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赵一曼(1 / 1)

爱心向阳 罗鸣 6301 字 1个月前

赵一曼(1905—1936),宜宾县白花镇人,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等。中共党员,抗日民族英雄。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负伤被捕,于1936年8月在珠河县英勇就义,时年31岁。2009年,赵一曼被评为“100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挣脱封建枷锁出走 来到叙府女中求学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牺牲。当年,人们只知道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有一位“穿红装骑白马”,驰骋在白山黑水的密林之中,使日寇闻风丧胆的女英雄,她是“联军”第二团的女政委。但她是从哪里来的、什么身份、怎样走上革命道路、成为抗日英雄的?人们都不清楚。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赵一曼》公映之后,一份由四川宜宾地区李坤杰写的其妹李坤泰“像赵一曼”的材料,寄到原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和原东北抗日联军政治部主任冯仲云的手中。这两位老人看了李坤杰的信和李坤泰抱着儿子的照片后,他们认定李坤泰就是赵一曼。从此,赵一曼的身世之谜才被解开……

1905年10月25日,赵一曼出生于四川宜宾的伯阳嘴。伯阳嘴离宜宾县城120里,是深山沟里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伯阳嘴翠竹环抱,景色秀美。伯阳嘴分上中下,赵一曼出生在中伯阳嘴,是一个富有人家。她的父亲李鸿绪在清朝捐过监生,后来成了一名中医。李家有六女二子,赵一曼排行第七。她生下来的时候,父亲给她起名叫李淑瑞,学名坤泰,后来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才化名赵一曼。

赵一曼生长在“封建牢笼”的环境里,可她从小聪明过人,喜爱读书,上了几年私塾。她的大姐夫郑佑之(中共宜宾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从新学堂毕业回到白花镇赋闲时,当了她半年的家庭教师。郑的教书方式不同于私塾,他教学方法新、内容活,特别是他的新思路、新观念对她一生起着重大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佑之的启迪,赵一曼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不再“循规蹈矩”,敢于反抗封建家庭,开始向往外面精彩世界,渴望了解社会、认识大众……

“五·四”运动暴发后,国内新思潮翻滚,**涤着旧中国的历史尘埃。郑佑之为把妹妹培养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女性,在教她学习的同时,还给她订阅了《新青年》《妇女周刊》《觉悟》等等前卫报刊,启迪她的新思想。

书就是一把“钥匙”,启开了赵一曼认识世界的大门。她就更加渴望到外面去读书求知,请姐夫帮她在宜宾联系上学事宜。

1926年正月初五,赵一曼趁着“控制她争取自由”的哥嫂出门的机会,毅然告别了母亲,冲出封建的家门,在姐姐姐夫的帮助下,来到宜宾报考叙府女子中学。

21岁的赵一曼虽然读过几年私塾,但女子中学的考试内容却与私塾不同。她好不容易挣脱封建枷锁,就决心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求书机会,发奋补习考试功课,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很快就将要考试的内容熟记在心,一举成功考上了叙府女子中学,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多年来追求的新学梦想。

赵一曼是个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女人。因而,她一进入新学校就刻苦努力,很快就赶上了学习课程的进度,并崭露头角。

女子中学受人关注。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河中是一个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有人反对它、有人拥护它、有人培植它。中共宜宾党组织就把女子中学作为一块耕耘的基地,精心培育、发展壮大的苗圃。

在女子中学执教的老师有一部分也是共青团员或是中共党员,他们在传播新知识、新文化、启迪学生的觉悟,组织学生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中,尹绍洲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开学后的第一堂作文课上,就给学生布置了《“不如归去”与“炒米糖开水”呼叫声谁更凄惨?》的作文题目。这种题目完全不同于旧学堂里的八股文,更加贴近生活和现实,要求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从乡下来的赵一曼,由于在白花场组织“妇女会”和“农会”运动,和底层群众亲密接触,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劳苦大众所受的压迫剥削一直都很同情。因此,她看过作文题后略加思索,便奋笔疾书,很快就写好了一篇文采飞扬,真知灼见的文章——

春天来了,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地啼叫着。听起来不免有些令人难过,所以古诗有“杜鹃啼血”的词句,形容其叫声凄惨……

