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记:浮生记情(1 / 1)

一、美人祸国往事——中国的男人,都被女人毁了?

男权时代总喜欢让女子背黑锅,尤其是当国势衰微时,没有一两个美女来扮演红颜祸水,剧情发展似乎就不合理。

史籍不仅对成功男人背后的女性着墨,还常常把失败帝王背后的女人揪出来批判,安上祸乱朝纲的罪名。所谓“女性让男人堕落”“红颜祸水”的说法正是出自于此。

01

先秦历史遥远而模糊,即便是在这段尚待挖掘的历史里,史书都要给亡国之君身边安排一个特定角色——祸乱朝廷的美女。

直到如今,考古学者们还在为证实夏代历史而殚精竭虑,可春秋时期的《国语》,已经先把夏朝灭亡的“锅”甩给了深受末代君主夏桀宠幸的美女妺喜,这也是古代史官第一次将亡国与美色联系起来。

传说妺喜来自有施氏,该部落被夏打败后,将她献给夏桀。妺喜是个拜金美女,平生有三大癖好:一是喜欢泡在酒池里饮酒作乐,二是喜欢听绢帛撕裂的声音,三是喜欢穿戴男人的衣冠。

夏桀一一满足她的要求。据说他为妺喜建造了一个大酒池,池中可以泛舟,他一声令下,三千人同时将头伸入池中饮酒,号称“牛饮”。夏桀又命人运来大量绢帛,当着妺喜的面一匹一匹撕给她听。看着美人笑靥,夏桀心里美滋滋的。

实际上,夏桀与妺喜的荒**之举多是后世文人的牵强附会,如“撕帛”一事儿出自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这故事一点儿都不靠谱。《国语》《竹书纪年》等先秦史书对妺喜的记载不过寥寥数语。

然而,现在提及夏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还是妺喜。

02

无独有偶,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身边也有一个美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妲己。

据记载,帝辛为了讨好妲己,修酒池肉林,让男女裸奔其间,朝夕欢歌。他还花了七年的时间筑鹿台,劳民伤财,更是对反对者施以惨无人道的炮烙酷刑,即堆炭架烧铜柱,令人行走其上,以致其落火被焚而死。

如此,一个和亡国之女寻欢作乐的末代暴君形象跃然纸上。

渭水中游的周,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强盛。在帝辛醉心享乐之时,周武王曾发起伐商的军事演习,各方诸侯群起响应。

牧野之战,武王伐纣,一战功成,帝辛自杀,商朝灭亡,妲己的命运也十分凄惨。周武王在誓师时便曾对她公开谴责:“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如今商王只听妲己的谗言,自甘堕落,这问题大了。”

灭商后,周武王将妲己斩首,将她的头悬于小白旗上。史书曰:“以为亡纣者,是女也。”

可是,妲己就真的这么不堪么?

在周武王的誓词《牧誓》中,列举了帝辛的六大罪状,可对于后世熟悉的酒池肉林、修鹿台、炮烙等却只字未提。这些罪行是在之后数百年的史书中才逐渐出现,并转嫁到妲己身上的。

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将妲己放在《孽嬖传》中,把她当作反面教材。在此前史书的记载中,帝辛是为了知道圣人之心是否有七窍,而剖开忠臣比干的心,但在《列女传》中,变成了妲已在一旁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于是帝辛下令剖开比干的心来看。这时,丧尽天良的就是妲已了。

而那个将妺喜拜金形象进一步完善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又稍稍改变了以往史书描写妲己的一些细节,如帝辛为妲己建造的鹿台,在《列女传》中还是“高千尺”,到这里被提高了十倍,变成了“高千丈”。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更是把妲己塑造成狐狸精的化身,这一形象深入人心。妲己为殷商灭亡背的这个“锅”,是如何也甩不掉了。

03

周伐商的其中一个动机是帝辛宠爱妲己:无独有偶,西周之所以会走向覆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

