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人请客的套路——“豪门盛宴”往事(1 / 1)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十月,宋高宗在宰相秦桧等高官陪同下,亲临大臣张俊的府第。

皇帝到家里做客,这可是荣耀至极的恩宠,张俊特意为宋高宗准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豪门盛宴。

菜单上囊括各种飞禽走兽,近两百道美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更不乏羊舌签、鲨鱼脍、洗手蟹等名菜。酒过三巡后,张俊还将其珍藏的大量宝物进奉给宋高宗。

这场与唐代烧尾宴、清代满汉全席等齐名的奢华筵席,堪称南宋权贵耽于享乐的缩影。

张俊本是弓手出身,早年与岳飞一样从底层打拼,后来却成为权奸秦桧的忠实追随者。这位中兴名将为人贪婪好财,到处霸占田产,搜刮金银,通过巧取豪夺的方式,家积巨万,这才有钱请皇帝吃饭。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礼仪之邦,请客吃饭这事儿,来不得半点儿含糊。在推杯换盏之间,酒水里折射出的往往是人心。

01

中国最早的宴饮活动,一般是坐在地上进行,哪怕请客吃饭也是如此,因为那时没有桌椅。

先秦时期,主人请客,在地上铺筵加席,分餐而食。人们“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彼此间隔相当的距离,案上各有一套饭菜与餐具,与当今西餐分盘而食相似。

有学者认为,分餐制在中国至少存在了三千多年,从远古一直延伸到隋唐。历经魏晋数百年的胡汉文化融合,高桌大椅等新家具出现后,在唐代发展出合餐制,并在北宋时期正式取代分餐制,逐渐转变为现在常见的围桌而食。

在先秦,代表尊卑礼仪的分餐制闹出过不少事故,也成就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

春秋霸主楚庄王有一次请群臣吃饭,摆上盛大的筵席,命姬妾斟酒,与众人宴饮到夜晚。

楚国将领唐狡喝多了,看着眼前美女的曼妙身姿,动了歪念头。

此时,一阵疾风吹灭了烛火,全场一片漆黑。唐狡有酒壮胆,暗中扯下美女的衣袖,不由自主地拉住她的手,幸好人家姑娘反应迅速,反手就把唐狡帽子上的簪缨扯下来,吓得他赶紧松手。

这位美女是楚王的宠姬。她急忙躲到楚庄王身边,告诉他,自己刚刚被骚扰,现在手里还攥着那人的帽缨,只要点上灯烛,就知道是谁这般无礼。

出人意料的是,楚庄王听完宠姬告状,淡定地对大家说:“先别急着点灯!今晚我们要喝个痛快,大家不必拘束,都把帽缨摘去,取下冠饰。”

灯火重燃后,在场的人皆已取下帽缨,摘下冠帽,谁也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儿,只有唐狡明白,自己捡回一条命,是楚庄王饶恕了他。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唐狡自请为先锋,在战场上拼死作战,为楚国立下大功。宽以待人的楚庄王没有因宠姬被调戏而动怒,反而得到一名誓死效忠的大将。那场君臣宴饮,被后世称为“绝缨之宴”。

同样在请客时遭遇事故的,还有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在齐国权倾一时,养食客数千人,善于笼络人心。孟尝君声称“公司”福利好,自己作为“老板”,都与门客穿一样的衣、吃一样的饭,不论高低贵贱。

有一天晚上,孟尝君请众门客吃饭,其中有一个门客不久前刚慕名来投,对孟尝君的人品半信半疑。

席间,有人无意中挡住了这个门客食栾前的灯光。这名新门客十分恼怒,以为孟尝君一定是给他安排了次等酒菜,因此,才命人遮挡。

他推开食案,起身就要离去。此时,孟尝君也站起身来,端起自己的饭菜,同门客的那份相比较。门客见他们的食物并无二致,才知自己错怪了孟尝君,顿时感到无地自容。

先秦的侠士大多刚烈。这名门客二话不说,当场拔剑自刎,向孟尝君谢罪。孟尝君为此遗憾不已。但也正因为这名门客的自尽,让更多士人得知了孟尝君诚实守信,都投靠到其门下。

孟尝君对他们尽心款待,后来失势时,正是得益于门下食客的相助,才能逃出生天。

有人请客吃饭,得到门客忠心辅佐,有人却因请客失了国。

中山国有个国君,也喜欢请客吃饭。有一天,他炖了一大锅羊肉汤,分给手下,唯独忘了请一名叫子期的将军。

子期得知后十分愤恨,想不通国君为何不分羊肉汤给自己,一生气,就跑去投奔敌国,把中山国的底细全交代出去了。结果,中山国被打得大败,国君也被迫逃亡。

中山国君那叫一个郁闷啊,我太冤了,不就一碗羊肉汤么?