而“炒米糖开水”,是小贩的叫卖声。当从远处传来“炒米糖开水”的叫喊声,特别是小贩踏着泥泞的道路,一手提着开水壶,一手提着盛炒米糖的竹篮子,穿街过巷,叫卖炒米糖开水。这种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并不像“不如归去”的叫声那样感动诗人,但是听起来实在是够凄惨的。

有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自己不劳动却天天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他们的幸福却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广大的穷苦人民,被压在社会底层,苦难深重,挣扎在饥饿线上。他们为了求生存,被迫做小贩沿街叫卖“炒米糖开水!”这种叫卖声,深夜传来,扣人心弦,比起“不如归去”啼叫声来,更觉凄惨,每每听之而心情久久难以平静。这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我们年轻人、有志气的人、有抱负的人,应该责无旁贷地去改造它……

尹老师没有想到一位村姑,能写出这样犀利漂亮的文章。他就激动地就把这篇与众不同的作文,拿在作文讲评课上朗读,并夸奖这篇文章有文采、有深度、有思想、有见解,更能联系现实社会的不公平,提出改造的主张。

从此,赵一曼这位从农村出来上学的姑娘,以她的优异成绩、观念主张,改变了在城里姑娘眼中的灰姑娘形象,赢得了同学们的好评和敬重。

赵一曼结合在老家做“革命斗争”积累的经验和天性禀赋,在学校就团结同学、帮助同学,经常找同学聊天、摆龙门阵,向同学讲述家乡妇女同盟会的斗争故事,送进步书报给同学看,当有人遇到了困难,她就积极地帮她们出点子想办法解决。

由于赵一曼热心助人,性格爽朗,作风正派,思想先进,善于沟通,又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博得同学的喜爱,在学校成立共青团支部时,推选她为支部委员,并担任“学生会常委、叙府学联常委”,分管负责学联的宣传工作。

在女子中学,赵一曼的聪明才智逐渐得到施展,特别是在学生运动之中闪现光芒……

投身组织学生运动 显露特殊指挥才能

一天早上,赵一曼走到上课的路上,来到学校“告示栏”前,看见围着许多学生,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学校怎么这样封建保守?只准头发挽髻,为何不准留辫子……”

赵一曼挤到告示前一看内容,才知是学校要求所有的女学生一律挽髻,不得梳辫子。她顿时就很气愤地说,挽髻或是梳辫子,这是一个人的权利,哪里有劳学校来关心私人的装束打扮问题。

面对义愤填膺的同窗们,赵一曼就借助青年团组织的力量,来妥善处理学校这个明显带有钳制学生思想、约束学生行为的封建意识的规定。

上午下课后,在一片小树林里,赵一曼就同几个青年团员聚在一起,商量如何面对学校的陈规陋俗,怎样才能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赵一曼就说,我们作为一个新女性,应义无反顾地高举反对封建礼教的大旗,反对学校的陈规旧俗,我率先带头剪发,用实际行动来反对学校的禁令。

第二天清晨,赵一曼就领着几个披着长头发的女生来到学监的办公室。她口齿伶俐,毕恭毕敬地对学监说:“学校规定挽髻,我们都不会,请学监教一教我们吧?”学监可没料到赵一曼会使出这么一招,令他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群学生。

接着赵一曼马上又说:“既然学监不教我们,那我们只好把头发剪了,就不用挽髻了。”说话之间,她就掏出随身携带的剪刀,当着学监的面就把长发剪成了齐耳的短发。

学生本来就极不满学校规定的挽髻之举,看到赵一曼剪掉了长发,她们都纷纷把头发剪成了齐耳短发。那些爱追求时尚的娇小姐也跟风追进,仿效赵一曼。

在团支部和学生会组织的帮助下,女子中学剪发之风盛行,在这所中学女生的示范带动下,叙府周围的女子剪发之风大肆蔓延,让叙府四邻的乡镇和农村的女子也大受其影响,纷纷剪下青丝。

赵一曼剪发的壮举,消息传了出去,校长受到了影响。不久,旧校长就被当局撤换,另外委派了新校长到女子中学接任。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全国掀起反帝的**,广泛地开展了仇视和抵制洋货运动,宜宾也是如此。