褒姒仅仅凭借年轻貌美,靠着周幽王的宠爱,在生下儿子伯服后便被立为正宫,伯服更是被立为太子,照理说是个人生赢家。

可是,褒姒偏偏是个冷艳美人,平时十分冷淡,不爱笑。周幽王想方设法逗她笑,可是收效甚微。此时,宠臣虢石父献计,导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

周幽王听从其建议,点燃了烽火台,使各方诸侯以为外敌入寇,前来勤王。各地诸侯风尘仆仆地赶来,发现根本没有敌军入侵,只有周幽王在城头喊:“辛苦了,各位。没啥事儿,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当,失望地离去。褒姒看着他们傻里傻气,白忙活一场,这才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赏虢石父千金,此即“千金一笑”。

而之后的故事,我们也都很熟悉了:等到犬戎真的入寇,幽王举烽火而诸侯未至,被杀于骊山之下,褒姒也被掳走,不知所终,西周在动乱中走向灭亡。

褒姒一直都被视为红颜祸水。可是,烽火是周幽王放的,还是褒姒放的呢?男人犯的错,结果却让女人承担,总归有些不公平。

另有学者根据近年发现的史料考证,西周灭亡的历史原因应是这样:幽王废原太子宜臼后,宜臼感觉到生命危险,于是投靠其舅舅申侯,与其父唱对台戏。在自立门户期间,宜臼先后取得许文公、鲁孝公、晋文侯、卫武公、郑武公等诸侯的支持,一场政变早已在酝酿之中。

申侯本就对幽王不满,于是,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联合犬戎一起攻打幽王,才有了周幽王命丧骊山的悲剧。

可见,烽火戏诸侯是虢石父为周幽王出的馊主意,是幽王自己主演的闹剧,而褒姒的主要戏份无非是笑一笑。至于之后西周的动乱,更多是因为周幽王与废太子的政治对立。

对于三代都将亡国原因强加于美女身上的做法,早有人为之鸣不平。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中,有一篇文章如此写道:我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那些古老话。

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不会有这么大的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由男的负。但向来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

04

然而,这样的故事却总是不断上演。

589年,隋灭南陈,为南北朝的乱世彻底画上了句号。在此期间,又有一个女子的祸水名号出世,她便是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

张丽华出身贫穷,她的父、兄都以织席谋生。她10岁便被选入宫当宫女,本来默默无闻,偶然间得到陈后主的宠幸。

陈后主不理朝政,沉溺于温柔乡中,还创作了《玉树**》这首被后世视为亡国之音的艳曲,赞美张丽华的绝世美貌。

张丽华虽身世卑微,但也有几分才情,史书说她受宠,其中有一句是“性聪慧,甚被宠遇”。天资聪颖的张丽华素有辩才,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得宠后的她为人大度,从不横行霸道,十分受宫女们尊敬,后宫上下都对她感恩戴德,争着说她的好处。

可是,当时南陈面临内忧外患,陈后主昏庸无能,处理政事更是荒唐。面对百官启奏,陈后主自己倚在靠枕上,让张丽华坐在膝上,参与决策,早已将国家危亡抛至九霄云外。

当隋军攻入南陈都城建康后,陈后主惊慌失措,为了逃命,情急之下和张丽华一起藏到井里,隋军发现后,用绳索将这亡国之君和他的宠妃拉了上来。

在灭陈战役中领衔统帅的,是后来的隋炀帝杨广,他本想将张丽华纳入府中,可是真正掌握兵权的名臣高颎却劝谏道:“周武王灭殷商,将妖女妲己处死。张丽华蛊惑人心,祸乱朝政,如今平陈,如何能留?”