幸好,国君逃亡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扛着武器,拼了命保护他。中山国君一看这两个生面孔,问:“你们是谁啊?”

他们二人说,我们兄弟是听从家父之命前来保护您的,以前闹饥荒,我们老爹快饿死了,是您请他吃了一壶熟食,才救了他的命,如今我们来报恩了。

中山君恍然大悟,说了一句:“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飨得士二人!”

02

古人请客有很多门道,比如宴席的座位,可表示尊卑主次的顺序。

著名的鸿门宴上,与会人物的座次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在当时,东向坐是最尊之位,项羽是这场酒席的主人,就坐在这一主位;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依礼不能坐在低于侄子的座位,于是稍加权变,同向而坐;范增是谋士,被项羽尊称为“亚父”,地位次于项羽,所以朝南而坐。刘邦是前来请罪的客人,就面朝北方而坐,地位低于范增;张良在刘邦帐下,只能坐在西向的位上作陪。

鸿门宴是刘邦与项羽命运的转折点。

此前,刘邦率领一支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当项羽率领在巨鹿之战取胜的大军到达函谷关时,发现关中已为刘邦所占,难免有些不服气。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火上浇油,偷偷派人告诉项羽,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将咸阳的珍宝据为己有。

项羽听说这个消息后大怒,驻军于咸阳城外,对刘邦虎视眈眈。项羽的大军数倍于刘邦的军队,一旦开战,刘邦必败无疑。刘邦决定亲自到项羽营中解释,这才有了鸿门宴。

虽然项羽听信刘邦可怜巴巴的辩解,摆上酒席表示和好,但他手下的谋士范增一再给项羽丢眼色,让他下决心杀了刘邦。

席间,范增见项羽拿不定主意,就私自找项羽的堂兄弟项庄上前舞剑,让他伺机杀了刘邦。项庄舞剑,吓得刘邦直冒冷汗,幸得项伯也拔剑起舞,多次用身体掩护刘邦。

张良则趁机溜出帐外,找到刘邦手下的猛将樊哙,跟他说宴会形势不妙,赶紧进来保护刘邦。

樊哙一听,那还得了!他提着宝剑和盾牌,气冲冲地闯进项羽的军帐中。

樊哙指责项羽说,谁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谁就做关中王,这是楚怀王与诸将事先的约定,何况沛公(刘邦)打进咸阳,什么东西也没拿,您要是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他,就跟秦王一样无道。

自尊自大的项羽面对樊哙的责备,一时也不知如何回答。

项羽欣赏樊哙的豪气,赐给他一斗酒、一只猪肘子。樊哙因地位较低,在宴席中没有坐席,只能“立而饮之”。之后,把肘子放在盾牌上,蹲下身子,用剑割肉吃,既有豪气,又合时礼。

樊哙闯入鸿门宴后,刘邦总算冷静下来,觥筹交错之间,假装要上厕所,赶紧溜之大吉,从饭局中死里逃生。项羽本可在宴会上杀掉刘邦,却优柔寡断,错过了这次易如反掌的机会。

事后,范增看着天真的项羽,不得不感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历史证明,这次请客失误,造成了项羽的终生遗憾。

然而,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之后,也在请客吃饭时遇到了难题。

刘邦当上皇帝后,一起打天下的弟兄一如既往地把他当老大哥看待。在这位新皇帝的宴会上,由狗屠樊哙、吹鼓手周勃、布贩灌婴等组成的大汉创业集团成员,发酒疯大喊大闹,争论功劳,有人甚至动不动就将刀剑砍在柱子上。

皇帝难得请吃饭,一场宫廷盛宴却办得跟黑帮聚会似的,刘邦很没面子。

于是,刘邦让擅长研究礼法的儒生叔孙通帮他制定一套礼仪,便于约束这帮开国功臣,让他们知道,我刘邦已经不是当年的大哥,而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叔孙通接到任务,立马回到儒家的发源地鲁国,找了三十几个儒生,整日排练,采用古礼制成了汉朝皇家宴会的礼仪。

在当年长乐宫建成的典礼上,群臣按照叔孙通制定的新仪式入宫觐见。面对种种等级森严的规章制度,群臣第一次感受到皇帝的威严,“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敬”。

此后,朝廷再举办宴会,殿堂上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再也无人闹事,刘邦得意扬扬地对左右说:“我今日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啊!”