一次外商船“川北号”满载煤油,从长江驶向宜宾。这晚大雨滂沱,雷电交加,湿气和雾气笼罩大地。赵一曼接到叙府学联的通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抵制“仇货”运动,不准“川北号”轮船在宜宾靠岸。

赵一曼连夜把女子中学的学生组织起来讲道:“同学们,英帝国主义又再次向宜宾运送仇油,作为有良知的中国青年,又怎能姑息这些毁我河山的帝国主义为非作歹呢?我们一定要团结起来,决不允许仇油靠岸。同学们,跟我走吧!让我们肩并肩、手牵手,响应外交后援会和学联的主张,抵制仇货!”说完,她带头冒着大雨,领着同学们赶往大南门外的王爷庙码头。

雨裹着风,风夹杂着雨,侵袭着叙府城。这是一个寒冷和恐怖的夜晚。就在这风雨交加之中,仿佛是和老天较劲一样,赵一曼和她的同学们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反对经济侵略!”的口号。

凌晨时分,“川北号”开进了长江之头宜宾,欲强行靠岸卸货,遭到上百名学生的抵制。他们斗志高昂,同仇敌忾,愤怒地吼了起来,纷纷捡起石头向“川北号”砸去,密集的石头就像天空下起的大雨一样;有的学生就划船至江心,爬上轮船,将一桶桶仇油推入江中,顿时五颜六色的洋油桶漂在江面上。

就在这时,一声清脆的枪声划过夜空。原来“黑煞神”杨仲才奉川南王刘文彩和驻军司令的命令,带了一连城防士兵,手持明晃晃的刀枪向码头冲来,杨仲才鸣枪示警,学生队伍顿时一片混乱。

赵一曼挺身而出,冲上前去,怒视着这些暴虐之徒:“你们打吧!你们杀吧!你们为什么要打赤手空拳的爱国学生?你们都是中国人呀!为什么不把枪口对准帝国主义,对准军阀,而偏偏是对准自己的同胞,对准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呢?你们有种就开枪啊?”

学生们一拥而上,握紧拳头,怒瞪双眼,如似战场的勇士一样,与城防官兵展开斗争。

面对这些激愤的学生,士兵们大多动了恻隐之心,私底下也同情和支持这些学生的行动,根本不敢开枪。杨仲才见势不妙,就带着士兵灰溜溜地撤离了码头。

反对仇货的斗争,暂时宣布取得了胜利,同学们纷纷回到学校。这时赵一曼才觉得头脑发热、四肢无力、头昏沉沉的。她心想可能是淋雨淋出了毛病,就想躺下准备好好地睡一觉。

这时一个女同学急匆匆地冲进寝室喊:“不好了!不好了!城防司令扣留了外交后援会派去谈判的三个代表,抓走了在江边监视‘川北号’行踪的十几个学生。”

赵一曼一听消息,内心焦虑忧愤,强撑着病体从**起来,组织同学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一边发电,向全国呼吁,请求支援;一边继续发动学生和群众,坚持斗争,营救被捕和扣留的老师同学。

女子中学的学生在赵一曼的带头下,她们就上街讲演、喊口号、贴标语、撒传单。她们到奸商的店铺前,将标语密密麻麻地贴满门板,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围观群众。

眼见端着刺刀的士兵冲过来了,赵一曼挺身向前和他们讲理,可敌人明晃晃的刺刀逼近了她。她不怕,还在欲与对抗,站在她身边的一位同学,一见情况紧急,拉着赵一曼就跑。一路跑回了学校,喘息稍定,赵一曼才发现自己跑丢了一只鞋子,露出了一只大大的天足(没有缠过的脚)。

当时反动势力为国共合作的北伐胜利空气所震慑,不得不妥协投降:所有煤油一律七折拍卖,三天卖完,保证不再贩运“仇货”。并且,当局释放了谈判代表和扣留的所有学生。

反动的军政当局,却不甘心失败,他们暗中勾结,狼狈为奸,勒令各校提前放暑假,防备各校学生再“闹事”,勒令各校当即开除学生代表中的积极分子。

赵一曼在白花场就积极地开展了革命运动,在叙府上学期间,各种表现出色,党组织就潜心培养她,积极发展她入党。1926年春,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从此,她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生命紧紧地同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向着革命的大道义无反顾地前行。

