封装与测试工厂。英特尔成都工厂将成为英特尔现有的全球半导体工厂网络的一部分,而这也代表了英特尔对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鼎力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这次角逐的城市还有上海、苏州、深圳、西安等城市,但英特尔最后还是情定成都。为什么是成都?事实上,英特尔在成都的投资计划酝酿已久。早在贝瑞特访华期间,就分别对国内的几大城市进行了考察,其后,英特尔高层又多次秘密来华,从市场环境、生产环境、居住环境等多方面进行了考察。除了中央政府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成都的区位优势是影响英特尔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外,成都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全符合芯片制造的要求,也是成都最后夺魁的重要原因。成都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除了如火如荼的旅游业外,成都会展业的势头也越来越猛。除了一年一度搞得轰轰烈烈的糖烟酒交易会之外,每年在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全国性和国际性会展在50个以上,召开国际、国内会议100多场,在西部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成都的汽车展览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已成为全国第三大车展。

为此,成都市提出了会展经济的目标:未来5年内,扶持培育会展龙头企业3-5家,会展商务圈建设初具规模,展(场)馆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培育出有品牌的全国性、国际性大型会展5个以上,确保会展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每年15%以上,初步构建西部一流的会展之都。通过10年的努力,将成都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全国一流的会展之都。

但成都的好戏才刚刚开始。2005年夏天,应成都市委宣传部的邀请,工作室提交了关于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构想。成都市市委书记李春城专门提议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工作室的汇报。

在听完工作室的方案后,李春城代表成都市委、市政府对工作室的成果表示感谢。结合成都近几年的发展经验,他颇有感触地说:“这几年我们抓工业,抓农村城市化,但在未来,文化产业可能就是成都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强大推动力。成都的长板在哪里?我觉得还是文化产业,或者说,发展潜力最大的还是文化产业。如果大家统一认识,好好策划,下定决心,文化产业很有可能成为成都的主导产业。如果我们把文化产业按照一个系统的思路去推进,很快可以见到更大的效益。”

“让成都走向世界,让世界消费成都!”这是工作室当年送给成都的一句推广口号。转眼两年多过去,种种迹象表明,今天的成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都的魅力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折服。成都作为会展中心、旅游中心、休闲中心、物流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城市地位已初具雏形,正如工作室当初所构想,一个名副其实的“西部之心,魅力成都”已呈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