在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宫廷宴饮是国家宴饮活动中等级最高的大宴。除了帝王平时的饮膳外,按照礼制,每逢除夕、元旦、上元、中秋、冬至等重要节日,以及庆祝帝后寿辰、处理外交国事时,都可举办隆重的宴饮。

皇帝请吃饭,往往仪式繁缛,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巩固统一的手段之一,并随着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日益森严而成为定制,相沿遵行。

03

帝王宴饮在于宣扬皇帝的恩荣与威仪,而文人请客,以文会友,更多强调一个“雅”字。

在文会宴的漫长历史中,古人发明了酒戏,将各种游戏引入宴席,比现在的划拳、摇骰丰富得多。

这其中有考验射术的宴射,有以箭矢投入壶中为胜的投壶,有类似于猜谜游戏的射覆、藏钩,有需要一定文化素养的吟诗、作对、唱曲等各类口头文字令。

不得不提的,还有兰亭会中出现的曲水流觞。

东晋时期,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正逢上巳节,书法家王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余人结伴春游,在绍兴的兰亭聚会,于水边玩起了这个游戏。

他们坐在河渠两旁,将酒杯放入水中,任其顺水而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喝酒。除此之外,有时还要吟诗作赋,一觞一咏,可谓风雅典范。

作为这场宴会的主角,王羲之在后世成为雅士宴会上的代名词。

相传,王羲之极好吃鹅,因他曾官拜右军将军,后来江南吴中一带的文人,干脆把鹅叫作“右军”。同理的还有被称为“曹公”的梅子,因为曹操有望梅止渴的典故,故有此雅号。

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位风雅之士请客吃饭,特意吩咐厨子说,“醋浸曹公一瓮,汤炖右军两只,聊备一馔”。不知道这名厨子到底有没有听懂。

文人请客,不但会玩儿,还好为雅言,也就是不好好说话。

北宋初年,有个叫陶谷的文臣,是宋太祖的笔杆子,专门负责起草各种规章制度。陶谷是个大才子,但他这活儿往往只需要把以前的文字稍加修改,交给皇帝一看就能交差,因此被宋太祖调侃为“依样画葫芦”,有些人很看不起他。

陶谷不服气,也想建功立业。有一年,宋太祖就派他出使南方的吴越国。

当时的吴越王钱俶有意归顺宋朝,听说宋太祖派人前来,赶紧设宴款待,还特意为陶谷准备了当地的特产——蒸螃蟹。

吴越一带产蟹,各种品种都有,钱俶为尽地主之谊,命厨师将各种蟹都做了一份。陶谷作为大宋的使者,自然要在吴越王面前威风一回,他见席间呈上的螃蟹先大后小,摆了十几种,就拿这事儿“开涮”,说:“你们可真是一蟹不如一蟹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嘲讽吴越国日薄西山,一代不如一代。

钱俶气不过,也想办法反将一军,就叫来厨子,端上一锅汤。

陶谷看到这锅里绿油油的,不禁感到好奇,问了一句:“这是什么汤?”

钱俶逮到机会,回答道:“葫芦做的,就叫‘依样画葫芦’。”

陶谷瞬间脸色就变了,钱俶总算扳回一城。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北宋有一任郑州知府,叫李献臣。有一天,他府上来了个客人,这人是漕运官孙长卿的部下,刚好也在李献臣手下当过差。

李献臣看到老部下来访,似乎也挺高兴,要留他吃饭,问他:“餐了未?”这是文绉绉的说法,可能还带点儿口音。

那个手下听成了“孙来未?”以为对方是询问自己上司的行程,就回答说:我来时,孙大人已经在收拾行李了。

李献臣听着牛头不对马嘴,说:“我是问,你餐了未?”

当时有些地方把打板子叫“餐”,这名手下误解了老领导的意思,只好老实交代:“我以前当差的时候,挨过十三大板。”

这时,李献臣自己都无奈地笑了,说:“我是问你吃饭没有,我要请你吃饭。”

一句“吃了吗”就能搞定的事儿,愣是问了个有来有回。

04

俗话说:“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古人请客吃饭,一般三天之前就要送上请帖,发出邀请,而被邀请的客人也要及时回帖,准时赴宴,方不为失礼,跟现在发个信息、打个电话就叫上三五好友聚餐相比,大不相同。

南宋诗人范成大约人吃饭时,留下了一封简短的请帖:“欲二十二日午间具饭,款契阔,敢幸不外,他迟面尽。右谨具呈,中大夫、提举洞霄宫范成大札子。”

这封请帖是说,朋友啊,我想请你二十二日那天中午来我家吃饭,咱们边吃边聊,谈谈各自的近况,希望你一定来,千万别跟我见外,我就写这么多,其他的事情等咱们见面再说。

作为朝中高官的范成大,请别人吃饭也必须说客气话,并用几句话说明请客的时间、地点、原因,这才显得不失礼。

但是,在明代,有这么一个牛人,敢于打破请客吃饭的规则。

明朝人陈音在南京当官时,官至太常寺卿,生活却过得像个邋遢大王。有一天,他从单位下班,跟侍从说:“你们送我到某友人家。”

侍从没听清,稀里糊涂地把马牵回了陈府。

陈音一进门,就犯糊涂了,说:“这人家怎么装修跟我家一样啊?我家的画怎么挂到他家来了?”家仆愣在一旁,一脸诧异地说:“老爷,这是咱自己家啊!”