抵制“仇货”10天之后,在女子中学校大门口就张贴了一张斥退赵一曼等13个学生的布告。赵在党团组织的安排下,将勒令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退学团”,以示抗议。她带领各班代表到教育局请愿,申诉学生爱国无罪,请其收回成命。

教育局因受军方指使,坚决不答应学生的请求。同学们义愤填膺,痛恨军政当局的腐败专横,对爱国学生施行高压政策。

随后,在党团组织的指示下,赵一曼就发动其他同学要求退学,以示反抗黑暗的反动当局。结果,女子中学就有三个班、100多人,占学校半数以上参加了“退学团”,致使女子中学新学期开学时几乎无法正常开学。

这支“娘子军”由赵一曼领头拉出来,住在西门外的禹王宫里。在几个党员老师的领导下,临时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进行自学。

“退学团”学生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们轮流上街演讲宣传,许多群众都对她们非常熟悉和喜爱。她们的行动也得到了其他学校的支持和进步团体的声援。

这时宜宾的党团组织决定办一所正式学校,招收“退学团”的学生,而且还要物色一位当地有声望、有资历的人来主持,才能对付反动当局。权衡再三,邀请曾经留学美国的吕一峰出来任校长,学校命名为“中山中学”,校址设在将军祠国民党县党部里。

赵一曼和退学的同学,以及其他中学被勒令退学的男生,还有许多进步学生也都来到中山中学求学。中山学校开学的那天,正好是孙中山先生去世后一周年的祭日。当赵一曼第一次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内心就涌入一股抑制不住的忧愤和哀凉。

开学这天,中山中学举行开学仪式,同时举行纪念孙中山先生去世一周年,学校到处挂满了白花,赵一曼在中山先生的遗照前,不禁失声痛哭:先生为民革命奋斗,为奋斗而牺牲,先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1926年,为了适应国民革命形势的需要,广东黄埔陆军政治军事学校在武汉设立分校,面向全国招生,且招收200名女学生。

赵一曼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决定报名应试,党组织也决定积极支持她报考黄埔军校。果真不出所料,她一举考中。

1926年12月,赵一曼就要去武汉黄埔军校上学了。临行前,同学们为她送行,她激动地说:“翠屏的山,长江的水,滋养我们这一代人,在祖国内忧外患的时候,生为宜宾的儿女,我们更应该挺身而出,只有大家的幸福,才会有我们每个人的幸福!”

在金沙江、岷江、长江汇合的合江门码头,一群男女青年在为赵一曼的远航送行。送行的时候,他们情不自禁地、不约而同地唱起了这首《离别歌》——

今朝离别天/离别天/离别好心酸

牵衣泪不干/泪不干/相会在何年

各人珍重道路远/地隔天涯难相见……

上船之前,郑佑之将身上仅有的20块银圆塞到赵一曼手上,寄托了一个哥哥和革命同志的祝福与希望。

赵一曼辞别了故土和亲人朋友,张开了人生的翅膀,奔向新的征程,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扬帆起航……

哈尔滨地下活动 抗日联军当团政委

“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受组织派遣来到东北地区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的。

1933年初,一曼被派到哈尔滨从事地下工作。为便于掩护,应付敌人的盘查,省委决定她和满洲总工会书记老曹组成“家庭”,开展党的地下工作。老曹曾被敌人捕去受过刑,脚跛,行动不太方便。他们在哈尔滨的南岗租了一所白俄人的房子住下。

白天,一曼是一个平常的家庭主妇,上街买菜,操持家务。老曹则外出做工。在邻居眼里,这是一对与常人无异的夫妇。晚上,他们不顾白天的劳累,经常加班加点地油印文件和宣传品,一直工作到深夜。

就这样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其间,值得一提的是组织电车工人大罢工运动。

4月2日傍晚,日本警备司令部一个营长身着便装登上了一辆电车。电车售票员张鸿渔并不知道他是谁,只是一般职责性的要他买票。这个营长勃然大怒,掏出手枪将张鸿渔抓到宪兵队,恶狠狠地把他打了个半死,然后,又抬回到电车公司。张鸿渔已经气息奄奄,生命垂危。