于是,张丽华被下令处死,命丧青溪之中,她的罪名正是红颜祸水。

晚唐杜牧有一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借陈后主与张丽华寻欢作乐的典故,暗讽时人忘了亡国之恨、黍离之悲。他在《台城曲二首》中,又写“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再次提及南陈旧事。

事实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南陈灭亡是大势所趋,不是一两个人能促成的,即便没有张丽华,也会有其他人,这改变不了结局。

05

另一个背黑锅的著名美女当数杨贵妃了。

千百年来,杨贵妃因唐玄宗的独宠,而被很多人视为安史之乱的元凶,也被认为是唐朝衰落的祸乱之源。更何况,她的族兄杨国忠因她而官拜宰相,这个人生性贪婪、能力低下,是唐玄宗后期乱政的祸首之一。

但是,就这样把杨贵妃和安史之乱挂钩未免有失偏颇。

历朝历代都有后妃弄权,唐代的后宫尤其不缺强势的女子。

武则天临朝称制,自立为帝;韦皇后阴谋夺权,毒害亲夫。而杨贵妃,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深受皇帝宠爱的小女子,从史料中看不到她对权力有丝毫欲望。

杨贵妃对权力无欲无求,只是喜安逸享乐。在史书中,她与唐玄宗的宫廷生活,更多展现的是她出身官宦世家,与生俱来的“小资情调”。

唐玄宗为讨杨贵妃欢心,也是费尽心思。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就在荔枝丰收的季节,专门派人从四川等地加急运送入京。新鲜荔枝被送进宫时还带着露水,让人食欲大动。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品尝荔枝的曼妙姿态我们已无从想象。白居易的诗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能让从年轻时就投身政治旋涡的唐玄宗如此宠爱,应当是风华绝代的女子,更是大唐鼎盛的一个象征。

可是,当安史之乱爆发,人们却要这个小女子承担责任。756年,唐玄宗在安史叛军的步步紧逼下,一路向西奔逃,途经马嵬坡,士兵哗变。他们在乱刀砍死杨国忠后,又将屠刀伸向了杨贵妃。他们说:“贼本尚在。”

士兵们将杨贵妃视为杨国忠乱政的根本和安史之乱的起源,这本就是蛮不讲理的事情,如今杀了杨国忠,更怕她日后报复,只能一不做二不休。那一刻,唐玄宗才明白,兵荒马乱之下,他连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

在马嵬坡,杨贵妃得到唐玄宗的最后赏赐——一条白绫,随后,她在梨树下香消玉殒。

杨贵妃对政治一无所知,可她身边有一个晚年昏聩不靠谱的皇帝,有一个专权误国不着调的族兄,远处还有一个野心勃勃、图谋不轨,比杨贵妃大十几岁,还曾厚着面皮,请求当她养儿的安禄山。

这就是她一生悲剧的症结所在。

757年10月,唐军收复长安,身在成都,被迫当了太上皇的唐玄宗终于起驾回京。

他命人找到了杨贵妃的坟墓。当坟墓被掘开时,杨贵妃的肉身早已消逝,只有一个随身香囊依旧完好。负责此事的宦官回去后,将香囊呈给唐玄宗,垂垂老矣的玄宗只能手捧香囊,在风中叹息。

一个弱女子,为当政男人们主导的王朝危机承担错误,落得这样凄凉的结局。是她让大唐走向堕落,还是大唐欠她一个公道呢?

06

杨贵妃当然不会是最后一个为男人背黑锅的美女。

明末清初,又有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的传闻。在这其中,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名留史册,好像没有她的存在,吴三桂就不会降清,清军就找不到机会入关似的。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让假洋鬼子打了后,去调戏小尼姑,捏了小尼姑的脸,之后大半天都飘飘然,整夜都在想女人。

鲁迅借阿Q的经历,又一次批判了“红颜祸水”论: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阿Q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所以女人真可恶,假使小尼姑的脸上不滑腻,阿Q便不至于被蛊,又假使小尼姑的脸上盖一层布,阿Q便也不至于被蛊了。

“红颜祸水论”将一个国家的兴亡与帝王是否堕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亡国之君身边恰好有个倾国倾城的美女,而这个女人又恰巧有一些小毛病,那么历史就把祸国殃民的罪名给这美女安排上了。

“红颜祸水”,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说法,让女人来做替罪羊,往往掩盖了更深层的罪恶。这么多年来,有多少人因为女人而落马,可即便没有美女,腐败依旧会以其他方式存在。所谓生活作风问题,可能也只是腐败的副产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