这位大人有一天收拾房间,搜出了一张请柬,上面写着某朋友请他几月几日到家中赴宴。陈音算算日子,到了那天,就前往朋友府上赴宴。

朋友见他不打招呼就来,感到莫名其妙。这时,陈音掏出那张请柬,问朋友:“今天不是你请客吗?”

朋友看了哭笑不得:“兄弟,这张请柬是去年发的啊!”

陈音不仅会搞错别人请客的时间,自己请客也记不住。有一回,他发请柬给朋友,请对方来家里吃饭,结果自己把这事儿忘了,当天直奔朋友家,找人家下棋。

到了饭点,家人提醒陈音的朋友:“今天有人请你吃饭,别忘了。”

陈音一把拉住朋友的袖子,说:“别走啊,你去吃饭了,我怎么办?”

陈音忘了,自己就是那个请客的人。

05

古人请客宴饮,名目之繁,不胜枚举:小到婚丧嫁娶、生辰祝寿、年节庆贺、亲朋聚会的民间家宴,大到朝廷因各种国事举办的官宴,如皇帝赐予老人的“千叟宴”、赐予举子的“乡饮宴”、宴请外交使者的“外藩宴”、聚集皇室贵族的“宗室宴”、节日庆典的各种“大宴”等。

一般来说,请客吃饭,是为了增进感情,但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宴饮,意义主要在于阿谀奉承、攀结权贵;皇室请客,也不过是为了巩固统治,且皇家宴饮往往耗资巨大,极度奢侈浪费。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廷上下为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操碎了心。

为了满足慈禧的虚荣心,清廷提前一年成立庆典处,专门负责此事。慈禧一边对光绪皇帝率领群臣为她祝寿加以首肯,另一边又虚情假意地强调“毋得稍滋糜费”。

在京的王公大臣为了拍马屁,将慈禧的寿辰当成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拨用经费数百万两,在西华门至颐和园的几十里大道旁,搭建经坛、戏台、彩殿、牌楼,命僧道念经、戏班演戏,沿途点缀景观。

日本人得知清廷为了给慈禧过六十大寿忙里忙外,更是下决心与清交战,“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

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宫中也曾下令节省开支,支援前线,但直到北洋水师与日军鏖战,从西华门到颐和园的工程仍未停工。最后,北洋水师一败涂地。

此时,朝鲜前线连连告急,慈禧的生日庆典却照常进行,宴请皇帝、嫔妃、王公大臣,让他们伴侍膳,陪看戏,一连庆祝了好几天。史载,慈禧平时的御膳就极为豪华,但是面对几十上百道菜,她依照惯例,只尝几口就撤下,十分铺张。

据户部奏称,此次慈禧六十大寿,各衙门共花费白银五百多万两,而整个甲午战争中,户部给前线的筹款,还不到庆典支出的一半。

在古往今来的贤士眼中,请客不是为了虚荣,更在于礼与德。

先秦的智者晏婴,是齐景公的宠臣。有一次,齐景公派一名大臣到晏婴家中办事,晏婴请客人一起用饭,结果饭根本不够两人吃,晏婴和大臣都没吃饱。

那名大臣回去后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说:“这是我的过错,我竟不知晏子家中这样穷困潦倒。”说完,他就命人给晏婴送去粮食和金钱,可晏婴不收。

事后,晏婴向齐景公解释道:“我家并不缺少东西。一个大臣拿着国君的赏赐,如果是为百姓办事,那就应该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如果只是为了据为己有,那等我一死,财产就换了新主人,有头脑的人,谁肯去干这种事呢?”

安贫乐道,才是宝贵品质,也只有能忍贫,善处贫,不屈于贫,才能脱贫致富。

三国时期,孙吴名相步骘早年清贫,靠种瓜为生。

有一次,他与朋友去拜访郡中豪族焦矫。焦矫看不起这俩穷小子,自己在卧室里睡了许久才推开窗户接待他们,并命奴仆在窗户外面摆上了一张简陋的席子,上面只有几盘小青菜,自己却在室内吃着美味佳肴,喝着上等美酒。

步骘的朋友为此大为不满,面露难色,步骘却淡然自若,不以为耻,香香甜甜地吃饱才离去。

回去的路上,步骘的友人问他:“你为何能忍受如此屈辱?”步骘却说:“你我二人本就地位低下,无法要求主人按照贵客的礼仪来接待我们,这有什么值得羞耻的呢?”

就因为这份心性,后来,步骘在孙吴官至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