此事在哈尔滨电车工人中激起了极大的愤慨,强烈要求罢工抗议。

赵一曼和老曹商量后,立即给予支持,领导成立了以党团员为主的罢工委员会。

第二天,300多名工人聚集在食堂宣布罢工。罢工一开始,一曼就手提着菜篮子,里面藏着宣传单,走过霁虹桥来到电车站,见人们挤在一起,翘首等待电车。这时,人们都不太明白事情的真相,见上班时间越来越近,却不见一辆电车来。人们议论纷纷。

一曼走进人群,高声演说:“你们还不知道吧,日本人的狗汉奸把电车工人快给打死了,电车停开了……”对于日本人,中国人仇恨他们。

而对于同是中国人却为日本人卖命、残忍地欺负中国同胞的汉奸们,中国人是敬而远之,瞧不起的,遭人唾弃的。

这就好比日本人是狼,中国人是人,汉奸则是披着人皮的狼。人见了狼,知道躲。可见披着人皮的狼,还以为是人,结果却被这种狼吃了。

汉奸的这种蒙蔽性和欺骗性,怎不令人气愤,令人发指?

愤怒的人们在她的带领下,从一个站走到下一个站,不断地作动员和宣传工作。

各站的乘客随之纷纷加入游行罢工的队伍。这个队伍越来越长。一曼又悄悄地拿出宣传单,从这个人的手里传到那个人的手里。

就这样,罢工声势浩大,持续了两天多时间。在他们的努力下,日本领事馆被迫接受了工人提出的赔偿医药费、惩办凶手等几项要求。电车工人大罢工取得了圆满的胜利。

1934年7月,一曼化装成农村妇女,同医生张险涛和工人老魏登上了去珠河(今尚志市)的火车。本来他们应该由哈尔滨上车,但为了避开敌人的搜查,他们改由香坊小车站上车……

一曼是南方人,喜欢吃大米饭,饮食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一曼依然不搞任何特殊,和当地的居民同吃同住。一曼没有忘记川南那一片土地,没有忘记大姐夫郑佑之的嘱咐,和在家乡一样,妇女会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曼和妇女们纺线、搓苞米、烧火做饭、摆谈家常,同时组织她们进行抗日活动:纳军鞋、做军衣、给游击队送给养、送情报等。妇女同志组织和发动起来,妇女群众的力量也越来越大。在珠河,妇女在抗日的过程中,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

一曼足智多谋,常常想出妙招、绝招,别人想不到的,她能想得更周全,别人没想到的,她能想到。加上一曼身材瘦小,当地的群众都动情地叫她“瘦李子”。

1935年春季,敌人开始了“春季大讨伐”行动,四处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为了能够及时地得知鬼子的行踪,她让群众做了一个大木头梆子挂在村头的大树上,敌人来了就敲梆子告警。

一天,一曼正和同志们在一个屯子里开会,会还没开完就听见村外响起了报警的梆子声。

妇女会的负责人梁大娘急忙挎起一筐鸡蛋,又把一个小包塞给赵一曼,拉起她就往外走,刚到村口就见伪军向屯子里走来。

赵一曼连忙把身上的笔和笔记本扔进了豆地里,又抓起了一把土向脸上一抹,顿时成了一个大花脸,看不出什么模样。

伪军迎面喊道:“站住,解开衣服检查!”梁大娘紧紧拽住一曼,装出一副畏惧的样子说:“长官,我们都是好老百姓啊。我们走亲戚的!”伪军对一曼特别感兴趣,围着她浑身看了个遍,然后问道:“哪个村的,姓什么的?”梁大娘连忙暗示一曼不要说话。

一曼装出一副呆傻的样子,听不懂对方的提问。

梁大娘连忙赔着笑脸说:“她是哑巴,我们姓李,是东边那个屯子的。”伪军看她们没什么可疑的,就把梁大嫂的一筐鸡蛋抢了,狂笑着进了村子。

“让这些匪军吃了噎死!”梁大娘一边念叨,一边赶紧拉着赵一曼走。

凭借着机智和勇敢,梁大娘和一曼躲过了敌人的搜查。

铁北区没有抗联的正规部队活动,敌人经常到这里进行武装骚扰。为了保护群众,打击敌人的嚣张的气势,在一曼的组织和发动下,集中了一些土炮、快枪、大刀和红缨枪等武器,组织了一支农民武装自卫队。

一天,一曼得到情报,鬼子又要到铁北的关门嘴子一带去“讨伐”。于是,她立即决定让同志们打一次伏击战,一来让部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强获胜的信心和勇气;二来,打击一下敌人嚣张的气焰,发扬游击队“敌有我用”的精神,进一步武装自己。

在摸清了敌人出发的具体时间后,一曼和她的游击队伍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布置,要求万无一失,绝对胜利,做到灭敌人锐气,长自己的威风。

那天按照预定的时间,一曼把队伍带到了关门嘴子附近敌人必经的路旁,隐藏在树林里。使用枪炮的队员集中埋伏在前面,将使用大刀、长矛的队员埋伏在后面。

游击队员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参加战斗,既兴奋又紧张。好些人不知道怎么办好,紧紧握住手里的武器,手板心都是汗。

赵一曼看见一些同志还没打仗,脸已经涨得通红,便鼓励大家说:“不要害怕。敌人在明,我们在暗,我们看见了敌人,但敌人看不见我们,这就给了我们一个胜利的先机。拿快枪的队员一定要沉住气,等敌人一到,就要集中火力把骑马的指挥官干掉。这样,我们就有了另一个胜利的条件。”

一直潜伏到正午时分,敌人才耀武扬威地开了近来,为首的指挥官骑在马上。等到敌人距埋伏地只有10多米远的时候,一曼大喊一声“打”,一阵快枪射向敌军,骑马的指挥官应声摔下马来。

群龙无首,日军队伍顿时一片混乱。

接着,一曼大喝一声“冲啊!”自卫队员们一起出击,前后夹击。日军不知虚实,以为遇上了抗联的大部队,不敢应战,匆匆收拾兵马,逃跑了。

这一次伏击战,共消灭了17个鬼子,缴获了20多支枪,游击队却没有一个人员的伤亡,打了一场漂亮游击战。

一曼和她的游击队员们一路唱着歌,凯旋而归。

这次伏击战的胜利,一曼的游击队伍元气大增,队伍越来越壮大,当地的群众无不欢欣鼓舞,纷纷支持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加入游击队。而敌人吃了亏以后,轻易也不敢再到该地区活动。

抗联的张营长领着一营的兵力,驻守在侯林乡。他们突然被日军的两个团的兵力包围了。此时,抗联的主力部队已经远征,一时赶不回来。敌我力量悬殊很大。

张营长带领自己的战士们奋勇反抗,激战了一天一夜,也未能打开突围的缺口。而且,敌人的队伍还在不断地增加援兵。此时,张营长的队伍人困马饥,子弹所剩无几,如果没有外援队伍增援,张营长的队伍可能被消灭。此时的张营长和他的部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和敌人决一死战。

赵一曼得到消息后,立即召集了30多个游击队员,一律带上红袖章,还扛着一面红旗,以急行军速度火速前进,终于在半夜三点多钟赶到了侯林乡,直插敌人的后背。

赵一曼率部突然冲进了敌指挥所。这时的敌指挥官正做着美梦。一曼果敢地掏出手枪,将敌指挥官击毙在睡梦中。然后集中火力从北部向敌人冲击。

由于火力猛烈,敌人误认为是赵尚志的主力部队回来了。再加上失去了指挥,在两面夹击中,敌人溃散逃跑。

张营长的队伍保住了。张营长紧紧地握住赵一曼的手,激动地不知说什么才好。

一曼这个巾帼女英雄,以30多个游击队员解救了一个营,吓退了两个团的敌人,以小胜大,谱写了抗战史的神话。

侯林乡战役的第三天,沈阳的《盛京日报》、哈尔滨的《哈尔滨报》以及《大北新报》都相继以显著的标题和位置刊出“共匪女头领赵一曼红枪白马猖獗于哈东地区”。这就如中原的“百团大战”一样,在有力地打击敌人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暴露了我党在哈东地区的势力。

对于抗联队伍,敌人采取了更加严密的战略围剿。日本鬼子在整个北满地区实行“集屯”政策:凡是游击队出没的地方,房子烧光了,当地的居民被赶到铁路沿线的“集团部落”里。大火烧毁了一个个人烟稠密的村子,割断了群众和抗日联军的血肉联系。

抗联第三军(即赵尚志部队)决定汇编地方游击队伍,对于地方武装力量,抗联队伍积极团结,并进行了收编扩容,不断壮大抗联队伍力量。就这样,抗联队伍新编二、三两个团。赵一曼被任命为新编二团政委,王惠同为团长,这是抗日联军中第一个女指挥官。

抗联第三军的司令部已远征,只留下二、三两个团原地坚持战斗。

根据敌情变化,赵一曼和王惠同率领二团转移时,途中暴露了目标,被围困在密林中。

十一月来了,大雪早已封住了山头,到处是一片白白茫茫的雪原。与群众脱离,没有给养,十几天下来,储存的粮食吃光了。

战士们忍住寒冷和饥饿,想出一切可能的办法:搜树洞、打黑熊、打野猪、狍子,掏松籽,解决一个团的吃饭问题和御寒保暖问题。

有的战士披着生熊皮,有的围着野兔皮,裤腿撕破了就裹上树皮,扎上葛藤。但毕竟人太多,没几天,这些野物找起来都很困难。

战士们陷入了饥饿和寒冷之中,士气大减。本来队伍就参差不齐,良莠混杂,加上环境的恶劣,人心开始涣散。

赵一曼仍然保持了高昂的斗志,昂扬的锐气,用自己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感染着战士们。一曼领着战士们围着火堆讲故事,教战士们跳乌克兰舞。她领着战士们唱:“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火是生命/森林是家乡/野菜是食粮……”她的革命乐观主义思想感染着每一位战士。

战士们每次打着野兽烤熟后,都要先撕下一块好肉给一曼,但一曼又马上把肉转送给伤病员吃。由于营养不良,一曼的身体一天天的消瘦。

环境越恶劣,对人的情操和精神世界就越是一种考验。特别是地方游击队伍中鱼目混珠,对于那些由仇恨日本人的土匪组成的游击队伍更是一种考验。

象赵一曼这样的老党员和老革命同志,能够忍受自然条件的恶劣,能够忍受吃不饱穿不暖,但那些非党同志,那些觉悟不高的同志,那些贪图享受的同志,在自然环境的考验下,忍受不了**,变了质,出卖了革命,投靠了日本鬼子,向日本鬼子提供了抗联二团驻扎位置。

1935年11月15日黎明,日军横山炮兵预备队、吉田部队、珠河县警察队,共500余人,分别从乌吉密、一面坡、梨树镇及珠河县城向二团驻守的左撇子沟围进。黎明时分,赵一曼被冻醒了,突然枪声四起。赵一曼迅猛地跳将起来,高声喊道:“准备战斗!敌人包围上来了!”

二团战士们在王惠同、赵一曼的指挥下,硬是与悬殊大的敌人战斗了6个多小时,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击毙了敌人30多名。

抗日联军的主力已经远征后,一团也不在附近,没有部队的援助,一曼和王团长意识到这是一场非常险恶的战斗,如果自己不想办法突围出去,就没有活路了。

赵一曼坚决地对王惠同团长说:“突围!”

“对!只有这样。”王团长马上赞同。

“给我一个班做掩护,你带领部队和伤员突围出去。”一曼坚定地说。

“不行。这里太危险了,你是妇女。你应该先突围出去!”王团长说。

“你就知道我是女的,可我也是同志,是革命战士啊。不要再说了,快带部队突围吧!”一曼坚决地向王团长喊道。

大家都清楚赵一曼的脾气,犟起来,谁也不让,谁说的话也不听。王惠同团长转身带领部队向西北方向冲去。

赵一曼把留下的十几个战士召集起来,对每个战士的位置和职责做了初步的分工。然后和战士们在山头上到处燃起了一堆堆篝火,熊熊燃烧的篝火迷惑了敌人,让敌人分不清虚实和真假。

敌人再次向山头开始了猛烈的进攻。子弹像雨点一样的飞向阵地。英勇的战士们一个个都倒下了,最后只剩下了四个人。敌人越逼越近。

突然,一曼只觉得左腕剧烈得疼痛,原来她受伤了。一曼仍然咬紧了牙,向敌人投掷了一枚手榴弹。然后向乱石丛生的崖下滚去……

赵一曼从山沟里清醒过来后,挣扎着往前爬,先后与负伤的战士老于、16岁的妇女会员杨桂兰、交通员刘福生碰在一起。他们互相扶携着来到小西北沟一间荒废的窝棚里藏身。

敌人加紧了战后的搜山工作。杨桂兰精心护理着受伤的赵一曼政委。她从自己的棉袄里扯出一块棉花,把赵一曼还在滴血的伤口精心地包扎起来。但因没有药,见一曼疼得脸都白了,急得直抹眼泪。

一曼见到小兰很难过,拍着杨桂兰的手艰难地笑了:“没什么,一会儿就好了。”

交通员刘福生见大家精疲力竭,急需食物。他悄悄地溜出去,来到被敌人烧光的屯子里,找到了一点弄脏的玉米面,拿回窝棚。大家高兴极了。把它煮成了半生不熟的糊糊,每人分了一些。

一个刚好进山的汉奸,发现了这个废弃的窝棚里冒出的烟火,便立即报告了日本搜山队。

搜山队迅速赶往窝棚,包围了这里。

战士老于正想起身出去打探消息和给赵一曼买一点药。

刚一出门,敌人的枪就响了,老于倒在雪地上,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雪地,像盛开的一朵雪莲花。

赵一曼闻声冲到门边和交通员刘福生一起向敌人射击,战争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子弹打完了,为了掩护政委,交通员刘福生冲出去,想把敌人引开。结果没跑出几步,就被敌人击中,倒下了。

赵一曼冲出去,想要扶起刘福生,不料,一颗“七九”步枪子弹射进了她的左大腿骨,一下子炸开了,血流如注,一曼昏了过去。敌人冲进了窝棚,抓走了一曼和杨桂兰。

赵一曼又再次落入敌人的手里,但这一次,敌人已不再把她当作平凡女子,对她实行了残酷的迫害和摧残。

一曼斗争的战场移向了监狱。在监狱里,她更体现出一个平凡女子的不平凡,还有那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意志,可歌可泣,**气回肠,令人敬佩。

未惜头颅新故国

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

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1师第2团政治委员。同年11月,她和团长带领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在一座山里。她沉着地协助团长,指挥部队与日伪军激战,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但由于敌我兵力悬殊,无法打破敌人包围。

在这场战斗的突围中,赵一曼身负重伤后,在珠河县春秋岭一个窝棚里养伤时,被搜捕的日军发现,战斗中她再度负伤,昏迷被俘。

在监狱里,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用马鞭抽打,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身,逼其投降招供。而她大义拒敌、宁死不屈。日军问她为什么要抗日?她严词痛斥道: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军,难道还用得着解释吗?我们中国人除了抗战外,别无出路。

为得到口供,日军将赵一曼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监护治疗的几个月里,她教育争取了中国籍看护人员。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人员帮助下逃出医院。30日晨,被日本军警追捕再度被俘。敌人对她施以更加残酷的刑讯,仍毫无所得,遂决定把她押回她曾战斗过的珠河县处死示众。

1936年8月2日凌晨,赵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的火车。她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在这最后的时刻,她给心爱的儿子写下遗书:

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临刑前,赵一曼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她的双脚戴上沉重的锁链,从从容容地走向敌人的刑场。人们看见赵一曼宁死不屈,高举双手,迎着灿烂的阳光,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中国共产党万岁!

狂妄自大的日本人,从赵一曼身上看到了中国人不可征服的力量。日本鬼子的枪口,对准了赵一曼单薄瘦弱而又英勇高昂的身躯,罪恶的子弹穿过了她年轻的身躯,人民的好女儿、杰出的抗日英雄倒下了。她的热血,洒在了那片白山黑水,映红了珠河县的天和地……

赵一曼英勇就义,壮烈牺牲,年仅31岁。